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月17日報道,原題:中國農村隱現危機 我在四川農村長大。與上世紀70年代初出生的許多人一樣,童年記憶滿是爛泥路、破房子、繁重勞動和聽天由命的嘆息。過去30年來,那個地區——與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逐漸發生改變。大多數村子通了馬路,幾乎家家有摩托車、彩電和洗衣機。私家車不再是奢侈品。新房掩映在青山綠地中…… 從大多數指標看,當地民眾生活水平已大為改善。但在財富增長的表象下,隱現農村治理危機。最近春節假期探望父母時,我對這場危機深有體會。父母住在一個小鎮上,是當地經濟、教育中心。除夕夜前一天,我開車經過主街,堵了近一個小時,那條街走路不過10分鐘。其間,我沒看到任何當地官員或警察來疏導交通。這種擁堵并非天天發生,但很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沒進入地方政府的視野。 家里的自來水就是個例子。煮開的水倒入杯中,可看到顆粒物漂浮。水壺污垢太多,父母不得不每周清洗。我沿穿城河步行,其實那是一條狹窄水溝,水是咖啡色的,兩岸是建筑工地的垃圾場。走在新修的橋上,看到大堆垃圾,看來在那里已有段時間了。 醫療和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大公共服務,但狀況都挺糟。當地有一家醫院,但設施過時、醫生水平低下。中學里的學生逐年減少,因為越來越多父母選擇把孩子送到縣市讀書。 我的家鄉可能并不代表中國農村的全部,但肯定折射出農村治理危機的某些現狀。力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居民的福祉被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誠然,農業稅取消,如今幾乎每個農村居民都參與政府補貼的醫保計劃。但公共服務方面,如法律、教育、醫療、公共設施及環保,農村地區政府一沒資金二沒權力,做不了多少事。城市化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但不應以犧牲農村居民——仍占到中國近一半人口——為代價。忽視農村治理會令中國面臨風險。▲(作者謝濤,汪北哲譯)
環球時報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