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
摘 要:文章對瀾滄縣農業生產實際情況,提出重點抓好農業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改革、用地與養地、栽培管理、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措施,從而改進和提高冬季作物的種植水平,擴大冬季農業的種植面積,提高農作物產量,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關鍵詞:農業;冬季生產;問題;對策
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要,利用冬季休閑的耕地資源、勞力等,開發種植冬季農作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對促進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冬季農業生產開發的有利條件
1.1 氣候資源條件
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為20.5℃左右,?厶10℃的有效積6533.6-7263.6℃,年最熱月為6-7月份,最冷為1月份;年降雨量為1600mm左右,雨量集中在6-10月份,干濕季分明;年蒸發量1206.1mm;年光照時數為2053.6小時,無霜期不少于300天;境內海拔最低580m,海拔最高2516m,屬亞熱帶綜合立體氣候,光、溫、水、熱資充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有利于冬農開發。
1.2 耕地資源豐富
瀾滄縣實有耕地面積76548.73hm2,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18 hm2,絕大多數耕地只種植一季,冬閑耕地多,冬季作物開發潛力大。
1.3 農民勞動力資源充足
全縣有全部勞動力26.1850萬人,其中:從事農業勞力有23.5384萬人,冬農開發勞力有保證。
1.4 水利條件
各鄉鎮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在國家扶持下,配套實施水利工程項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逐步改善冬季作物的灌溉條件。
1.5 政策與技術優勢
瀾滄縣委、政府對冬農開發十分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冬農開發優惠政策,每年安排一定的冬農開發資金,用于補助農民種子、種苗和農用生產物資等。農業科技服務網落健全,縣、鄉配有農業科技人員200余人,技術力量強,能肩負起冬農開發的技術服務重任。
1.6 交通優勢明顯
瀾滄縣位于國道G214線和省道S309思瀾公路交會點,交通方便;是普洱市邊三縣(瀾滄、孟連、西盟)和版納州勐海、臨滄市雙江等相鄰縣交通、邊貿、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鎮,農產品交易量大。
1.7 冬季作物種植有成功經驗
冬季農業開發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冬玉米、南瓜、馬鈴薯、冬大豆、辣椒、蔬菜、油菜等作物示范、推廣上取得成功,并掌握了高產栽培技術,為進一步加大冬季農業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2 冬季農業開發現狀
我縣冬季作物生產由傳統生產方式逐步向現代化的方向邁進,著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作物品種不斷增多,主要品種有冬玉米、冬大豆、西瓜、辣椒、蕎麥、蔬菜、馬鈴薯、油菜等作物,農產品生產規模、加工、銷售體系進一步的完善,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3 制約冬季農業生產的因素
3.1 農業生產重大春輕小春,冬季種植面積難以擴大
瀾滄縣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的原因,經濟、文化發展緩慢,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加之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影響,農業生產重大春輕小春,冬季農作物種植面積少,復種指數低,僅為138.83%。
3.2 農業生產資金投入少,新技術推廣緩慢
瀾滄縣財力薄弱,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有限,農業基礎設施得不到很好的配套完善。冬農開發新品種引試、示范和新技術推廣等經費不足,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緩慢。
3.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作物產量難以提高
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由于農田基礎設施不配套,冬季作物種植時雨水多,農田排水困難,影響備耕。進入春季干旱缺水,農作物開花和灌漿受到影響,單產低而不穩,制約著冬季農業發展。
3.4 大、小春種植矛盾突出,冬季作物不能適時播種
由于農民沿襲傳統的耕種方式,大春水稻仍然按習慣5-6月份栽種,收獲時期過晚,冬季作物不能適時栽種。冬種過晚遇干旱年份,致使作物生長后期受到高溫干旱逼熟,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3.5 耕作方式落后,種植粗放
水稻收割前不及時排水,造成收割、備耕困難,翻耕曬垡時間短,整地倉促,耕作粗放,農作物出苗受到影響,出苗不整齊,基本苗不足。
3.6 龍頭企業引進少,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不到位
瀾滄縣地處邊疆,信息不靈,農產品銷售困難。招商引資力度不夠,龍頭企業少,訂單農業不多,種植品種小而全,產品數量少,農民經營分散。
3.7 農家肥施用少,化肥施用單一
農家肥年用量10萬t左右,化肥投入不足,而且肥料施用品種單一;加之,冬季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耕地養分消耗多,用地養地失調。
4 加大冬季農業開發的對策措施
4.1 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做到目標早明確、措施早制定、責任早落實。在種植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中,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
4.2 增加冬農開發資金投入,擴大種植面積
一是建議各級政府要給予資金扶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引進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帶著資金、帶著技術投資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農企雙盈。三是積極引導農民將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投入到冬季農業開發上。
4.3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首先要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高農田水利化程度;其次要做好開源節流工作,為冬季農作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旱地建設坡改梯臺地,減少水土流失,達到保土、保水、保肥;據有關資料報道:每1hm2臺地可攔蓄地表徑流270-750m3,一次可攔蓄1500mm左右降雨產生的徑流;耕作層含水率可以從原來的15%提高到20-25%,保肥力可以提高75%,增產效益在45%以上。建議在已建成的坡改梯區域,利用小水源配套“五小”水利,擴大水澆地面積。
4.4 很抓冬農生產關鍵技術環節,發展持續高效現代化農業
(1)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和技術指導。(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結合瀾滄縣山區多、壩區少和各地的氣候特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3)示范帶動,積極推進。建立科技戶,做好高產、高效示范樣榜田,以典型引路,輻射帶動面上開發,促進農業科技推廣。(4)提高耕種質量,確保農作物全苗。冬農開發要做到早規劃,及時撤水控田,翻耕曬垡,開溝整地,開墑種植,確保播種質量,保證農作物全苗,為奪取高產創造條件。(5)積造施用農家肥,實行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產無公害食品,提高產品質量。
4.5 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創建品牌
根據不同區域,氣候特點,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種和引進名、特、優新品種,規模種植,嚴格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著力打造自已的農產品品牌,形成支柱產業,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4.6 引進培育龍頭企業,扶持產業發展
引進培育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企業資金與農戶資金整合,促進企業和農民共同發展。組建“專業村”、“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各類營銷組織,加強信息聯通,通過農民科技協會,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開通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勐占橋,賈文竹,等.淺談河北西部山區解決農業干旱缺水的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05.
[2]董繼珍.淺談種植大豆對培肥地力的作用[J].云南農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