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工程實例,較為系統地講述了,碳纖維布與鋼板組合在鋼筋砼梁柱結構加固中的應用,表明了此種加固補強方法的有效性、選材的環保性及施工操作的簡便易行。
關鍵詞:碳纖維布;鋼板;砼結構加固
碳纖維材料用于混凝土結構加固修補的研究始于80年代美、日等發達國家。碳纖維加固包括碳纖維布加固和碳纖維板加固兩種。我國的這項技術起步很晚,隨著我國經濟繁榮,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全國各地掀起了基礎設施、工業與民用建筑建設的高潮,現有建筑中存在原有設計荷載標準低,有些因使用功能的改變,難以滿足當前規范使用的需求,亟需進行維修、加固;相當比例由于設計、施工的問題或自然災害的打擊,造成結構破壞、承受能力降低,達不到安全使用要求,但又未達到必須全面摧毀拆除的程度,加固成了較為經濟的選擇。
常用加固補強的方法有多種,其中碳纖維布與粘鋼組合法加固法是繼增大砼截面、包鋼粘鋼之后的,目前應用較為普遍有效的一種新型加固技術。
1 實例工程項目概況
1.1 某教育中心項目的宿舍樓,為兩幢七層的鋼筋砼框架結構宿舍樓單體(建筑面積17839.3平方米),兩單體之間由鋼筋砼框架結構連廊相連(建筑面積為1032.2平方米),連廊的頂棚為單排柱支撐向兩側懸挑的廊帶式雨篷,一側為鋼筋砼板懸挑1.4m、一側為鋼筋砼格柵式小梁懸挑2.5m。
1.2 連廊頂棚結構施工完畢紙,砼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模板支撐系統,2天后發現頂棚輕微傾向格柵梁一側,在懸挑板一側的立柱表面從上到下有多道肉眼可見水平裂縫,經量測寬達0.3-0.5mm。要求立即用鋼管在格柵梁一側采取了托撐處理,防止頂棚傾斜及立柱上橫縫的繼續發展。
1.3 經設計單位到現場查勘并驗算,兩側懸挑件的重量懸殊且錨入單排柱的鋼筋偏弱為主要原因,出具了采用碳纖維與角鋼鋼板組合的加固方案。
設計圖略去,加固設計說明如下:
(1)相關施工應符合砼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2)碳纖維布采用2層單向織物高強度I級分次粘貼,纖維方向與柱縱軸方向一致。(3)環形箍的纖維受力方向應與柱縱軸方向垂直,上下層靡靡之間搭接寬度不小于50mm。(4)構架柱四角采用L50x4角鋼包裹,根部三面采用L63x5角鋼,另一面采用-500x6鋼板包裹、5.8級M22錨栓連接。(5)柱根東側與屋面梁交接處采用-2000x200x10與L63x5角鋼焊接,焊縫高度6mm。(6)鋼材Q235鋼,焊條E43,焊縫高度6mm,角焊縫質量等級3級,對接焊縫質量等級2級。(7)BWL1全長采用2層外包碳纖維進行加固,梁兩端采用鋼板箍,其余范圍采用碳纖維環向箍。(8)施工之前需對柱截面棱角進行打磨圓化,圓化半徑不小于25mm。(9)施工完畢后應及時對纖維材料進行防護處理,避免暴露于陽光和空氣中。
2 加固工程作業內容
主要為碳纖維布粘貼,鋼板粘貼,化學錨栓等。
3 加固用膠介紹
3.1 本案用膠為上海某產品,分為粘鋼結構膠A、B組份;碳纖維浸漬膠A、B組份。
3.2 粘鋼結構膠A、B組份
3.2.1 WLB-400粘鋼膠系A、B雙組分改性環氧類結構膠,分常溫固化(WLB-400N)、低溫固化(WLB-400L)和潮濕環境固化(WLB-400D)三種類型的產品。具有粘接力、剪切力強,抗老化、耐介質(酸、堿、水)性能好、抗沖擊性能強,常溫固化、硬化過程收縮小、施工無流淌,不含揮發性溶劑、無毒以及施工方便等特點。
3.2.2 適用于改造工程中混凝土構件外部粘貼鋼板加固;土木工程中各種建筑材料的自粘和互粘;配膠比例:A、B組份配比為3:1。
3.3 碳纖維浸漬膠A、B組份
3.3.1 WLB-800系列碳纖維膠系A、B雙組份改性環氧類膠粘劑,由WLB-801底膠、WLB-802W修補膠、WLB-803浸漬膠組成。WLB-803浸漬膠具有粘度低、強度高,浸潤性、滲透性好,抗老化、耐介質(酸、堿、水)性能好,室溫固化、不含揮發性溶劑、無毒以及施工流淌少等特點。
3.3.2 適用于WLB-803浸漬膠主要用于加固構件表面碳纖維、玻璃纖維及其它纖維類片材的粘貼;配膠比例:A、B組份配比為3:1。
4 加固膠的使用要點及注意事項
4.1 粘鋼A、B組份結構膠
粘鋼加固施工要點:混凝土及鋼板表面處理→加固構件卸荷→配制WLB-400粘鋼結構膠→涂膠、粘貼→固定、加壓→固化→卸支撐→質量檢驗→防腐、封閉處理。
4.2 碳纖維A、B組份浸漬膠
碳纖維加固施工要點:加固設計→混凝土表面處理→配制并涂刷WLB-801底膠→配制WLB-802修補膠涂刮找平→配制WLB-803浸漬膠貼碳纖維布→固化養護→質量檢驗。
4.3 注意事項:施工環境通風、干燥,粘貼面潔凈、無油污;固化溫度不低于5攝氏度,環境溫度20-25攝氏度時固化時間不少于3天,平均溫度為10攝氏度時固化時間不少于7天;施工時必須具備手套、口罩、護目鏡等防護用品;若不慎弄到皮膚或衣物上,可用丙酮清洗并用大量清水沖洗;基不慎食用或濺入眼睛,應立即就醫。
4.4 運輸、儲存:本品屬無毒、非危險品,按一般化學建材運輸;運輸途中不得曝曬、雨淋或倒置;A、B兩組份應分開存放,避免混雜;本品常溫(25攝氏度)下干燥儲存,儲存期12個月。
5 主要施工方法
施工時遵循先粘貼碳纖維布,然后進行粘鋼及角鋼包粘施工作業。
5.1 碳纖維布粘貼施工
5.1.1 碳纖維布及粘結劑材質特點
重量輕,幾乎不增加原結構荷重;擁有比普通鋼材高10倍的高拉伸強度(詳見下表);良好的抗腐蝕性能,不受鹽分及酸的腐蝕;可抗化學反應,耐高溫和低溫;可與鋼筋混凝土表面緊密接觸,并可配合形狀施工;施工方便,可縮短施工工期。
碳纖維布產品性能
碳纖維布配套膠材及找平材料力學性能指標
碳纖維布浸漬膠力學指標要求(不小于表中數值)
5.1.2 粘貼碳纖維布施工步驟及技術組織設計
施工準備→碳纖維布位置定位→結構面打磨→高壓空氣吹理浮灰→丙酮洗面→配制找平材料找平→配制底層膠并涂刷、碳纖維下料→底層膠固化,配制浸漬膠并涂刷、粘貼碳纖維布→粘結劑固化前,外表面噴砂防護。
5.1.3 具體做法
嚴格按加固設計及《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結構加固修復用碳纖維片材》GB/T 20490-2008、國家標準《工程結構加固材料安全性鑒定技術規范》等相關規范與標準的要求,進行材料進場檢驗、各道工序的監督驗收以及各分項工程檢查認可。同時及時有針對性地做好施工技術交底與安全交底。首先按加固圖要求,用切割機切除部分格柵梁,進行卸荷。
材料:(1)粘粘碳纖維布粘結劑采用上海某專業廠家的WLB系列粘結膠、浸漬膠,A、B組份在使用前3:1進行調配攪拌均勻;(2)碳纖維片材亦采用上海某專業廠家產品,按設計要求現場剪裁。
粘貼準備:(1)在對指定格柵梁切割卸荷頂棚回復穩定后,對相應的梁柱構件面,鑿除粉刷層、清除表面松散浮渣。面層用角向磨光機打磨,直至完全露出原結構層混凝土嶄新面,平整度應達到5mm/m;構件轉角粘貼處須打磨成圓弧狀,圓弧半徑應不小于20mm。(2)打磨后用強力吹風機徹底清除表面粉塵。(3)清理打磨后的混凝土表面,若有超過10mm的凹陷處,應使用底膠調水泥修補找平,有高差或轉角部位,應抹成平滑的曲面。(4)粘貼前以丙酮清洗粘合面,并待其干燥。
配置粘結劑:(1)WLB膠按產品使用說明書規定和工藝配置,設專人負責。(2)容器內不得有油污、水漬,攪拌時避免雨水、灰塵進入容器。(3)按同一方向采用低速攪拌器進行攪拌,攪拌至均勻、無氣泡產生。(4)攪拌好須在10~60分鐘內使用完畢(不同的操作環境溫度,時間可有所調整)。
粘貼碳纖維:(1)將配置好的粘結劑涂抹在已經處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厚度均勻,然后將碳纖維粘貼并固定于預定位置。(2)用專用的滾筒或塑料刮刀順纖維方向多次滾壓或刮壓,使粘結劑充分浸透碳纖維中,且使其平整、無氣泡,滾壓刮壓時不得損傷碳纖維布。(3)多層粘貼時,應在底層碳纖維表面浸漬膠干燥后立即進行下一層的粘貼。
搭接:碳纖維搭接應順纖維方向,搭接長度不得小于150mm。
防護:粘貼加固完成,最外層碳纖維外側浸漬膠完全固化前采用噴砂處理。
5.1.4 碳纖維布粘貼的檢查與驗收
(1)粘貼碳纖維布施工質量檢驗及驗收標準詳見下表:
施工質量檢驗及驗收標準
(2)粘結質量不符合要求需割除修補時,應沿空鼓邊沿,將空鼓部分的碳纖維割除,每邊向外緣擴展100mm用同樣碳纖維材料、同樣粘結劑,補貼在原處。抗拉強度達不到標準要求時,應將此部分碳纖維剝去重做。
5.2 粘鋼
5.2.1 粘鋼施工工藝
施工流程:粘貼面處理→加壓固定(根據實際情況及設計方案,有時免去卸荷步驟)→膠粘劑配制→涂膠和粘貼→固化(卸加壓固定系統)→檢驗→維護。
5.2.2 粘貼面處理
(1)混凝土面應鑿除粉飾層,清理油垢、污物,然后用角磨機打磨除去1-2mm厚表層,較大凹陷處用找平膠修補平整,打磨完畢用壓縮空氣吹凈浮塵,最后用棉布沾丙酮拭凈表面,待粘貼面完全干燥。(2)鋼板的粘貼面應用角磨機進行去糙、除銹處理,直至打磨出現光澤。使用前若潔凈僅用干布擦拭即可;否則需用棉布沾丙酮拭凈表面,待完全干燥后備用。
5.2.3 加壓固定(根據實際情況及設計方案,有時免去卸荷步驟)
(1)加固構件所承受的活荷載如人員、物件宜暫時移去,盡量減小施工臨時荷載。(2)加壓固定宜采用千斤頂、墊板、頂桿所組成的系統,該系統不僅能產生較大壓力,而且加壓固定的同時卸去了部分加固構件承擔的荷載,能更好的使后粘鋼板與原構件協同受力,加固效果好,施工效率高。(3)加壓固定也可采用膨脹螺栓、角鋼、墊板所組成的系統,該系統需要在加固構件上合適位置鉆孔固定膨脹螺栓,僅能產生較小壓力,不能產生卸荷效果,適合側面鋼板的粘貼。
5.2.4 膠粘劑配制
WLB粘鋼膠分為A、B組份,取潔凈容器(塑料或金屬盆,不得有油污、水、雜質)和稱重衡器按說明書配合比混合,并用攪拌器攪拌約5-10分鐘至色澤均勻為止。攪拌時最好沿同一方向攪拌,盡量避免混入空氣形成氣泡,配置場所宜通風良好。
5.2.5 涂膠和粘貼
膠粘劑配制好后,用膩刀涂抹在已處理好鋼板面上(或混凝土表面),膠斷面宜成三角形,中間厚3毫米左右,邊緣厚1毫米左右,然后將鋼板粘貼在混凝土表面,用準備好的固定加壓系統固定,適當加壓,以膠液剛從鋼板邊縫擠出為度。
5.2.6 固化、卸加壓固定系統
5.2.7 檢驗
(1)WLB系列膠粘劑操作性能較佳,正常操作可達到100%的飽滿度。檢驗時可用小錘輕擊粘貼鋼板,從音響判斷粘貼效果,也可采用超聲儀檢測。若錨固區有效粘結面積少于90%,非錨固區有效粘結面積少于70%,應剝離鋼板,重新粘貼。(2)對重要構件也可采用載荷檢驗,一般采用分級加載至正常荷載的標準值,檢測結果較直觀、可靠。此種檢測費用較高,耗時較長。需用的工具、料具有千斤頂或配重(常用沙袋、磚塊)、百分表、裂縫顯微鏡、衡器。
5.3 錨栓施工
(1)鉆孔孔徑及濃度須與錨栓相匹配,用硬毛刷刷孔壁再用潔凈的壓縮空氣吹出灰塵,反復進行不少于3次。如有必要可用丙酮或酒精擦凈孔壁。(2)保證螺栓表面潔凈、干燥、無油污。(3)確認玻璃管錨固包無外觀破損、藥劑凝固等異常現象,將其圓頭朝內放入錨固孔并推至孔底。(4)使用電錘或電鉆及專用安裝夾具,將螺桿強力旋轉插入直至孔底,擊碎玻璃管并強力混合錨固藥劑。電錘或電鉆的轉速應調至慢速檔,且不應采用沖擊方式。(5)當旋至孔底或螺栓上標志位置時,立刻停止旋轉,取下安裝夾具,凝膠后至完全固化前避免擾動,超時旋轉將導致膠液流失,影響錨固力。(6)外觀檢查固化是否正常。重要部位的螺栓需進行現場抗拔試驗,檢驗其錨固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7)錨固質量檢查及驗收。a.錨孔質量檢查:錨孔的位置、直徑、孔深及垂直度;錨孔的清孔情況;錨孔周圍混凝土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已基本干燥,環境溫度是否符合施工工藝要求;鉆孔是否傷及原結構鋼筋;b.錨固質量檢查:對照加固圖紙檢查錨固位置、尺寸、垂直度及膠漿外觀固化情況等;用鐵釘刻劃檢查膠漿固化程度;以手搖方式初步檢驗是否錨實;錨固作業的驗收,可依照《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JGJ145-2004中的相關規定,當需進行現場拉拔檢驗時,試件的取樣規定可以《規程》中“附錄A”中要求為準。
6 結束語
經過監理方及施工方的共同努力,對原料質量認真把關、嚴格遵照科學的工藝流程、強化工序的監督檢查與驗收,最終確保了本案加固工程的順利實施,符合設計與規范,達到加固要求,至今未再見產生可見裂縫。
參考文獻
[1]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S].
[2]JGJ145-2013.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S].
作者簡介:環軍,男,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一級注冊建造師、高級工程師。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項目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