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漢
摘要:在音樂專業課教學中能夠恰如其分地進行文史知識的滲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更能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激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音樂專業課 歷史文化 地理文化 宗教文化
音樂是一門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學科,和歷史、地理、宗教等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意義上的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通常與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音樂教學都是以教材為主,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思路都是按照教師的套路進行,以至于學生的特長得不到發揮,進而導致許多學生失去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如果我們在音樂專業課教學中能夠恰如其分地進行文史知識滲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更能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激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在音樂專業課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
人類社會文明史之所以發展得輝煌燦爛,最大的功臣當屬音樂。遠古時期,還未形成文字,但大量的神話傳說、歌謠通過音樂的方式得以流傳下來。我們從“敬天常” 、“總禽獸之極” 和“奮五谷”的優美旋律中,可以了解到人們對農業知識和自然規律的認知。從歌頌夏禹的《大夏》、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中,可以了解到夏商時期的樂舞已從對原始的圖騰崇拜轉化為對人的頌歌。到了近代,革命音樂、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百花齊放,競相傳達著時代的聲音。因此,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中,融入相關的歷史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更能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去審視音樂,真正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講授“美國音樂”時,我們可以先從其歷史講起。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如《2020視野:“豪斯賴特未來音樂教育研討會”報告》所說:“幾個世紀來,龐大的移民已經把美國變成所有工業化國家中多元文化程度最高的國家。1820年到1990年間,逾5000萬移民來到這個國家。一個世紀前,移民多來自歐洲,而如今,新移民的大多數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根據人口統計局的最近報告,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將會看到,亞裔、拉美裔、非裔的美國人將成為美國人口的多數。美國的確正在變成一個全球各民族的縮影。”①有了這些歷史背景做鋪墊,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美國的音樂會風格各異、豐富多彩了。
在講授音樂作品內涵時,應從從創作者所生活的歷史時期講起。因為,創作者的音樂風格與其所處歷史時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有相當多的音樂作品都是在表現創作者所處歷史時期的心理狀態或是該時期的歷史事件。如,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之所以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那是因為他在創作這首小夜曲時事業處于高峰期,心情很不錯。而《g小調第40號交響曲》之所以充滿著悲切、愁苦,是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卻無錢醫治,孩子嗷嗷待哺卻買不起面包,希望朋友伸出援手卻被棄之不顧。在欣賞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作品時,亦可先從他創作生涯的兩個時期講起。他在華沙時期的作品曲調明朗歡快,賦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他在巴黎時期的作品大多充斥著濃郁的愛國之情,那是因為法國七月革命后波蘭處于被外國勢力瓜分的悲慘情境,所以他的《d小調前奏曲》(1831)和《c小調練習曲》(又被稱為《革命練習曲》(1831)均充滿著激憤和深深的悲痛之情。
此外,我國的很多音樂作品也具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著重介紹一下。如,《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從三歲孩童到鬢白老人,沒有不會唱的。但是會唱不代表能夠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而不能真正理解音樂內涵,就背離了音樂欣賞的本質。所以,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可以先重點介紹其歷史背景。如,它創作于1935年,是時中華民族處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原本是著名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隨著電影的播放而紅遍全國,被喻為民族解放運動的號角。有了這些了解,學生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一定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那份拳拳的愛國之情。
在欣賞音樂作品《松花江上》時,可以以其創作者張寒暉所處的歷史背景為切點,導入音樂。該曲創作于1936年,那時被蔣介石驅趕到“剿共”第一線的東北軍,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反而要為內戰做炮灰,攜家帶小,流亡關內。在西安二中執教的張寒暉,對這種慘景可以說是耳濡目染,于是便譜寫了這首聲名遠播的獨唱歌曲。在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后,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傾述性的音調會貫穿全曲,為什么旋律以反復詠唱、環回縈繞的方式緩緩展開,為什么感人肺腑的旋律中蘊藏著抗爭的力量。
二、在音樂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地理文化
“特定地理、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下來并進而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產生和形成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②正如美國的愛爾烏德在其著作《文化進化論》中所說:“人類的文化,如樹上的果實一樣,是依照氣候和地理條件而產生的。地理環境對于文化之起源和進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為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山歌、牧歌、田歌中地域性特色尤為突出。山歌的形成與高原和山地息息相關。北方太行山以西的的西北高原地區(黃土高原、青海高原、隴東高原等)就流傳著很多的山歌體裁。這些地區大多溝壑縱橫,人煙稀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于是,常年“趕腳”的漢子便用山歌的形式驅趕孤寂。從中我們既能感受到西北高原特有的蒼茫和空曠,也能體會到歌唱者內心的凄涼和深沉。牧歌因產生于寬廣遼闊的草原地區,因此其音樂具備舒展、悠長、寬廣的特點。田歌流行的主要區域為我國的稻作區,而稻作區的劃分取決于氣候條件和地理緯度等因素。所以,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妙地融入相應的地理知識來擴大學生感悟音樂的空間。如,在欣賞《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時,可以先從內蒙古的地理特征說起,其后分析內蒙民歌中高亢、悠揚、抒情、旋律優美等特點,最后再讓學生聆聽音樂,當“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的歌聲響起,深遠的意境一下就進入了學生的腦海,頓時就讓人置身于遼闊的大草原。仿佛看到了那漂浮在天邊的朵朵白云和奔馳在茫茫草原上的駿馬,同時也聆聽到了牧羊人的心聲。
在欣賞德奧音樂作品時,同樣有必要從“音樂地理學”的角度去審視音樂。莫扎特的音樂會讓我們聯想到溫和的氣候;聯想到阿爾卑斯山頂的皚皚白雪;聯想到古老的鄉村教堂、遍布山坡的葡萄園、巍峨雄壯的城堡、以及河沿岸的牧場、山谷等等,而《藍色多瑙河》的節奏和旋律,會不由自主地把我們帶到風景秀美的多瑙河畔。此外,還有很多音樂具備地理的特質,如欣賞柴可夫斯基、鮑羅丁和格林卡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時,我們有必要去領略一下伏爾加河、涅瓦河、頓河大草原的風景;欣賞阿拉伯音樂和印度音樂時,有必要探尋一下尼羅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地域特點;欣賞埃及、阿爾及利亞、新疆維吾爾等地的音樂時,有必要先學習一下沙漠地貌學。
三、在音樂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宗教文化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宗教的傳播往往要求融入一定的藝術形式。音樂作為藝術形式中最顯現、最活躍的元素之一,故而成為宣傳宗教教義和表達信仰的主要手段。同時,宗教活動與音樂表現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如,靈魂的升華,情感體驗的深入、想象力的無限擴展等。對于這一點,中國臺灣的佛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釋昭慧在《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中有過論述:“在宗教領域里,音樂的用途更是重要。它除了有祭祀祝贊的儀式功能外,更有增加精神上的敬虔與專注的作用,使人沉浸在光明祥瑞、莊嚴蕭穆、清凈安寧的宗教氣氛之中,收攝浮躁渙散的心神,而引發一些特殊的宗教經驗。”③
音樂在印度被認為是“與神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數的印度學者認為,印度的音樂源于宗教。也就是說,印度的音樂來源于歌唱《婆摩吠陀》的贊美詩及與之有關的宗教活動。最有利的表現為,印度古典音樂的核心—“拉格”的源泉之一就是古老的“吠陀”音樂。因此,印度的音樂文化及音樂活動都與宗教聯系密切或者直接服務于宗教。在我國,佛教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諸多佛教活動都需要音樂的參與。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亦是把音樂巧妙的運用到其宗教儀式上。
宗教音樂雖非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重頭戲,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很多著名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宗教,更有一些作品是為宗教而作。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某一時期的宗教音樂來分析該時期音樂的特點。如,通過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來探尋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點;通過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的《納爾遜彌撒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的《安魂彌撒曲》以及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來分析古典時期音樂的特點;通過弗朗茨·舒伯特的《圣母頌》和安東·布魯克納的《啟示交響曲》來總結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等等。
注釋:
①Chfford K.Madsen主編,Carlesta Elliott Spearman:《2020視野:“豪斯賴特未來音樂教育研討會”報告》,《社會變遷和科技更新將怎樣影響未來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家全國大會MENC出版,2000年。
②苗晶,喬建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③釋昭慧:《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