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基
摘要:本文以舞蹈、舞蹈藝術教育為基礎,運用舉例論證法,通過“舞蹈藝術的社會價值性”、“舞蹈藝術教育的特殊性”、“舞蹈藝術的‘活態文化性”、“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等四個方面進行遞進式闡釋,試圖創造性地總結出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舞蹈藝術 舞蹈藝術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語境發展的當代社會,藝術教育與文化問題始終是眾多專家、學者們所關注的熱點課題。人們在繼承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求創新,對傳統文化加以保護與傳承,特別是近幾年,人們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整理、保護民間藝術,將經典文化搬上舞臺。從不同層次入手,復興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受時代、環境的影響,拓大放寬對舞蹈藝術教育研究的視野,在“藝術教育與文化”這個主題下展開深入的探索與思考。本文嘗試對“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的關系”進行闡釋。
一、舞蹈藝術的社會價值性
近幾年, 隨著消費觀念轉變,大眾將消費視野轉向了文化領域 ,大量的文化藝術作品猶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人們在濃郁的舞蹈藝術文化氛圍中,尋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觀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參加各種舞蹈培訓,抑或是通過閱讀文本獲取,或直接或間接地感受與吸收著舞蹈藝術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美的享受,從而提升個人的審美理念,與時代接軌。如今,會看到身邊更多的人,從幼小的兒童到年輕的成年人,甚至到年邁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參與著舞蹈的學習。人們對于舞蹈藝術、舞蹈藝術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學化,從而,使舞蹈藝術教育的地位與作用隨之有了新的內涵與思考。
二、舞蹈藝術教育的特殊性
宏觀藝術教育大系,舞蹈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類別一樣,具有相同的藝術教育功能,如:韻味濃厚的審美認知功能,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功能和暢神益智的審美娛樂功能。然而,舞蹈這種以身體為媒介的獨特表現方式,使其在整體教學中擁有了自身所獨有的藝術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時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離不開主觀因素(人)與客觀因素(民族、時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的影響和制約。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不同時代,其舞蹈藝術的形態、特點、價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觀看印第安與希臘的婚俗舞蹈時,人們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不同層次的思考。然而,當我們脫掉那層受限定的民族、國家的“外衣”,拋開時代的背景條件之時,剩下的那種唯一性的東西,即舞蹈本體。如是說,舞蹈本體具有著生命性,而這種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發著“文化”的氣息。
三、舞蹈藝術的“動態”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體為媒介,反映某種特定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八峭ㄟ^身體的狀態……呈現的對于空間、時間、重力的態度,以及由這種態度所構成的語言學與非語言學的連續與非連續的表現與交流,呈現出生命千差萬別的情調與色彩?!蔽璧甘窃诙喾N不同因素的制導下形成的、演進的,因此,對于舞蹈的正確釋解不僅可以解讀一個人,而且可以解讀一個人背后的文化、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等。
當代編導家張繼剛的作品《獻給俺爹娘》,晚會中舞蹈作品的創作基于淳樸的黃土地之情,從樸實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體現了黃土地文化、與山西農民的生命與精神。編導張繼剛用動態的舞蹈,潛移默化地使一種無形的、靜態的文化擁有了生命力,在無意識之中呈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
四、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發展
(一)傳承與創新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是一種該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苯逃龔谋举|而言,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舞蹈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滲透著民族內涵,傳遞著民族文化。舞蹈伴隨著時代、社會、民族等改變而變化,可以說,人類的歷史有多久,舞蹈藝術就有多久,從原始簡單的自娛自樂表現形式到今天舞臺、廣場上的多樣化表現,從5000年前的舞蹈表現雛形到漢唐舞蹈文化的發展,再到今天56個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態,無不驗證著今天的舞蹈藝術所承載并蘊含著的深刻文化底蘊?!皞鹘y舞蹈由于沉淀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其純粹的‘風格展覽本身就有著文化的意味?!雹佼斀裾诎l生著的舞蹈藝術教育過程,不僅僅是對受教育者的身體塑造、審美的培養,從某種意義和角度思考,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舞蹈藝術教育對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制約與影響舞蹈藝術教育
不同文化機制影響著舞蹈藝術教育的具體內容與實施過程。
遠古時代的人類舞蹈表現,雖然沒有今天這樣先進的舞臺技術、絢麗的舞美燈光、華麗的服飾設計、多樣的舞蹈道具等為舞蹈作裝飾,但是人們那種簡單的踏地為節,以鼓為伴奏,集體表演的環舞形式,卻也很好的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與思想內涵。從中國歷史中周代的“制禮作樂”與相應的教育機制,經歷漢代“樂府”、唐代“梨園”、“教坊”時期,到近現代學制式的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彰顯了不同時代與歷史的文化對藝術教育的影響。然而,中國自古已有的“儒、道、釋”三家精神的追求卻始終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展。魏晉玄學的代表人阮籍的觀點:不同時代的藝術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其內容與精神實質卻沒有改變。在這一點上,正像我們今天在舞蹈教學中所實踐的民族民間舞、以身韻為依托的中國古典舞、以漢畫像石、史料為依托的漢唐舞等,依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之中,不斷的創新發展,然而卻不失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
舞蹈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通過訓練解決人體各關節的柔韌性、靈活性,也為了培養各種技術技巧、舞姿,并通過訓練有素的身體表現思想情感,實現藝術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對深層“文化”的“復活”,對藝術精神這種非語言文字的外顯與解讀,同時,更是對文化的創新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注釋:
①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