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狄仁杰與婁師德一同做相國,但是狄仁杰一直排斥婁師德,只要一有機會,就在武則天面前說婁師德的壞話,話說多了,武則天也覺得狄仁杰有點過分了。一次狄仁杰又在含沙射影地指責婁世德。武則天實在不愿意看到兩位宰相不和,就對狄仁杰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杰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做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說完,就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杰的奏折給狄仁杰。狄仁杰讀后羞愧難當,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這個故事可能有點杜撰之嫌,因為狄仁杰本身就是歷史的道德楷模,可能是寫史的人有意利用狄仁杰抬高婁師德,但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婁師德的大度與寬容。
婁師德到底有多大的肚量,歷史上有一個“唾面自干”的故事:一次婁師德的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辭行前,弟弟來到哥哥家里辭行,希望哥哥能給予一些職場的忠告。婁師德就問其弟:“你我受國家寵愛太多,易招惹妒忌,如何避免?”婁師德弟弟說:“往后即使有唾沫唾于吾面,我也只是擦干而已。”婁師德說:“這還不行,人家唾你,就因為他對你生氣了。如果你去擦干的話,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也不要擦干,讓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帶笑容,這才對呢!”
被人打掉牙還要往肚子里吞,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處世的態度。婁師德的大度讓我想起了宋代名相呂蒙正的故事。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行的人非常憤怒,下令追查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后,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蘇軾曾在《留侯論》開篇寫了這么一段話:“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今天當我們重溫婁師德、呂蒙正的故事,或許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你傷害了我,我一笑而過!睚眥必報只會讓我們陷入痛苦的情緒之中!幸福生活又何從談起?
(莊妃軒摘自《潮州日報》201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