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張 馳,王山東
(1.河海大學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2.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第一大地測量隊,陜西 西安 710054)
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作為GIS中進行三維數(shù)據(jù)處理與地形分析的核心數(shù)據(jù)[1],具有高效的數(shù)據(jù)組織方式、對地形的直觀表達、方便的地形因子解譯等優(yōu)點[2]。然而生成DEM時形成的各種誤差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質量,嚴重降低DEM相關產品的可信度[3]。很多學者已經(jīng)對DEM精度及影響機制作了深入分析,包括DEM誤差傳播、坡度坡向精度[4,5]、高程采樣[6]、數(shù)學模擬[7,8]等。本文以不同的空間分辨率和高程點密度生成DEM,評價了不同插值方法在不同分辨率下插值結果的精度,并回歸分析了點密度和精度的定量關系,進一步對比了不同插值方法的優(yōu)劣和適應性,為平原地區(qū)生產高精度DEM提供了量化參考依據(jù)[9]。
本研究采用分裂樣本驗證和目視判別2種方法進行精度評價。
分裂樣本驗證(split-sample)是指在源數(shù)據(jù)中隨機選擇一些高程點或者更高等級的高程點,不參與插值計算,作為真值,用插值的結果與真值作檢核,估算出誤差。常用的精度統(tǒng)計值為中誤差(RMSE)和平均誤差(ME),其數(shù)學表達式為:

設高程的真值為Z,內插預測值為z,則誤差定義為ε =Z-z,檢核點個數(shù)為n。
在一定程度上,分裂樣本驗證的結果往往不能通過視圖直觀地表現(xiàn),而通過疊加實際地形數(shù)據(jù)及高分辨率影像進行目視判別,可以對比DEM和實際地形有沒有發(fā)生扭曲、突變,細節(jié)表達是否清晰等。目視判別可以彌補DEM精度評定中分裂樣本驗證的不足,從而對DEM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本實驗選取了淮北平原某地區(qū)為研究區(qū)域,以1︰5 000數(shù)字地形圖為實驗數(shù)據(jù),區(qū)域面積65 km2,共有高程點3 211個,其中檢核點有119個,高程分布在18~30 m之間,屬于典型平原地形,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區(qū)域高程點分布圖
本文在參考對目前插值算法參數(shù)研究的相關文獻[10-12]基礎上,結合一些實際插值經(jīng)驗,使用ArcGIS10平臺作為計算環(huán)境,確定了各個插值算法的參數(shù)(表1)。

表1 不同插值方法的插值參數(shù)
首先以10 m到90 m的空間分辨率采用4種插值方法得到規(guī)則格網(wǎng)DEM,然后將檢核點高程與插值計算值進行統(tǒng)計對比,計算得到中誤差和平均誤差(表2)。研究區(qū)域內最小高程18.01 m,最大高程29.9 m,平均高程25.01 m,分別對插值計算得到的柵格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了不同插值方法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高程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表3)。

表2 不同插值方法在不同空間分辨率下的精度統(tǒng)計/m

表3 不同插值方法在不同空間分辨率下的最值和均值統(tǒng)計/m
表2所示為4種插值方法在不同的空間分辨率下的數(shù)值誤差指標,中誤差大小隨分辨率的降低而增大。隨著分辨率降低,IDW法和Kriging法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精度,中誤差在0.506~0.621 m之間,且平均誤差較小。ANUDEM法相對不適合平原區(qū)地形,插值精度最低,最大中誤差達到0.911 m,平均誤差在0.561~0.715 m之間。Spline法精度居中。
從表3可以得出,雖然4種插值方法得到的平均高程與真值較為接近,但高程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別很大。IDW法和ANUDEM法的計算結果最接近真值。Spline法插值得到的高程最小值與真值差別較大,最大達到了3.91 m。Kriging法的最小值與真值差別偏大,而最大值與真值差別偏小,準確性居中。
圖2~圖5為不同插值方法在不同插值分辨率下的插值結果。隨著空間分辨率的降低,4種方法對地貌細節(jié)表達能力變弱,但主要地貌特征清晰。Kriging法對細節(jié)表達最差,即使在高分辨率下也沒有表現(xiàn)出細節(jié)的差異。Spline法對細節(jié)表現(xiàn)最好,但在部分區(qū)域產生了一些扭曲和異常,這種異常在低分辨率下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IDW法視覺質量較好,對地形表達比較詳盡。而通過與實際地形對比,發(fā)現(xiàn)ANUDEM法相比其他方法多出了一些細支杈節(jié)的河流。

圖2 ANUDEM插值(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分辨率依次為10 m、50 m、90 m)

圖3 IDW插值(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分辨率依次為10 m、50 m、90 m)

圖4 Kriging插值(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分辨率依次為10 m、50 m、90 m)

圖5 Spline插值(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分辨率依次為10 m、50 m、90 m)
綜合分裂樣本驗證和目視判別結果,10 m分辨率下的Kriging插值雖然得到了很高的數(shù)值精度,但是部分區(qū)域與實際地形差別較大,且最值準確性一般;IDW插值DEM的中誤差達到了0.531 m,整體插值可信度較高;其他2種方法生成的DEM質量居中,各側重表達了一些地形特征,Spline插值結果的最值與實際差別頗大。
原始高程數(shù)據(jù)共有3 211個高程點,平均每km2有50個。采用隨機采樣的方法對高程數(shù)據(jù)抽稀,對不同點密度的高程數(shù)據(jù),選擇10 m的空間分辨率再次插值,并用檢核點檢驗插值精度。采用SPSS軟件對4種插值方法分別進行回歸分析,選擇最優(yōu)的回歸模型,得到了不同分辨率下4種方法中點密度與中誤差的定量回歸表達式(圖6)。

圖6 4種插值方法在10 m分辨率下點密度與中誤差回歸分析結果

表4 4種插值方法在10 m分辨率下點密度與中誤差回歸方程
結合圖6和表4,不同插值方法中點密度與DEM中誤差有著顯著的相關性,4種回歸模型的R2均在0.9以上。平原地區(qū)地形起伏不大,4種回歸方程差異明顯。ANUDEM法插值點密度與中誤差之間是一種對數(shù)關系,對于不同的點密度,中誤差分布在0.613 ~1.156 m之間,在點較少時,隨著點密度增大,中誤差變化明顯;而點密度較高時,變化趨于緩和。其他3種插值方法的點密度與中誤差是一種負相關的線性關系,插值精度均隨點密度增大而提高,從回歸表達式來看,高程點密度每km2增加20個,IDW法和Kriging法精度提高了0.16 m,而Spline法提高了0.13 m。總體上來講,在分辨率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點密度的變化,Kriging法和IDW法保持了較高的數(shù)值精度,ANUDEM法精度較低,Spline法居中。
研究表明,在平原地區(qū),選用恰當?shù)牟逯捣椒ㄓ兄谏a高精度的數(shù)字高程模型,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對于平原地區(qū)插值生產DEM,插值精度的數(shù)值指標不足以證明該方法的實際精度,Kriging插值在不同分辨率下數(shù)值精度較高,但沒有表現(xiàn)出實際地形的細節(jié),不適合平原地形。
2)不同插值方法對地形的表達側重不同,Spline法對地貌細節(jié)表現(xiàn)最佳,但容易產生一些扭曲,插值結果的最值與實際差別過大。ANUDEM法在平原地區(qū)插值精度不高,且點密度對插值精度的影響很大。
3)總體而言,IDW法在平原地區(qū)體現(xiàn)了良好的適應性,插值數(shù)值精度較高。在本實驗中,插值分辨率為10 m時,中誤差最小達到了0.531 m,目視判別效果較好,且精度隨插值點密度的變化不明顯,可以在數(shù)據(jù)量較少的情況下獲得較高的精度,推薦平原地區(qū)使用。
本研究僅以1︰5 000地形圖作為研究數(shù)據(jù),空間點密度不高,采用其他方法增加點密度(如機載雷達)是否能夠進一步提高精度還有待于研究。
[1]湯國安,楊勤科,張勇,等.不同比例尺DEM提取地面坡度的精度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1,21(1):53-56
[2]陳傳法.數(shù)字高程模型構建的Coons曲面片法[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2,32(4):87-89
[3]齊曉飛,王光霞,崔秀飛,等.DEM誤差可視化方法分析與研究[J].測繪科學,2011,36(3):169-171
[4]Igor V, Florinsk Y. Accuracy of Local topographic Variables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8, 12(1): 47-61
[5]Zhou Qiming,Liu Xuejun.Error Analysis on Grid-based Slope and Aspect Algorithms[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Remote Sensing, 2004, 70(8): 957-962
[6]Brown G D,Bara T J.Recognition and Reduction of Systematic Error in Elevation and Derivative Surfaces from 71/2 Minute DEMs[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1994, 60(2): 189-194
[7]Kidner D B. High-order Interpolation of Regular Gri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3, 21(14):2 981-2 987
[8]Felicísimo A M.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in Slope Estimation by Means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1995,49(4):29-33
[9]王猛,田豐.散亂數(shù)據(jù)內插平原地區(qū)DEM的方法[J].地理空間信息,2011,9(4):40-44
[10]楊勤科,Mcvicar T R,李領濤,等.ANUDEM-專業(yè)化數(shù)字高程模型插值算法及其特點[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6,24(3):36-41
[11]張錦明,郭麗萍,張小丹.反距離加權插值算法中插值參數(shù)對DEM插值誤差的影響[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2,29(1):51-56
[12]賈旖旎,湯國安,劉學軍.高程內插方法對DEM所提取坡度、坡向精度的影響[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9,11(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