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課題組


本次調查的570個一般農戶平均種植面積11.6畝,116個規模戶平均種植面積222.4畝。2013年一般農戶平均儲糧2195斤,規模戶平均儲糧2559斤,規模戶比一般農戶高16.6%。規模戶小麥、玉米和水稻儲存的比例分別是8.2%、51.7%和40.1%,而一般戶三種糧食的儲存比例是24.8%、31.9%和43.3%。這主要是受種植制度和機械化發展影響,東北地區規?;潭容^高,規模戶玉米儲存比重較大所致。
為了解當前農戶儲糧行為變化情況,近期農業部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南、江蘇、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甘肅、陜西等12個省(區)開展了專項調查。總的看,近年來農戶儲糧數量逐步下降,儲糧品種結構有所變化,不同種植規模、不同地區農戶的存糧選擇也有所差異;應高度關注農民儲糧意愿下降、倉儲設施不足等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農戶儲糧情況
本次共調查67個縣686個農戶,其中116個規模種植戶,570個一般農戶。調查時點截止于2013年8月20日,調查內容為2013年扣除待售新糧后戶均自產糧食常規存量,調查品種為小麥、稻谷和玉米。為進行歷史比較,同時調查了5年前和10年前同期農戶儲糧數量。
從總量看,農戶儲糧數量趨于下降,12?。▍^)平均為2256斤/戶。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農戶2013年家中常規儲糧(三種糧食作物合計)平均2256斤,其中:小麥488斤,玉米806斤,稻谷962斤,分別占儲糧總量的21.6%、35.7%和42.7%。5年前農戶家中常規儲糧戶均2560斤,其中:小麥607斤;玉米866斤,稻谷1087斤,分別占23.7%、33.8%和42.5%。10年前農戶家中常規儲糧戶均2765斤,其中:小麥739斤,玉米948斤,稻谷1078斤,分別占26.7%、34.3%和39.0%。與5年前和10年前相比,農戶儲糧分別下降304斤和509斤,降幅分別為11.9%和18.4%。
分品種看,三種糧食作物的存量都下降,小麥下降幅度最大。小麥戶均存量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119斤和251斤,下降了19.6%和34.0%;玉米戶均存量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60斤和142斤,下降了6.9%和15.0%;稻谷戶均存量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125斤和116斤,下降了11.5%和10.8%。與10年前相比,小麥戶均存量下降最多,其次是玉米和稻谷;與5年前相比,稻谷戶均存量下降最多,其次是小麥和玉米。
分區域看,各地儲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部四省存量最少。東北主產區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農戶儲糧較多,2013年戶均儲糧3484斤,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了748斤和811斤,下降17.7%和18.9%;中部四省(河南、安徽、江西、湖南)農戶儲糧最少且呈加速下降趨勢,2013年戶均儲糧1628斤,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357斤和842斤,分別下降18.0%和34.1%;西部(陜西、甘肅、四川)農戶儲糧居中且較為穩定,2013年戶均儲糧2004斤,比5年前和10年前分別減少132斤和321斤,分別下降6.2%和13.8%。12個調查?。▍^)中,農戶均儲糧較多的是吉林、內蒙古,最少的是安徽。
從種植規???,規模戶儲糧數量高于一般農戶。本次調查的570個一般農戶平均種植面積11.6畝,116個規模戶平均種植面積222.4畝。2013年一般農戶平均儲糧2195斤,規模戶平均儲糧2559斤,規模戶比一般農戶高16.6%。規模戶小麥、玉米和水稻儲存的比例分別是8.2%、51.7%和40.1%,而一般戶三種糧食的儲存比例是24.8%、31.9%和43.3%。這主要是受種植制度和機械化發展影響,東北地區規?;潭容^高,規模戶玉米儲存比重較大所致。
從儲糧用途看,農戶儲糧以口糧消費為主,飼用為輔。12省區農戶儲糧用于口糧部分占59%,用于飼料占37%;留用種子占4%。儲糧使用情況在不同地區表現有所不同,東北地區食用和飼用的比例為3:7,中部地區食用、飼用和種用的比例分別為81%、15%和4%。東北地區農戶主要儲存水稻用于食用,但玉米飼用比重也較大;中部地區儲存小麥以食用為主,南方地區稻谷比重偏高,這與各地的種植習慣和飲食習慣也是一致的。
農戶儲糧下降的原因
調查中各地反映,農戶儲糧數量受糧食產量、市場價格、銷售渠道、消費結構以及儲糧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儲糧減少的情況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客觀反映。
(一)糧食生產穩定提高,農戶儲糧意愿下降。“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農民傳統上習慣于大量儲糧,尤其是在生產水平不高的時代,儲糧就相當于儲存了持續發展的希望。農戶一般在新糧下來后儲存新糧,食用陳糧,視情況再出售一部分陳糧。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測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蟲害防治、機械化作業、良種良法配套等措施提高了生產水平,防災抗災能力不斷增強。我國糧食總量從2003年的8613.9億斤增加到2012年11791.6億斤,年均增長2.6%,近5年年均增長3.3%。糧食連年豐收,市場供應充足,農戶儲糧思想逐步放松,儲糧數量亦呈逐年下降趨勢。
(二)糧食價格穩中有升,農戶賣糧積極性提高。2004年以來,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07年以來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2008年以來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格水平,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對糧食價格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2012年三種糧食國內集貿市場均價為每百斤124.4元,是2003年的2.3倍,年均上漲8.9%,近5年年均漲9.4%。在價格穩步上漲的情況下,農民傾向于收獲后將更多的糧食賣掉變現,減少因儲存損耗造成的損失。各地普遍反映,一些農戶不儲原糧,收獲后全部出售的情況日益增多。
(三)銷售渠道多元化,農戶售糧選擇增多。糧食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個體糧販逐漸成為糧食收購的主渠道。農民售糧可選擇的渠道增多,為省事傾向于將更多糧食出售。7月份,農業部對不同規模生產主體小麥銷售方式的調查顯示,一般農戶大多將糧食一次性賣給個體糧販,種糧大戶中有82%賣給個體糧販、13%賣給國有糧食企業、5%賣給糧食加工企業,合作社賣給三者的比例分別為34%、19%和47%。河南省反映2006年實行夏糧托市收購以來,夏糧收購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個體糧販到田間地頭收糧,相當一部分農戶小麥從地里收獲后直接出售,省去運輸、晾曬等勞動環節。
(四)成品糧價格相對穩定,農戶買糧方便省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全面放開了成品糧油銷售市場,國營糧店逐步退出了糧食流通渠道,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便民超市逐漸占領市場。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國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法人數量達到227.6萬個,比2003年增長171%。同時,成品糧價格總體保持穩定,上升幅度小于原糧。與2008年相比,成品糧零售價格年均漲幅在8%左右,小于原糧9.4%的上升幅度。價格的相對穩定和購買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儲糧意愿的下降。
(五)勞動力轉移和膳食結構變化,農戶口糧消費的基數變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青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有的已經“去農化”成為“市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國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長3.0%。家庭成員的外出務工,使農戶家中口糧消費減少,在家的多為老人,無力面對繁瑣的收糧、曬糧、儲糧等勞動強度較大的農活,在保證口糧的前提下,減少儲糧數量是必然選擇。同時,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原糧170.7公斤,比2000年減少了79.5公斤,而肉類消費增加了5公斤。這種飲食結構的變化,也必然表現在農戶儲糧數量上。
(六)存儲設施不足,制約農戶儲糧數量。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農戶沒有專門的儲糧設施和固定的儲糧地點,儲糧裝具簡陋,許多農戶還是用塑料編織袋、葦席、瓦缸等裝具存放糧食;東北玉米主產區農戶普遍習慣收獲后在庭院散堆存放,俗稱“地趴糧”。儲糧條件差,保管水平低,易遭鼠害、蟲害和霉變,損失較大。據國家糧食局調查,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為8%左右,每年損失糧食約400億斤。為減少損失,山東、河南等地農戶多把糧食存儲在附近的面粉廠,并根據糧本從面粉廠隨時提取,家中僅存有少量口糧和畜禽飼養用糧。
幾點建議
“藏糧于民”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儲糧方式,對于保障社會穩定發揮著積極作用。一般來說,農戶儲糧具有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滿足口糧消費,二是抵御自然風險,三是滿足生產性消費需要,四是作為隨時變現的手段。在滿足家庭需求的同時,農戶儲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穩定器。
多年來,我國農戶家庭儲存的糧食每年約5000億斤,占到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0%左右,但本次調查的686個農戶中,有6.4%的農戶家中沒有存糧,有12.5%的農戶家中存糧不足1000斤。農戶儲糧不斷下降的局面,蘊含了較大的糧食安全風險。一是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九連增,但供求關系從“總量平衡、豐年有余”向“總體上平衡、結構性偏緊”轉變,在人口增加和土地資源約束收緊的情況下,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的壓力很大;二是國家儲備規模已經較大,每年財政支出負擔很重,如果農戶將儲糧的責任全部交給國家的話,將對國家財政形成巨大考驗;三是從近幾年的氣象變化看,農業自然災害出現多發、重發苗頭,一旦發生區域性偏重自然災害,容易引發搶購等社會問題。因此,開展農民儲糧意識教育、宣傳我國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強化農民儲糧手段,探索新的儲糧模式,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一)加強農民儲糧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當前儲糧設施落后的問題,應重點圍繞糧食烘干和倉儲能力,支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等生產主體,切實加強倉儲設施和配套建設。2011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了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管理辦法,支持農戶科學儲糧,為符合項目選點要求的農戶配置新型儲糧裝具。但專項投資中,國家、省、農戶投資比例為3:3:4,在糧食主產區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農戶出資比例過高,不利于科學儲糧倉設施的推廣,有必要研究完善。
(二)探索農民儲糧新模式。一是探索以種植大戶、合作社為單位,集中購置小型儲糧設備、配備專人管理的新型儲糧模式,不但滿足種植大戶和合作社規模化生產的需要,也可以為小農戶提供代儲糧服務。二是探索“糧食銀行”的新型糧食經營業態。采取市場化運作,吸收農民手中余糧“儲蓄”,“儲戶”可憑“存折”隨時提取、購糧、折現。江蘇太倉等地已在推行這種做法,建議在試點發展基礎上研究配套法律法規,引導“糧食銀行”建章立制、控制風險、科學經營。
(三)開展農民儲糧技術指導。針對農戶儲糧技術落后、損失較大的問題,應加強儲糧技術推廣與培訓,及時向農民提供儲糧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提高農戶儲糧技術水平,減少儲糧損失。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或手機短信發布現貨市場糧食價格等相關信息,幫助農民掌握糧食市場行情,強化對農戶儲糧行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