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登梅
在2013年12月19日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中,“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責任人、博士生導師,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教授榜上有名。據悉,俞建勇是本次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中唯一一位紡織工程領域院士,也是該領域間隔11年后當選的第九位院士。作為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領域的專家,俞建勇說,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如果每個人都能把普通的事情做好,然后通過不斷的累積,就能對國家建設有所貢獻。解析俞建勇的不凡科研路,可以給我們諸多啟示。
忙碌與責任
從1981年在東華大學(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就讀紡織材料專業算起,今年49歲的俞建勇跟紡織材料打交道已經32年了。
在紡織材料領域的教學與科研經歷中,俞建勇取得了豐碩成果: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發表SCI論文132篇,EI論文41篇;授權發明專利74項;2011年獲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首屆中國紡織學術大獎……這是俞建勇交出的“成績單”。業界評價,他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開發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為紡織新材料研發及其產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趣的是,雖然在紡織技術研究方面建樹頗多,但我們卻了解到,中學期間的俞建勇更偏愛基礎理論和前沿學科的學習,紡織起初并不在他當時的學習規劃內。他說:“真正接觸紡織是在大學。我之所以學習與從事紡織專業并一直堅持至今,就是始終有一個信念: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見證中國紡織科技的由弱轉強。現在想來,這可能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責任。”
俞建勇說自己最看重“崗位責任”。身為分管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副校長,他倡導立足國家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弘揚東華大學產學研用結合的辦學傳統,承擔社會責任。身為大學教師,他堅持給學生上專業課,帶教碩士生和博士生;堅持潛心研究,深入課題,親力親為。為此,他基本沒有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每天睡四、五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
雖然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但俞建勇卻很享受這樣的生活。他坦言:“這么多年來,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作為副校長,應著力推進學校的科學發展,求真務實,努力完成自己的崗位責任;作為教師,更有責任傳授知識,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俞建勇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的率先垂范和嚴謹治學,讓很多學生深受影響,并取得優秀成績。據了解,俞建勇已指導碩士研究生83名、博士研究生25名,他指導的一篇博士論文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創新與需求
在交流時,俞建勇不斷提及的兩個詞匯是“創新”和“需求”,在他看來,推動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及產業升級發展需求,這是自己的重要使命。俞建勇的每一步,都在竭力尋找技術創新與民生需求、國家戰略之間的最佳契合點。黃麻是僅次于棉的天然纖維大品種,資源豐富;產品具有吸濕、抑菌等顯著特性,應對日益突出的棉花供需矛盾,極具發展潛力。但黃麻纖維細化與產品加工的技術難題長期未能有效攻克,使黃麻纖維僅限于生產麻袋等低檔產品,未能進入服裝和家紡領域。經過多年科研,俞建勇帶領團隊突破了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加工關鍵技術,實現了黃麻纖維在服裝和家紡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同時,新技術還對紡織原料從過度依賴不可再生石化資源向生物質資源轉變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該成果2010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我國竹材資源極其豐富,采用竹材制備的竹漿纖維是一種充分發揮我國資源優勢、可循環再生的新型生物質纖維。然而,竹漿纖維及其制品存在纖維強度低、產品加工品質差等技術難題,嚴重制約其產業化應用。俞建勇帶領團隊在竹漿纖維及其制品加工關鍵技術方面進行了系統攻關并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竹漿纖維制備及其應用技術創新。應用新技術開發的竹漿纖維系列產品一經面世,即取得良好經濟效益。業界評價說,這項科研成果,對發展新型生物質纖維原料、緩解紡織纖維資源緊缺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榮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對他們最大的褒獎。
納米纖維是最富發展潛力的紡織新材料,俞建勇帶領團隊對靜電紡納米纖維制備及其應用的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首次研發了靜電噴網技術,獲得了纖維平均直徑小于20nm的二維納米蛛網材料;創新研發了納米多孔有機單纖維一步法制備技術,并實現多孔纖維微觀孔隙結構的精細調控。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讓納米纖維在環境、能源、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變得更加廣闊。
俞建勇時常提醒自己所指導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創新需要圍繞整個國家和行業的戰略展開,而不是單純從自己的研究興趣出發。做科研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應該看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據此調整確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去尋求突破,最后實現科研價值。
俞建勇說,在工程技術領域的研究,最終要實現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搞科研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深入了解產業需求,高度重視產學研用結合,要不斷思考:“我的課題是不是行業急需的?”“技術突破了,具體用在什么產品上?”想清楚這些問題,非常關鍵。
睿智與敬畏
從2005年起,俞建勇擔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院是整合東華大學紡織相關學科力量的研究平臺,旨在推動紡織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研究院的創新團隊中集聚了多學科的優秀人才。
謙和、務實、高效,這是俞建勇留給很多合作伙伴的深刻印象。在推進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俞建勇認為大學是創新的支撐體系,而不是簡單的供給體系。他總是提醒企業,要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經營管理與之相匹配,技術創新要與經營管理創新相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創新效益。他經常深入企業,彼此坦誠溝通,他的觀點逐漸被越來越多企業管理者接受,并成了他的好朋友,他們發出感嘆:“跟俞教授合作項目讓人放心。”
“睿智的頭腦,純凈的心靈”,很多人這樣評價俞建勇。俞建勇享受工作帶給他的無限樂趣。他終日繁忙,或規劃工作、或科學研究、或學術討論、或指導論文,或與學生交流……俞建勇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與團隊成員及學生討論問題時循循善誘,并總是鼓勵大家對待工作“追求卓越、高度負責、認真細致……”這是大家工作從不懈怠,發自內心“敬畏”俞建勇的理由。
當選院士對俞建勇來說,只是一個新起點。俞建勇說,“當選院士不僅是對我個人和團隊取得學術成就的認可,更是對東華大學紡織學科和科研水平的肯定,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壓力和責任,這將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新起點,激勵我們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紡織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紡織行業的科技進步。”對于今后的個人發展,他說:“我該做什么還做什么!做一行愛一行,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個對社會對行業發展有益的人。”他的這番話,多么樸實無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