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公開征集公眾意見。征集意見持續至同年11月17日。目前征求意見已經結束,對于《意見稿》能否保證學術委員會獨立履職,多位教育專家均持懷疑態度。有專家認為,《意見稿》沒有賦予學術委員會獨立的地位,學術委員會仍然沒有擺脫行政機構的“工具”角色。
機構性質:咨詢還是決策?
《意見稿》規定,高校在做出教學、科研重大項目的申報及資金的分配使用決策前,應當通報學術委員會,由學術委員會提出咨詢意見。學術委員會有重大異議的,應當暫緩實施。這對學術委員會的地位做出了定位。作為現代大學機構之一的學術委員會源自西方,是大學結構復雜化的產物。中世紀的大學結構簡單,學者包攬大學的一切事務。伴隨著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大學規模的擴大、大學職能增多、大學結構漸趨復雜,出現了專門管理大學事務的行政人員。這些行政人員逐漸“反客為主”,有成為大學主宰的傾向。久之,大學里便產生了與行政權力相抗衡的學術委員會,它的目的與功能是維護學術自主與學術自由,對抗與弱化高校的行政權。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關學術事項。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周永坤指出,依據我國相關法規,高等院校學術委員會既是有職有權的學術領導機構,又是咨詢機構,定位不明不利于工作執行。“最高學術機構”的定位能否實現,關鍵看學術委員會能否獨立行使職權。周永坤明確表示“不樂觀”。他認為,一個機構能否獨立履行職責,最重要的是它在組織上是否獨立,要求一個依附性的組織獨立行使職權是不現實的。《意見稿》僅要求學校“尊重并支持學術委員會獨立行使職權,為學術委員會正常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這樣的規定并無硬約束力。周永坤進一步指出,意見稿沒有賦予學術委員會獨立的地位,它仍然是行政機構的“工具”而已。
反映的是大學的定位
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楊德廣表示,大學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基地。大學還開展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為社會服務。可以說,大學里主要的活動是教師們所從事的學術性活動。他們教書育人、科研創新。因此,把學術問題的決策權交給教師,是一所大學能否辦好的關鍵。以教師為主體的學術委員會來解決大學的學術事務,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制約行政權力,擴大教授權力。而在具體做法上,《意見稿》的內容有值得肯定之處,也有需要各高校再細化研究的地方。《意見稿》明確規定了學校領導在學術委員會中占一定比例。這是因為學校領導本身也是教授,他們對于學校的整體情況比較了解。如果學術委員會中缺乏學校領導層面的教授,僅由學科帶頭人身份的教授組成,是不完善的。這些學科、專業帶頭的教授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精通,但是對全校未必熟悉。所以,在成員組成方面,學位委員會中有若干學校行政部門或黨委的領導,有利于從全校角度考慮問題,避免盲點。
更多問題尚需解決
《意見稿》是教育部頒發的原則性條例,而我國普通高校有2400多所,有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職業技能型大學,不僅在類型、層次、功能等方面有很大差距,而且在規模、專業門類、管理體制等方面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各校應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便于操作的實施細則。比如,有的學校已經有了學位委員會、教師資格評審委員會等機構,某些機構的權力也未必在學術委員會之下。成立學術委員會之后,各項權力交由哪一機構執行?
不可過多地把與學術事務并無太大關聯的事務,都交給學術委員會討論。國內高校的教學工作一般是由行政機構在主抓,而學術委員會則都在“講學術”,于是乎客觀上造成兩張皮現象——校行政要把每天每課時的教學辦好,學術委員會的資深教授則往往忙于參加、組織和召開國內外學術討論會。“一流教授不上課”“搞教學的不如搞學術的”等問題就由此產生。然而,與日常教學不密切相關的學術權威性還是否存在呢?相反,如果由學術委員會決策和主持高校作為學校本質的教學工作,那么豈不就是又一個“行政機構”了嗎?所謂“教授治校”,同樣有可能成為另一種“行政化”。
本刊點評
教育部關于高校學術委員會這一文件的出臺,是我國高等教育進程的一大進步,是教師更好地參與學校管理、實現教授治校的重大進步舉措。目前征求意見初見成效,專家們提出各種意見,教育部接下來肯定要做出調整,各高校也需要再制定一些細則。經過教育界各方一段時間的努力,相信高校學術委員會制度會進一步完善,逐步去行政化的高校也會有更好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