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潔
摘要:手風琴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傳入我國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更為普及。目前,學習手風琴的熱情雖比不上八十年代那么高漲,但它仍占有一席之地。作為手風琴基礎教學的工作者,筆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普遍性問題,并逐漸積累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右手 左手 風箱
手風琴雖是件年輕的樂器,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國蓬勃發(fā)展。目前,學習手風琴的熱情雖比不上八十年代那么高漲,但它仍占有一席之地,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手風琴教師,筆者發(fā)現了許多學生在演奏中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手風琴是由右手鍵盤、左手貝司和風箱三個部分組成。現按照右手、左手和風箱的順序,分別展開論述。
一、右手
傳統手風琴的左手音域只有一個八度,再加上貝司的特殊構造——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屬七和弦和減七和弦依次排列,使得左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伴奏優(yōu)勢,右手也就自然承擔起演奏旋律的重任。為了讓右手演奏出更加流暢、美妙的旋律,教育界的前輩們已在手型、觸鍵、指法安排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這里,筆者就近幾年教學中發(fā)現的問題談談看法。
在演奏中,我們經常發(fā)現有些同學的肘部靠近腰間,手掌貼在琴體右側,手腕鼓起,導致手指僵硬、不靈活,不能夠輕松地演奏,特別是應對大量快速跑動的音符時感覺很吃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把右胳膊肘部稍稍抬起,盡量保持手臂、手腕與手指連成一條線,這樣的姿勢可以使手感到舒適、放松,有利于演奏。
有些教師為提高速度,要求學生控制手指做半觸鍵練習,這樣一來觸鍵深度變淺,手指跑動速度自然加快。但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更適合學琴多年的演奏者,他們對琴鍵的深淺有敏銳的感知力,并且有較強的手指控制能力。然而對于琴齡不長的同學來講,半觸鍵的彈奏方法并不容易掌握,很可能出現彈奏不清晰、不均勻或者丟音的現象,甚至會使學生喪失學琴的樂趣與信心。
二、左手
傳統低音手風琴是我國手風琴學習者普遍使用的樂器。它價格低廉,演奏方便。傳統低音手風琴的左手通常是負責伴奏的,所以我們練琴時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右手的訓練中,往往忽視了左手的重要性。在各種考試、演出和比賽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些同學在演奏中左手突然找不到正確的貝司,出現忘譜現象,導致整首樂曲發(fā)揮失常;還有些同學在演奏中控制不住手指,使演奏的速度大大超過練琴的速度。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時多加強左手的單手訓練,不但可以準確記憶左手每個音的位置,還有利于全曲速度的把控。
學習一首新作品時,一定要注重左手的分手訓練,在觸鍵、音的時值以及演奏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思考,建立良好的聽覺意識。在練琴時將左手的速度控制住,使左手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把握住全曲的速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臺演奏時因緊張或興奮等情緒造成速度失控的現象。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彈左手唱右手”的練琴方法,用唱的方式代替右手的彈奏,這種方式不但有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左手上來,而且還可以在演奏中更好地抒發(fā)情感。
三、風箱
風箱就像弦樂器的弓子。我們知道,弓法的運用對弦樂器的演奏是相當重要的,聲音的色彩變化,力度的強弱對比甚至情感的抒發(fā)等都是通過合理的運弓來表現的。與之相像的是,手風琴的風箱直接控制著音量的變化、音質的圓潤和感情的起伏,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結合筆者學琴的經歷和教學中的摸索,總結出三點有關風箱運用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風箱的設計
風箱開關的設計像安排指法一樣,需要在練習中多斟酌,逐步設計并固定下來,萬萬不可使風箱自由化。風箱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音樂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設計風箱上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是有意義的。風箱的劃分應遵循一般規(guī)律:1.根據音樂的需要,按樂句劃分風箱,盡量不在連線內換風箱;2.一般在小節(jié)線或休止符上換風箱;3.不在時值較長的長音上換風箱。
在這幾年的手風琴教學中發(fā)現,許多同學對風箱的設計仍有誤區(qū),他們認為風箱的開關應呈對稱模式:兩個小節(jié)開風箱就要兩個小節(jié)關風箱,四個小節(jié)開風箱就要四個小節(jié)關風箱,不考慮分句和音樂效果。還有一些同學認為風箱必須推回到終點才能開風箱,所以在回風箱時不顧樂曲的要求,隨意加大力度,甚至將短音拉長,改變作品原貌,破壞音樂形象。合理的風箱劃分應當依據樂句需要來設計,要服從音樂的需要。有時關風箱所剩的風箱不足以完成后面的樂句,這時并不需要將風箱推到終點,可在風箱尚未合攏前就換成開風箱了;還有時候音樂需要風箱事先開到一半的地方開始演奏,這是為了演奏下一句時有足夠的風箱。
總之,風箱的設計應當根據音樂的需要靈活劃分,將設計好的風箱固定下來,演奏中不能隨意開關,按規(guī)定好的風箱訓練是提高演奏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引起手風琴學習者的足夠重視。
(二)弱音的演奏
大部分學生在演奏慢速舒緩的曲目時仍然習慣風箱和音符同時出,這樣的彈奏總會感覺有“音頭”。不妨讓學生先把琴鍵按下去,然后再慢慢的拉開風箱,這樣不但沒有“音頭”,而且更容易平穩(wěn)的控制風箱。例如:《諾恩吉亞幻想曲》主題部分一開始就有弱奏記號“p”,這種情況可嘗試這樣的彈奏方法。
許多同學在演奏弱的音符時不敢用勁兒,風箱松松垮垮,聲音發(fā)虛。手風琴的演奏要“強而不燥,弱而不虛”,針對這些同學,還得引導他們大膽拉開風箱,因為即便是弱奏,也要有足夠的氣流吹動琴體中的簧片,使其振動,從而發(fā)出聲音。
(三)回風箱
回風箱時盡量平推風箱,讓風箱原路返回。一部分同學還是喜歡“反扇型”回風箱,他們認為這樣推風箱容易用力,聲音結實。其實,反扇型回風箱會造成左臂肌肉緊張,反而不利于控制風箱。換風箱的動作要敏捷,盡可能做到不留痕跡,而反扇型回風箱的動作過大,我們要盡量避免。
對于一些明顯需要強奏的音符,可以考慮反扇型彈奏。例如:《馬刀舞曲》引子部分前兩小節(jié)標有強奏記號“f”,再例如《又是一個豐收年》引子部分一開始就是四個強有力的和弦,用來模仿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這時候可以使用反扇型風箱,演奏出飽滿有力的和弦。
參考文獻:
[1]曹野.巴揚及手風琴風箱技術分析[J].音樂生活,2010,(06).
[2]王樹生.手風琴教學與演奏[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