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勝


摘 要:送電線路基礎設計必須堅持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根據線路的地形、施工條件、巖土工程勘查資料,綜合考慮基礎形式和設計方案。
關鍵詞:斜柱式基礎;直柱式基礎;灌注樁基礎
中圖分類號:TM753 文獻標識碼:A
一、斜柱式基礎與直柱式基礎的對比
送電線路基礎設計必須堅持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根據線路的地形、施工條件、巖土工程勘查資料,綜合考慮基礎形式和設計方案。送電線路基礎設計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這是《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對建筑結構設計做出的統一標準要求:比如對《混凝土設計規(guī)范》、《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磚石結構設計規(guī)范》等設計規(guī)范提出的統一標準要求,而對于天然地基設計,也就是說地基、基礎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計算,仍然是原來的安全系數法。
在廣東省中山市04年以前的舊線路基礎絕大多數采用直柱型板塊基礎,少數的跨越塔采用灌注樁基礎。05年以后《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guī)定》新增加了斜柱式板塊基礎。由于中山表層地質的限制,在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方面更適合斜柱式基礎。
下面先對斜柱式基礎與直柱式基礎做一對比
由于新版的《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guī)定》中仍然采用原來的安全系數法,計算方法未發(fā)生變化,為了堅持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只有從合理的受力角度來滿足此原則。
斜柱式基礎結構受力的合理點主要相對于舊版《線路基技規(guī)》的直柱式基礎而言。斜柱式基礎主要受力,是通過塔腿的主材插入角鋼直接傳到基礎底部,基礎柱頂部只作用有鐵塔斜材的,很小的水平分力,因此,作用在整個基礎上的彎矩是非常小的,從而不但大大提高了基礎抗傾覆的穩(wěn)定性,而且由于基礎主柱作用彎矩非常小,主柱斷面面積可按構造最小尺寸確定,一般基礎主柱配筋也可按構造配置就可以了;由于地基的凈反應力的減小,使得基礎底板的作用彎矩減小,當然基礎底板的混凝土及配筋量也相應的減小許多。
為減化計算起見,一般可以直接利用鐵塔計算程序算得的基礎作用力(直角坐標系)進行基礎受力分析,其結果是等效的:此時基礎呈偏心受壓或偏心受拉工作狀態(tài),對基礎的作用這種偏心力是有利的(產生負彎矩),可以等效的反映出整個基礎受力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其與直柱式基礎受力機理的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
直柱式基礎受力機理: 地基下壓穩(wěn)定計算:地基最大壓應力:
A=a×b ;;; ∑N=N+G土+G基。
基礎上拔穩(wěn)定計算:
斜柱式基礎受力機理 ;地基下壓穩(wěn)定計算:地基最大壓應力:
A=a×b ;;;∑N=N+G土+G基。
基礎上拔穩(wěn)定計算:
H/T=0.15~0.4,m=1.0~0.9;
H/T=0.4~0.7,m=0.9~0.8;
H/T=0.7~1.0,m=0.8~0.75
K1、K2:基礎上拔穩(wěn)定安全系數;
G土:基礎上拔土體重量;
G基:基礎重量;
m:水平力對上拔力的影響系數;
T; T;
Hx1;
Hy1;
從直柱式基礎與斜柱式基礎的受力原理來看,斜柱式基礎更趨近于實際受力情況,更加合理化,更加適應中山地區(qū)的淤泥地質。
二、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1工程名稱:110kV柴朗線10#-15#改造工程;
2工程位置:本工程位于中山市火炬開發(fā)區(qū);
3工程簡介:本工程是為了新建廣州至珠海城際輕軌的建設而進行的升高改造,本工程新建鐵塔兩基:N11A、N12A;基礎全部采用灌注樁基礎。但是由于現場青苗賠償等問題無法施工,使得N12A鐵塔需要沿大號方向移位102m,移位后基礎位于山腳下方。
4基礎設計:基礎位于山腳下,現場初步勘測,由于樁機等大型施工機械無法進場施工,暫定基礎采用大板基礎或人工掏挖基礎(需根據地質勘測報告確定)。
5地質勘測:
Ⅰ腿 淤泥:4.3m、強風化2.0m、中風化5.0m;
Ⅱ腿 淤泥:5.0m、強風化1.4m、中風化5.0m;
Ⅲ腿 淤泥:5.1m、強風化1.2m、中風化5.0m;
Ⅳ腿 淤泥:4.2m、強風化2.3m、中風化5.0m;
6基礎設計存在問題:
N21A鐵塔基礎作用力為T=90t、N=120t、HX=25t、HY=10t。
根據原設計的初步假想,采用大板基礎或人工掏挖基礎;但根據地質報告情況,此處鐵塔基礎位于山腳下,地質按一定坡度進行分布,如果采用大板基礎,基礎底板需置于持力層,此處選擇在強風化層,但是考慮到地質按照一定坡度分布,如果僅置于強風化層的表面,則基礎抗側滑強度不足,但如果基礎底板置于強風化層下方,則基礎埋深在5m以上,由于無法進大型施工機械,且需進行鋼板樁護基,無形中增加了施工危險及施工成本;即便是修通道路進入大型施工機械,則成本比原設計所用灌注樁基礎要大很多。
根據地質情況也無法采用采用人工掏挖基礎,因為上半部分為淤積地質。采用人工掏挖基礎危險系數相應增大很多,淤泥下方為強風化、中風化采用人工掏挖基礎也不現實。
7基礎設計處理方法:
由于電力工程《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guī)定》仍然采用安全系數法,故此處設計僅需滿足設計中所要求的下壓、上拔、傾覆演算的要求即可,經過現場多次勘查,結合地質報告,最后征得施工部門意見確定此基礎設計的條件如下:
基礎埋深要小大于2.5m(基礎維護可以采用松樁處理);
如果需采用灌注樁基礎,則灌注樁基礎深度不能深于中風化(不能采用沖鉆,因為此合同為總包合同,如果超出原合同部分則由施工部門自行承擔)。
基礎材料用量、地基處理措施等費用不能超出原設計范圍。
根據以上條件,結合本基礎所處地基情況,以及原設計所用費用經綜合考慮,采用斜柱基礎與灌注樁基礎相結合的方式,基礎側向位移采用松樁擋土墻處理方法。
根據斜柱基礎與大板基礎的對比知道,基礎作用力相同的情況下斜柱基礎受力形式更加好,且節(jié)約材料用量。
數學模型的建立,本工程所用基礎由于沒有具體的數學模型,所以參考承臺灌注樁基礎,基礎下壓由斜柱基礎底板承擔,基礎上拔由斜柱基礎和基礎下灌注樁部分(僅考慮自重部分)承擔,基礎水平作用力由斜柱基礎和基礎下灌注樁部分共同承擔;考慮到基礎所處地質情況結合鉆探資料,基礎側位移需做擋土墻,而此條線路改造根據火炬開發(fā)區(qū)的規(guī)劃及供電局的規(guī)劃,此段線路需要近期改造拆除(施工圖已出),所以此次改造為臨時改造方案,故擋土墻處理采用松樁擋土墻。斜柱基礎下方仍采用松樁地基處理。
最終設計的基礎形式如圖2所示。
上部斜柱基礎埋深1.5m,下部灌注樁基礎在基礎底部以下4.7m,入中風化巖層0.5m以上。
8設計中需思考的問題:
本工程是為了解決復雜地質情況下施工工藝問題而進行的基礎變更,基礎采用的是斜柱基礎與灌注樁基礎相結合的處理方式,在上拔演算中由于數學模型建立方面缺乏經驗,此次上拔演算中未考慮到灌注樁基礎摩擦力。雖然本工程已經竣工運行將近兩年多時間,但是卻給我們設計人員一個提示,就是我們在新型設計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還需要繼續(xù)學習實踐,搜集更多的同行所做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為我們以后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9以后設計的展望:
輸電線路設計中最復雜的是基礎設計,因為輸電線路屬于野外作業(yè),隨著現在工業(yè)的發(fā)展,電力需求量越來越大,但伴隨的卻是,電力線行越來越緊缺,所以電力線行的走廊就越來越偏僻,就中山地區(qū)而言:輸電線路線行共分為大致的三種情況,一位于平地,平地地區(qū)線行下方主要是魚塘、河沖、農保區(qū);二位于山地,主要位于高山大嶺的山脊或山腰段;三位于規(guī)劃道路兩側。基本來講,送電線路的基礎限制條件比較多,形式要求多樣化才能夠滿足現場條件的需要,作為設計人員,一定要熟悉測量、概預算、施工工藝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夠使得設計出的作品符合客戶、業(yè)主、規(guī)劃部門的要求。
根據中山最近幾年電力設計發(fā)展形勢,平地均采用灌注樁基礎,山地采用人工掏挖基礎,但是有部分基礎由于施工道路、青苗賠償問題的限制,基礎形式需要進行特殊處理這就需要設計人員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用于創(chuàng)新的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 陳蘭. 輸電線路基礎選型及基礎優(yōu)化設計[J]. 廣東科技, 200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