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希望到內地從事航天員、軍人及外交官等職業,但因為香港地位特殊,難以實現。有香港學者建議,港府可以有系統地建立渠道,讓港人有機會為國家做貢獻。據香港《成報》17日報道,香港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是各界共識。該報在全港7個地區街頭隨機采訪不同階層市民,了解他們眼中“愛國愛港”的表現是什么。結果發現,高達七成人選擇“向國家貢獻自己專長,推動發展”作為“愛國愛港”的重要指標。報道稱,香港年輕人對內地最感興趣的職業,主要包括航天員、軍人及外交官等。但香港回歸后,內地的《兵役法》未列入香港《基本法》中,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沒有參軍的機會。另外,航天員大部分都是空軍出身,因此港人目前難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航天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不少香港年輕人想成為外交官。雖然外交學院早在2008年就宣布開始招收港澳臺學生,但外交部是特殊的國家機構,須遵循特定規章制度,因此現在還沒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成為外交官。對此,香港城市大學學者宋立功認為,港人希望報效國家,但不知可以怎樣做,因此有“報國無門”之感。他建議,下屆香港特首候選人可思考如何有系統地建立渠道,讓港人有機會貢獻國家。此前,香港新民黨也曾向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提出建議,希望解放軍接受18至25歲的香港青年自愿參軍;目前港人參軍一事仍需要通過基本法委員會及中央軍委兩關,但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對港人未來參軍感到樂觀。▲ (張 利)
環球時報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