本報駐新西蘭、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特約記者 王淼 丁雨晴 紀雙城 青木 柳直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核心價值觀是維系一個國家團結、穩定和繁榮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自由、民主、博愛”是西方反復篩選、形成的最簡潔的價值觀表述,但細看美國、德國,近年來仍在不斷熱議“價值觀詞匯”。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國家敢放松價值觀的建設。新西蘭不惜挑戰強權來捍衛本國價值觀中“生態可持續性”的理念,才讓這個南半球島國成為“自豪的小國”。恢復元氣的俄羅斯也在反思價值觀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而在中外學者看來,中國提出的提振國家信心、凝聚社會力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猶如一場“及時雨”。德國柏林政治學者烏爾里希·阿勒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明確核心價值觀建設,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也有利于與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形成共同價值觀,減少對中國的偏見。美俄都在議論價值觀危機 如果請美國人談論美國核心價值觀如何定型,他們一定會提到堅決反對國家分裂、維護人人平等權利的偉大總統林肯。美國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韋恩·貝克從1996年開始研究核心價值觀,去年9月他出版新書《團結的美國:美國價值觀、美國特質和絕大多數美國人推崇的10種信仰的驚人現實》。韋恩2004年曾出版《美國的價值觀危機:現實和感受》一書,認為當代美國人擁有“10種備受各種人口、宗教及政治派別推崇的共同核心價值觀”,如尊重他人、平等機會、自由、安全、自立和個人主義、正義和公平、成功、追求幸福、象征性的愛國主義(對國旗、國歌等國家象征的情感寄托)以及批判性的愛國主義(美國民眾出于愛國和希望國家實現崇高理想而批評美國的政策)。專門研究林肯的美國學者鄧肯·紐卡默認為,這10種核心價值觀為美國實現政治和諧提供了新“工具”,而且都能從林肯那里找到淵源。 隨著兩黨之爭屢陷僵局,韋恩這樣的美國學者對當前社會和價值觀出現的分歧表示憂慮。2月11日,韋恩在《赫芬頓郵報》網站撰文說:“許多美國人都希望治愈我們痛苦的分歧。好消息是,對全國進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美國人仍共享廣泛的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必須具備四個特征:備受推崇、被廣泛認同、經過長時間考驗并保持穩定,以及不會因年齡、教育程度或政治及宗教不同而改變。 俄羅斯人同樣將價值觀看得很重。據《俄羅斯報》去年4月15日的報道,在蘇聯時期,蘇共并沒有為自己確定一個明確的核心價值觀,但形成以團結、互助”、誠實、勤勞為內容的價值觀體系。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失去了核心價值觀,此前形成的良好價值觀被低俗、自私和冷漠所取代。文章援引一位名為安德烈的退休工程師的話說,虛偽的投機行為已全面取代正確的價值觀。20年來俄羅斯社會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價值觀的變化。除東正教,再沒有一個主要的社會價值觀體系指導社會。因此,普京上臺后一直用“愛國主義”和“強國夢”來激勵俄社會團結。 作為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聞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同樣是“愛國、忠誠、奉獻、遵紀、堅守”,而在蘇聯的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內涵。聞一說,一個社會要形成一種核心價值觀取決于幾個因素,一是國家的決策和社會的需求相同步;二是決策人的認識需得到民眾認同;三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不能有主體民族和非主體民族之分,這是決定核心價值觀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四是核心價值觀更需要廣大民眾同心協力和發自內心的支持與創造精神;五是核心價值觀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它是鮮活的、發展的、不斷創新的力量。 中國核心價值觀建設像場“及時雨” 外電近日對中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議論不多,但在很多西方學者看來,中國的價值觀建設意義重大。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到的“自由”、“法治”也是英國人核心價值觀中的關鍵詞。雖然時代在變,“法治”和“自由”一直沒有脫離英國人認同的核心價值觀范疇。倫敦大學教育學者提姆·霍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輿論中討論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件好事,盡管他認為十多個關鍵詞有些超出他的想象。霍根認為,英國人將法治作為社會價值觀的根本,其實可以延伸出很多價值觀話題,比如“平等”、“公正”。霍根認為“法治”和“自由”,對社會制度不同的中國同樣非常重要,但需要客觀看待的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太長,一些人治思想仍在社會中體現出來。此外,“誠信”、“敬業”以及“友善”等應該是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但中國正處在經受商品大潮沖洗的階段,因此,人們意識到中國社會目前在這幾點上有所欠缺,需要改進。 德國柏林政治學者烏爾里希·阿勒曼1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從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中國人在砸碎各種舊觀念的同時也擔心國家出現價值觀危機。阿勒曼認為,如果沒有全社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社會就無法凝聚共識。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明確新的核心價值觀,是大國的需要,就像一場“及時雨”。阿勒曼認為,正被中國人熱議的這些核心價值觀來之不易,中國的價值觀還在建設、演進、摸索的過程中,而西方國家自由、博愛、民主等價值觀都已是“歷史結晶”。但他強調,即使西方國家,其核心價值觀也會不斷改變。 阿勒曼認為,中國明確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歐洲曾經是普世價值的發源地,通過輸出價值觀,歐洲發展成世界最強大的地區。美國也由此保持世界大國的地位。阿勒曼告訴記者,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有利于與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形成共同價值觀,減少對中國的偏見。 新西蘭亞太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張培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價值觀建設應從細節做起,真正使價值觀變成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例如,“文明”看似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實際上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張培軍促成過數十次中新兩國文化藝術團體的交流演出,他總是為華人觀眾不守時、穿著邋遢、違反規定拍照、隨意走動等現象感到失望。因此,他認為,核心價值觀建設除了精煉出的概念外,更應注重對概念的解釋和落實,這一點,西方國家有上百年的經驗,已形成成熟的模式。捍衛價值觀讓新西蘭獲得尊重 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并被時代精神不斷雕琢后,呈現在某一個時空中的集體意識。它的基本功用,是用來凝聚和召喚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以延續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戴旭認為,價值觀的核心部分是不會改變的,否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特征就將同時消失。由于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異,所以,世界從來不存在統一的價值觀。美國政治學權威學者摩根索二戰時期就提到,所謂的“普世價值”在國際政治領域從來就不存在,它只是強國用來美化自身、控制對手的策略。 正因如此,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為了解核心價值觀在民眾中的認可情況,德國政府機構每年的六七月進行一次“德國價值觀調查”。2013年“德國的核心價值觀”排名為:和平、人權、民主、個人自由、尊重人的生命、法治、容忍、尊重其他文化、團結和援助、平等、自我實現、宗教。這些“價值觀詞匯”是經過近200年漫長曲折的摸索才被德國人認同的,特別是經歷上世紀的那段納粹統治后,戰后的德國人更把這些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內政治和外交的原則。 英國學者霍根說,英國人曾在工業革命時期讓外界看到過什么叫“道德淪喪”。他認為,事實證明,缺乏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民族是很難取得長久發展的,這也是為什么英國人現在仍時常讓孩子們讀《艱難時世》、《遠大前程》等經典小說,經常翻拍一些講述維多利亞時代社會陰暗面的影視作品的原因,這樣做是希望英國人能認識到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寶貴,并能持久傳承。 價值觀教育被新西蘭教育部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所有新西蘭人從進入小學就開始耳濡目染有關價值觀的內容:優秀,創新,多元化,平等,生態可持續性。教育部對每個要點都有詳細解釋,如“創新”為“保持好奇心,批判性、創造性和反思性的思維”,“生態可持續性”被定義為“保持對環境和諧的關心,誠實而有責任心”。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還從2009年開始專門設立“新西蘭國民精神與價值觀研究項目”。新西蘭的價值觀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在100多年的歷史中,也出現過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經濟盲目發展引起生態破壞等問題。上世紀80年代,為捍衛價值觀中“生態可持續性”,新西蘭禁止裝載核武器的船只或軍艦進入新西蘭水域,為此惹怒美國,威脅將新西蘭踢出美澳新三國簽署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但新西蘭并沒有屈服,堅持維護新西蘭領土“無核化”的目標,也使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其在國際社會上的一張名片。新西蘭2011年發表的《國家安全體系報告》中,將“捍衛價值觀”列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使其提升到與民主體制、公共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體現出新西蘭人將價值觀視為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
環球時報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