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黑龍江省撫遠縣別拉洪鄉衛生院中醫科,黑龍江佳木斯 15653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辨證與臨床和電生理的相關性研究
劉建國
黑龍江省撫遠縣別拉洪鄉衛生院中醫科,黑龍江佳木斯 156531
目的了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辨證與臨床和電生理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分析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A組中陰虛血瘀型者所占比例較其他證型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腎虧虛證、氣虛血瘀證病程高于痰瘀內阻證、陰虛血瘀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瘀內阻證、肝腎虧虛證、氣虛血瘀證收縮壓、體重指數與陰虛血瘀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瘀內阻證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其他證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鍵誘發病機為陰虛血瘀,陰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壓低、體形較為消瘦、病程相對較短。
糖尿病周圍神經?。恢嗅t辨證分型;相關性
為了深入探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辨證與臨床和電生理的相關性,該研究主要對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組選擇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關診斷標準[1],四肢伴有感覺障礙或持續性疼痛,雙拇趾振動覺減弱,雙側(或一側)踝反射減弱失,無嚴重肝、心、腎功能障礙、糖尿病并發癥(譬如足背動脈搏動音消失、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及惡性腫瘤、中風、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患者,其中男性占有44例,女性有40例,年齡22~84歲,平均年齡在(62.27±8.47)歲之間,將其劃分為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組(A組:48例)與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組(B組36例)。
1.2 一般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包括年齡、BMI(體重指數)、SBP(收縮壓)、糖尿病病程等,采血后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拜耳ADVIA2400型)對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血糖)、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進行測定,同時應用產自美國的高壓液相色譜儀(BIO2RAD型),測定HbA1C(糖化血紅蛋白)。參照《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2007版)中的有關辨證分型標準,將A組分為肝腎虧虛證、陰虛血瘀證、痰瘀內阻證、氣虛血瘀證4種證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并分析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組中醫辨證分型與FPG、2 hPG、TC、TG、HDL、LDL、HbA1C等指標間的相關性。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經研究發現,A組陰虛血瘀證21例,氣虛血瘀證8例,肝腎虧虛證9例,痰瘀內阻證10例;對照組陰虛血瘀證6例,氣虛血瘀證14例,肝腎虧虛證8例,痰瘀內阻證8例。A組陰虛血瘀證出現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A組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
從病程來看,氣虛血瘀證與痰瘀內阻證、陰虛血瘀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虛血瘀證SBP、BMI與肝腎虧虛證、氣虛血瘀證、痰瘀內阻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瘀內阻證組TC、HbA1C、LDL-C與其他證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s)

表1 A組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s)
注:與氣虛血瘀證比較,NP<0.05;與陰虛血瘀證比較,MP<0.05;與肝腎虧虛證比較,GP<0.05。
指標陰虛血瘀證氣虛血瘀證肝腎虧虛證痰瘀內阻證病程(年)SBP(mmHg)BMI(kg/m2)FPG(mmol/L)2hPG(mmol/L)HbA1C(%)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9.6±6.4 128.8±16.1 23.1±3.0 8.2±2.1 13.2±4.5 9.2±2.2 1.9±2.0 4.0±1.2 1.2±0.3 2.0±0.9 (12.4±7.2)M(140.0±19.6)M(24.8±3.7)M8.3±2.3 13.3±4.4 9.0±1.9 1.9±2.3 4.0±1.1 1.1±0.2 2.3±0.8 (13.0±6.7)M(141.5±28.4)M(24.8±3.0)M8.2±2.7 13.1±4.3 9.0±2.5 1.9±0.7 4.9±1.2 1.0±0.2 2.4±0.9 (9.9±6.1)M(142.0±23.1)MN(24.9±3.6)M8.3±2.3 13.3±4.5 (8.4±2.5)MNG1.7±1.4 (5.8±1.5)MNG1.0±0.3 (3.0±1.1)MNG
據有關統計發現,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較高,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晰,無充足循證證據提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1]。有學者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治療前景廣闊,故積極探究該病中醫病因病機與辨證分型顯得尤為重要[2]。中醫觀點認為,陰虛屬于血瘀的關鍵誘因,基于脈絡瘀滯下易顯現肌膚麻木、疼痛。該研究發現,陰虛血瘀型患者約占43.75%,顯著高于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組患者,這與中醫觀點一致。而陰虛血瘀型收縮壓、體重指數明顯較其他3型低,提示與其他證型患者比較,陰虛血瘀型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體形較瘦、血壓較低。此外,該研究結果表明,痰瘀內阻證TC、HbAlC、LDL均高于其他證型,提示痰瘀內阻證血糖控制不佳,血脂相對較高?,F代醫學提示,高血脂、高血糖屬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誘發因素,易誘導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故痰瘀內阻證提示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并發癥出現的風險較高。綜合上述結論,肝腎虧虛證歸屬于該病危重階段,自痰瘀內阻、陰虛血瘀證轉變至氣虛血瘀證、肝腎虧虛證,提示病情逐漸加重。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辨證與臨床和電生理具有相關性,臨床上應引起足夠重視。
[1]渠昕,趙恒俠,李增英,等.25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辨證分型及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3(2):22-24.
[2]靳淼,安紅梅,唐紅,等.118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醫證候特征及電生理改變的相關性[J].北京中醫藥,2010,26(6):406-408.
R25
A
1672-4062(2014)12(a)-0040-01
2014-09-01)
劉建國(1975.11-),男,遼寧人,大專,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內科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