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壇新秀楊姍姍:指尖上的舞蹈家
楊姍姍自幼天資聰穎,自7歲便受到徐莉老師的啟蒙。她于2008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還曾蒙受過吳青教授、李萌教授、高雁教授的殷切指導。在恩師們的盡心澆灌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楊姍姍獲得了學校乙等獎學金;于2011年她更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師從于祁瑤教授?,F如今的楊姍姍在祁瑤老師的栽培下,對古箏的感情愈加濃烈,更以持久飽滿的熱情加速奔跑在習箏之路上。
回想起與古箏最初的緣分,一段美麗的回憶在楊姍姍的腦海中浮現。那時的她剛七歲,父母抱著培養興趣的目的帶著她到了培訓機構。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在彈古箏,他們撥動著這些古樸雅致的樂器,將曼妙的旋律播撒開來,似撲鼻而來的芳香令她迷醉。父母窺見了她的心思,便決定培養她學習古箏的興趣。剛剛觸摸到古箏的琴弦,楊姍姍就對它愛不釋手了,她總是加快完成課業任務,然后馬上投入到古箏的練習中。那時的她并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她只是出于內心單純的熱愛,不管完成課業之后有多晚,不管一天的學習已耗費了多少精力, 她都不會因此停下腳步,而是一門心思地學習著略顯枯燥的古箏基礎知識,在指尖上舞動出自己稚嫩的姿態。漸漸地,像白開水一樣必需卻乏味的基礎知識一點點消磨著楊姍姍的耐心,尤其是當小伙伴們邀請她出去玩耍的時候,她也會按耐不住內心的波動,產生放棄練琴出去玩耍的念頭。到底是和自己的小伙伴們在陽光下奔跑嬉戲,還是自己獨自一人關在家里靜心練琴,楊姍姍多多少少有過糾結。每每這個時候,父母的希冀和老師的叮嚀便會幻化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楊姍姍繼續前進。于是,練好古箏的決心多半會戰勝一時的貪玩之念,令楊姍姍重新調整姿態,繼續夯實自己的古箏基本功。
通過每日持久地練習,楊姍姍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她的努力和潛質令徐莉老師深感欣慰,
同時也蒙生了讓楊姍姍踏入專業古箏學習道路的想法。徐莉老師將自己的態度傳達給了楊姍姍的父母。于是在尊重了楊姍姍意愿的前提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父母最終決定讓她走向古箏專業。憑借自身扎實的古箏基礎,楊姍姍順利地考入了武漢音樂學院附中,自此正式從業余的古箏愛好者逐步向專業的古箏演奏者轉變。進入附中的專業學習后,楊姍姍接觸到了大量曲目,她眼前的古箏世界逐漸變得開闊、明朗起來,這讓她深知深入學習的重要。于是,她再接再厲,又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幸運女神的眷顧更讓楊姍姍受到了祁瑤教授的指導。祁老師不僅在傳授琴藝上讓楊姍姍醍醐灌頂,而且密切關注著她的心理狀態并及時叮嚀。在某一次比賽中,勝券在握的楊姍姍意外失利,這讓她頓感迷惘,尤其在看到獲獎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時,她的情緒更是跌入了谷底。心緒不佳的楊姍姍產生了懈怠的心態,祁老師也沒有直接點破,而是給她打了一個電話,“小孩子要來練琴了!”溫馨的話語中帶著督促與鼓勵,這讓楊姍姍大為感動,臉紅于自己受了挫敗就想逃避的心理,她馬上調整狀態,繼續磨練琴藝。
習箏已有十余載,楊姍姍出落得更加秀麗,琴藝也大為提升,多年的成長給楊姍姍帶來了很多改變,而一直未變的是她對古箏一如既往的熱愛,那種單純而美好的情感一直伴隨著楊姍姍的左右,將她的心與古箏貼得更近,令他們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在楊姍姍看來,愛琴早已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種無法割舍的習慣。楊姍姍撥動著自己的愛琴,與它一同分享喜悅與淚水,品嘗挫折與榮耀。憑借著與愛琴的默契耕耘,楊姍姍也收獲了不少豐碩的果實,在首屆中日韓國際古箏大賽專業A青年一組榮獲一等獎;在第四屆“中國人壽杯”民樂B組榮獲古箏一等獎;在第四屆“瓊花杯”中獲得專業組二等獎;在首屆“長鳴杯”和第二屆“雅韻杯”古箏大賽中獲得古箏三等獎;在省內藝術大賽古箏C組中獲得古箏演奏獎。這些榮譽并沒有讓楊姍姍滿足,她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審美,更好地詮釋音樂?!辈粌H如此,經過各種比賽的洗禮后,楊姍姍對比賽也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一方面,比賽能讓我更快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在比賽中觀看其他優秀選手獨具風格的演奏更能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比欢鴮τ趶V大選手來說比賽畢竟是比賽,種種壓力不言而喻。為了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不少選手會選擇技術難度甚高的曲目來加大勝算,面對這樣的現象,楊姍姍表現得很冷靜,“我在選曲上更注重曲目是否便于我更好地運用技藝來詮釋音樂,而不是用音樂去表達多么難的技術?!?/p>
在習箏的閑暇之余,楊姍姍會用跳舞來調節自己的狀態,通過肢體的舒展,變換各種柔美的姿態,輕柔的起伏恰如曼妙的旋律舒緩著她的心緒。習箏與跳舞,一個是指尖上的舞蹈,一個是身體上的律動,二者將楊姍姍的生活渲染得豐富多彩。當然,作為摯愛的古箏是楊姍姍生命中的主角,它改變了楊姍姍的生命軌跡,也對她的性格產生了影響。以前的她是個怯懦的、不敢說話的小女孩,與古箏結緣后便有了很多登臺演奏的鍛煉,隨著琴藝的升華和舞臺上的歷練,久而久之,楊姍姍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己,一個開朗而有勇氣的自己。未來的楊姍姍還將與自己的愛琴一起攜手并進,用自己對古箏的熱愛詮釋出更美妙的音樂。筆者也衷心地祝愿楊姍姍能繼續在箏樂的海洋中縱橫馳騁!
箏壇新秀姚曉蕾:盛開在荊棘里的花
古箏與姚曉蕾相伴盡二十余載,細數這么多年的點點滴滴,在姚曉蕾的腦海里烙印的深刻記憶都與她的愛琴緊緊相扣。當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抑或苦練琴藝卻追趕不上別人的腳步的時候,愛琴都陪伴在姚曉蕾的身邊,不離不棄,靜默相守,用它的曼妙箏音潤澤著姚曉蕾干涸的心田。就這樣,濃烈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深度而緩慢發酵出來,那些彷徨與迷惘、吶喊與仰望化作養分逐日蓄積沉淀,最終幻化成姚曉蕾深厚的感性力量,繼而通過箏曲自然而然地滲透出來。在姚曉蕾看來,愛琴是良師益友的化身,是它讓自己從一個青澀內向的小女孩蛻變為一位滿懷熱情的古箏演奏者,積極自信地投身于音樂事業中。
踏過習箏之路上的荊棘,姚曉蕾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破繭成蝶,她1999年中國民樂器樂比賽“禮邦杯”古箏獨奏第二名、2005年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藝術院校獎重奏金獎、CCTV民族器樂大賽傳統組合類金獎、“國際第二屆中國器樂大賽”古箏專業青年組銀獎、2011年烏茲別克斯坦的“東方之韻”第八屆國際音樂節金獎、2013年首屆上海古箏藝術周擔任獨奏與室內樂作品《對話集I-切羅與箏》演出;此外,寄情于箏的同時,她還出版了不少刊物與專輯:古箏流行金曲99首、“秋風辭—祁瑤箏教學示范系列I”、“中國民族室內樂經典—金豈”以及“敦煌新語—中國民族室內樂”專輯。這些榮耀與機遇的獲得,是姚曉蕾自身努力奮斗的結果,也同樣是恩師們盡心滋養的最好證明。endprint
出生于上海的姚曉蕾近水樓臺,自7歲接受古箏啟蒙教育開始便師從于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著名青年古箏演奏家、作曲家祁瑤老師,并得到了孫文妍教授的悉心傳授。而后的大學期間中,姚曉蕾又在吳強老師的帶領下加入到金豈組合中并在重奏技藝上有了質的飛躍??梢哉f,這些恩師們都在姚曉蕾的習箏之路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姚曉蕾看來,對她影響最為深刻的恩師非祁瑤老師莫屬。能跟隨祁老師讀研、更加深入地探索箏樂是姚曉蕾一直以來的夢想,本科畢業五年后,終于等來了這樣的機會,然而姚曉蕾卻退縮了,將這個想法深埋于心底,閉口不談。其實,姚曉蕾的退縮并不是沒有道理,她考慮得很現實,已經本科畢業五年的她,雖然也在從事古箏演奏行業,但卻與校園學習早已脫節。當在校的師弟師妹們為了考研的目標可以騰出八九個小時的自由時間練琴時,姚曉蕾還要為生活奔波,參加各種演出活動,工作一天之后的疲憊和僅存的那一點點精力相互對抗著,讓她的內心苦苦掙扎,不知該如何是好。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時常去聽師弟師妹們的音樂會,艷羨著他們能在祁老師的灌溉下綻放耀眼的光芒。這一切讓祁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能讓姚曉蕾趕上考研的末班車,祁老師給她打了一劑強心針:“既然你從事了這個行業就不能怕,要勇敢地面對……考研吧,讓我來幫你!”就這樣,在姚曉蕾彷徨于是否考研的十字路口上時,祁老師打消了她退縮的念頭,姚曉蕾眼里充盈著感激的淚水,在她音樂事業的重大轉折點上堅定而勇敢地踏上了考研之路。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币岳儆靡挥浿劐N砸碎自己的從前,重新回歸校園學習考研課程。在這期間,她還擔任了世博會的演奏任務,由于世博會管理制度嚴格,每天從早上八點進館直到晚上八點才能出館,這讓姚曉蕾錯過了很多和聲、曲式的專業課程。當祁瑤老師為她補習考研課程時,姚曉蕾幾乎每堂課都是淚流不斷,“不是害怕,而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边@朵盛開在荊棘里的花,越是淚流越仰望。已經在工作中耗去多半精力的她,拖著疲憊的身體與自己的愛琴、恩師一起奮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朵花在蟄伏五年之后再次綻放出了她的明艷之美。
成功讀研后,隨著技術的漸趨純熟和閱歷的逐日豐富,姚曉蕾于2013年6 月29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個人音樂會。之所以能促成這場音樂會,姚曉蕾還要感謝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垂青,由于該中心會定期舉辦“海上?雅樂”的專欄,推動一些優秀的青年演奏家開個人音樂會,于是她當仁不讓地獲得了這個機會。更令姚曉蕾欣喜的是,該中心匯集了一批具有高水平鑒賞力的觀眾,“他們對于音樂的深度是有要求的,是很會聽音樂的?!庇^眾們豐厚的音樂審美底蘊讓姚曉蕾沒有了曲高和寡的擔憂,于是便大膽而精心地安排了既有質感又有深度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有能道出姚曉蕾幸遇知音的心聲的音樂會同名主打曲目《高山流水》,亦有大膽嘗試地以潮州打擊樂為伴奏的《寒鴉戲水》,李磊寫的蓮動玉池、令人陶醉的《醉蓮賦》以及由祁老師改編的古箏、小提琴二重奏《夏夜》、《漁舟唱晚》。在音樂會收場時,姚曉蕾甄選了以鋼琴為伴奏的協奏曲《楓橋夜泊》和《云裳訴》作為彰顯她多年藝術功力的壓軸之作。最后在姚曉蕾的精心設計下,特邀了四位“婉媄組合”小師妹傾情獻奏《西域隨想》,姚曉蕾更是以打擊手鼓呼應曼妙箏音,給觀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讓整場音樂會在箏鼓和鳴之下華麗收官。
音樂會結束后,觀眾們爭相和姚曉蕾簽名、拍照留念,觀眾的熱情度令姚曉蕾感動至極,讓她覺得為了準備音樂會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以及因為時間倉促而帶來的焦慮煎熬都是值得的。也許誰也不會想到,姚曉蕾在辦音樂會前曾有過放棄的想法。她的壓力和焦慮并不是空穴來風的,由于學習上需要研讀大量的音樂課程,工作上又要經常出國進行巡回演出,時間上的緊迫讓姚曉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只有十天的準備時間,當時我有一半的曲目還沒有碰過。”然而,多年來對于音樂事業的執著以及擁有在面對壓力時所迸發的驚人力量讓她終于戰勝猶豫,姚曉蕾深知,只有拼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于是她大膽而堅定地邁出了籌備音樂會的腳步,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在此期間,音樂會門票已全部售罄的消息更讓姚曉蕾充滿了前進的力量。終于,姚曉蕾在她的音樂會中完成了又一次的華麗綻放。
音樂會的成功舉辦讓姚曉蕾久久回味的同時也促使她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嘗試著在前輩們的演奏風格中汲取營養,而后結合自身的情感積淀一同滋養出更加細膩成熟的演奏風格,讓指尖上的陽春白雪源源不斷地流淌。這朵盛開在荊棘里的花仍將在音樂的浩渺星空下繼續堅韌執著地仰望!
箏壇新秀何芊倩:古箏是摯友
從第一次接觸古箏開始,何芊倩的目光就被它所吸引,像是冥冥中的緣分,何芊倩走到古箏面前撥弄一下琴弦,琴聲靈透柔和,淳樸古雅,空靈神秘讓何芊倩再挪不開腳步。從那一刻起,何芊倩與古箏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路走來,她不曾放棄,在她的世界里,古箏就是她的摯友。
在何芊倩正式學習古箏之前,她的外公音樂上對她的幫助很多,對何芊倩的音樂興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從小接受音樂的熏陶,何芊倩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時學校里有一個學習班,教授關于音樂方面的相關知識,父母為她報名,在與同學一起學習音樂的輕松氛圍里,可以說何芊倩漸漸愛上了音樂。家人為其報名學習古箏,除了考慮到這是何芊倩的自身愛好之外,何芊倩的父母也聽到很多人談論“學一門音樂對左右腦的開發有較大的好處”,從那之后,何芊倩便真正走上了與古箏相伴的青春道路。談及第一次與古箏近距離接觸的感受,何芊倩是這樣形容的:“初次接觸古箏的時候,看到這樣體積龐大的樂器,很想嘗試一下它能彈出什么樣的樂音。”對于一個只有三歲半的孩子來說,古箏就像一個大大的玩具,它靜靜地擺在何芊倩的面前,等待著這個小姑娘去撥弄,去嘗試。初學古箏的時候,何芊倩充滿了興趣,“古箏就像朋友一樣,每天都與它相伴,而自己也越來越離開不它”。出于極大的興趣,何芊倩并沒有像大部分的孩童一樣,對學習古箏感到厭煩,她依舊保持著濃厚的興趣。endprint
在她的眼里,學習古箏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何芊倩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古箏,在她濃厚的學習興趣下,何芊倩的父母有了讓她報考專業音樂院校的想法,并開始支持她考取,最終,她報考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讓自己在學習古箏的道路上有更加專業的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何芊倩刻苦地練習,她回憶道:“那一屆考的時候,全國古箏只招一個人,那是非常大的挑戰”。對于一個尚未成年的小姑娘來說,那段時間是一個更為辛苦的過程。為考試做準備的那段時間里,何芊倩半年沒有上課,用絕大多數時間練習古箏,有時每天8小時的練習可以達到10小時。功不唐捐,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下,2012年,何芊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
嚴師出高徒,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他人的教導。何芊倩告訴記者,祁瑤副教授是她最崇拜的老師,在祁瑤副教授的身上,她學到了很多。在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之前,何芊倩便已經開始跟隨祁瑤副教授學習古箏,進入這所學校之后,在祁瑤副教授的帶領下,何芊倩在演奏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古箏的學習上,祁老師授課的態度讓何芊倩很受啟發,她告訴記者:“遇到演奏上的問題時,祁老師都會非常形象地為我描述并演示需要的技巧與要點。正因祁老師這種貼心、細心、耐心、精心的教導與培養,我才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借此機會,我也要特別感謝祁老師。當然,還要感謝開啟我習樂之路的潘明華老師、程皓如老師,以及那些曾經幫助我學習與成長的人們!”
在練習古箏的同時,何芊倩還參加了很多比賽。2008年,在上海音樂之春國際音樂節中獲得少兒A組演奏獎;2009年在首屆全國琴童民樂展演暨國際交流選拔賽上海賽區古箏比賽中獲幼兒B組金獎;2011年1月 ,她參加中國古箏藝術周古箏展演活動上海賽區,獲得少兒A組金獎;2012年,在首屆中日韓國際古箏大賽中獲非專業少年1組一等獎第一名。在這些比賽演出的經歷里,讓何芊倩印象最深的就是中日韓國際古箏大賽。在此次比賽中,她獲得非專業少年1組一等獎第一名。除去是為了到韓國參加比賽之外,何芊倩也是第一次出國,且在去比賽的時候,她見到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民樂老師,這同樣給何芊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實證明獲得成功需要良好的心態。當記者問是不是抱著一定要取得成績的想法時,何芊倩帶著未脫稚氣的聲音回答:“我心里其實并沒有怎么想,也沒有想過一定要拿獎”,在何芊倩和她父母的眼里,一切還是要有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就像當初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一樣,不能太過于強求結果而忽略過程,更多的是要關注做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在何芊倩的成長中,父母對她心態的養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問及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的心態時,何芊倩的父親回答:“嘗試很重要,但要有坦然的心態”。正是因為這種良好的心態,何芊倩并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未來那些遙不可及的事情上,而是顧好當下,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地走下去。
很多人都會說,學習音樂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大把的時間都會放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從而缺少了玩耍的時間,何芊倩說:“彈琴是一種讓我快樂的方法”。在何芊倩的眼里,彈琴不是枯燥的,相反,它充滿樂趣。在學琴的七、八年里,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何芊倩都會很認真地去面對,直到把困難解決。
正如何芊倩所說,古箏是她的朋友,與益友相伴,必定會有更大的突破。得益于祁老師的教導與熏陶,何芊倩不僅演奏技藝與水平不斷提升,更對作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希望未來能夠成為像祁老師一樣優秀的演奏家、作曲家。為此,她也嘗試性創作了一些樂曲,這些作品將首演于她2014年5月31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個人獨奏音樂會中,她希望用最美妙、動聽的音樂為自己的兒童節與所有的小朋友帶來一份真誠的快樂!筆者也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何芊倩會帶著她那單純的古箏夢,在這條音樂的道路上,堅定地向前走。
纖指香凝弦上飛 箏壇新秀鄭倩蕓
冬日里,一抹暖陽照射進上海音樂學院,為這座閃爍星光的城市了增添幾分光彩。上海,一個注定不平凡的城市,伴隨著弦音裊裊的箏聲,在蕭瑟的冬日里更顯柔情。2013年首屆上海音樂學院古箏藝術周在上海音樂學院圓滿舉行,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箏界盛宴,群英薈萃,百花齊放,為全國古箏藝術文化的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梁。箏壇新秀鄭倩蕓也參與到此次上海古箏藝術周的演出中,跟隨自己的箏團,將獨特的箏藝風格酣暢淋漓的盡現給觀眾。知音難遇,鄭倩蕓以箏為友,纖指柔情弄弦音,漫漫人生路,她不再寂寞。
偶然的結識,一世的濃情,從此不分離。鄭倩蕓6歲開始習箏,她與古箏的結識是一種巧然,更是一份注定。小時候的鄭倩蕓迷上了瓊瑤熱劇《還珠格格》,她為夏紫薇彈奏古箏時的靈動身姿而心動,久久回旋的顫音在她心里蕩起陣陣漣漪,她癡迷了,開始瘋狂的學習古箏,自此踏上習箏的征程。若說開始只是一時興起,作為愛好來學習古箏,那么一次比賽帶給她的震撼,讓她堅定了自己走古箏專業這條艱辛路,一路下去,不再回頭。“小時候我曾想過走專業這條路,但真正下定決心是在有一年去看文華獎的比賽,因為我是業余學者而沒有比參賽的資格,當我看到自己和那些優秀選手們之間的差距,更堅定信心要去學好專業,有一天能站在舞臺上和他們一比高下。”好強的她一旦決定,就不再放棄,縱使前途坎坷,荊棘叢生,她也要穿破黑暗,尋找那一片光明。這一路漫長,但她有父母的陪伴,再累也值。她回憶起父母,總是感激萬分:“爸爸媽媽對我的培養很用心,風雨兼程,他們倆人每周會一起去學??次疑险n,這么遠架著一臺攝像機, 把我上課的全部過程拍下來,等我回去看,去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同時也作為留念。我很感恩父母。”天下父母心,鄭倩蕓的父母是愛她的,傾其全力來支持她的夢想,讓她能拋下一切雜念,將箏藝夢開出最美之花。
師恩情意重,莘莘學子得教于恩師,感念師恩。鄭倩蕓難忘師恩,感謝一路陪伴她走來的三位恩師,恩師的教誨為迷茫的她道破迷津,指引她的前途走向光明。鄭倩蕓開始學琴啟蒙于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的楊凡老師,楊老師細心、認真,在學業上很看重鄭倩蕓,經常鼓勵她,給予她自信,引領她走進古箏藝術的殿堂。之后又師從于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的陳愛娟副教授,陳老師認為她是一個很好的苗子,所以也特別用心地教她,鼓勵她往專業方面發展,悉心地栽培她,給予她很多的演出機會,帶她參加各種演出比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量變與質變總是結合在一起,如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的飛躍,而當她在有幸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著名古箏演奏家、作曲家祁瑤教授之時,是祁瑤教授讓她完成了人生的質變?;貞浧鹌罾蠋煟嵸皇|的心總是牽念著的,她把老師當做摯友,生活上更像是親人,她們之間不僅是學業、琴藝間的交流,更多的是情感的融匯,心靈的感化。鄭倩蕓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了問題,都愿意跟祁老師交流。由于剛進入專業學習時間不長,鄭倩蕓又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每次開完演奏會,她都進行自我反思,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心里就特別難受,每到這個時候,祁老師都會給她打電話或發微信,鼓勵她繼續努力,同時指出今后應如何改正缺點,如何彈奏才更好。恩師們的諄諄教誨與嚴格指導,是鄭倩蕓邁向成功的階梯,更是她創造輝煌的動力與源泉。
收獲與付出對等,奮斗者總是以昂揚的姿態,厚積而薄發,等待成功的喜悅。此時此刻的鄭倩蕓以傲人的成績和非凡的成就來向世人證明她成功了。在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之前,年幼的她已在同齡人群中脫穎而出。她在2003年的8月參加“CCTV雅士利杯第四屆全國少兒藝術電視大賽”,獲器樂類兒童組金獎;2005年8月,在北京參加“首屆中日韓國際少兒藝術展示大賽”,榮獲少年B組金獎。同年,她參加了“首屆全國校園才藝選拔活動”,在全國總決賽中獲得小學組B組古箏個人一等獎和小學組古箏四重奏一等獎。獎項眾多,多才多藝的她已開始受到關注,2006年3月,福州電視臺對鄭倩蕓進行專訪,并在福州電視臺“先鋒少年”欄目播出。2010-2011年這段期間,她參加“中國古箏藝術周”比賽,獲福建賽區高中組一等獎和全國少年B組金獎。在福建省已小有名氣的鄭倩蕓,在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之后,更是光芒四射,苦心琢磨,她有了屬于自己的演奏風格——質樸內秀又不失激情,著重于對音色與音質的推敲與把握,這為展翅的鄭倩蕓又添了雙翅膀,盡情遨游于浩瀚箏海之中。大學期間的她多次參演校內外各種演出活動,在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祁瑤師生專場演出和上海之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專場演出中表現突出,并積極投入到剛剛落下帷幕的2013首屆上海國際古箏藝術周箏團演出,參與首演了《飛花點翠》《MUSIC FOR PEASES OF WOOD》《聽舞》等作品。這次的上海古箏藝術周活動給鄭倩蕓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這是她第一次以一個參與者全程投入到活動的籌備中,為古箏事業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薄力,她感到無比的自豪與幸運。
今生緣,一念情牽,滄海桑田,鄭倩蕓與古箏相伴相守。盡管前途坎坷,顛簸流離,她對古箏的執著不變,腳步依然,情懷依舊。古箏是她的知己,帶給她的是世間塵物所不能給予的。一路走來她失去了,卻也得到了,得到的是她與古箏之間的真情吐露,相依相守。鄭倩蕓愿把一生奉獻給古箏事業,編織金色弦之夢,一步步向夢想靠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