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將“著力破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堅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列為2014年工作的首位。北京控制人口的理念早已有之,但將控制人口增長作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務,仍引起了相當大的波瀾。
作為北京市人口過快增長主因的流動人口,亦因此成為本刊編輯部2014年第一期封面報道的選題內容。
這些流動人口因地緣、親緣、業緣在京城聚居成一個又一個流動人口的聚集地。于是,我們將關注的視角定格在流動人口聚集地上。
在眾多流動人口聚集地中,我們選定“浙江村”作為典型案例,不僅因為“浙江村”名氣最大,還因為“浙江村”的變遷足以窺見北京市人口政策的發展過程。
從最早的“浙江村”被夷為平地,到現在作為“浙江村”后身的南小街村亦面臨拆遷命運,我們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編外村”在一波又一波的拆遷浪潮中,被迫一步一步向北京的外圍“挺進”,這些流動人口并沒有因北京控制人口的政策被驅離,而是以他們特有的方式留駐在這座特大型城市,成為“城市的新居民”。
事實證明,大城市人口的增長本是市場的選擇,要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大城市人口增長簡單地加以限制顯然有待商榷。
本刊記者 崔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