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敏
摘要:《安魂曲·痛苦之日》是莫扎特創作的最后一個樂章,他把這當成是他自己的安魂曲,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莫扎特《安魂曲》Lacrimosa的特點,結構、旋律的構成及和聲的運用、音樂整體音響的表現力等。
關鍵詞:莫扎特 《安魂曲》 創作特點
莫扎特《安魂曲》于1791年在維也納創作,共八個樂章,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垂憐經(Kyrie)、繼抒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圣哉經(Sanctus)、贊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領主詠(Communio)。其中繼抒詠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穌(Recordare)、羞慚無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安魂曲·痛苦之日》是莫扎特創作的最后一個樂章,他把這當成是他自己的安魂曲,他在安魂曲最后一頁寫上這首曲的名字《落淚之日》,其手稿現存于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的形式傳統,歌詞采用的是拉丁文。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我們基本感受不到有痛苦的情緒在其中,能感受到的是一份來自心靈的平靜。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莫扎特《安魂曲》Lacrimosa的特點,結構、旋律的構成及和聲的運用、音樂整體音響的表現力。
一、莫扎特《安魂曲·痛苦之日》的結構特點
(一)該曲的曲式結構為再現單三部曲式,是A-B-A三塊的結構,從屬部分由引子、間奏和尾聲構成,結構清晰可辨,這是古典主義曲式結構的典型特征。
(二)該曲的曲式結構圖示:
(三)該曲的曲式結構是為再現單三部曲式,整體結構清晰,但內部結構并非對稱,這是該曲的特點之一。
典型的呈示段是由兩個樂句構成,并且兩個樂句形成一種呼應關系,而該曲的呈示段A是由一個大樂句構成,最后在d小調的屬和弦上結束,該樂段是一個開放性結構樂段。
中段屬于發展性中段,該曲中段的寫法在規模上與典型的中段的寫法有相似之處,都有結構規模的擴大,由A段的7小節擴大到10小節。中段的內部結構是由兩個樂句構成,呈非對稱性的結構,最后在F大調上做完滿終止,是一個轉調樂段,這種寫法不是典型中段的寫法,此處更強調一種穩定性,對主的祈禱。
間奏部分的寫法主要是為了調性的過渡,由F調轉回d小調,準備再現。
再現段的寫法是變化再現,結構與A段一致,保留了一氣呵成的大樂句的寫法,結束在d小調的主和弦上。
尾聲的寫法是對全曲的一個補充,一種帶有強烈感情的抒發,“A-men.”最后的調性也由開始的d小調轉為同主音D大調,是一種畢卡迪三度的寫法。
二、旋律的構成及和聲的運用
前奏部分由2小節構成,旋律具有跳躍性,給人一個空靈的感覺,旋律結構運用了眾贊歌“巴歌體”特點的創作手法,是典型的AAB結構形式。
該曲A段的合唱聲部進入時,旋律材料與前奏部分相同,低音是ACBE,緩慢地行進。第5小節女高音聲部曲調線伴隨著歌詞出現,以二度上行音階式的形式出現來進行對歌詞的解讀。
B段的旋律材料來源于A段,承接了A段的發展,第一個樂句的旋律走向是呈向上趨勢,與力度結合,是一種情感的強烈表現;第二個樂句的歌詞進行了變化,力度由f變成p,b最后出現“耶穌”的時候,為了表現一種誠懇祈求的心情,調性由一種柔和的小調色彩轉為明亮的大調色彩。這一句的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的旋律進行由級進開始,呈反向進行的形式,發展到18小節,兩個聲部都出現反向大跳,一般的作品這時的力度都會是很強,而此處用了P的力度,更加加強了音樂發展的內部動力,蘊藏著一股等待爆發的力量,為A1段的再現做好了鋪墊。
A段的旋律材料依附于A段,在A段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化,合唱聲部由二度上行音階式的旋律走向變為下行,管弦樂演奏的旋律材料來源于前奏部分,“巴歌體”特點的寫法,二者旋律進行的走向呈反向進行的形式,加強了對感情的表達。
A段的和聲進行首先是由d小調開始ⅰ→Ⅴ→ⅰ,在歌詞“di”時轉向F大調→Ⅴ2→Ⅰ6→Ⅷ43∕Ⅱ→Ⅴ6∕Ⅴ,最后一個和弦也是d小調的Ⅴ6∕Ⅶ,從d小調到F大調又回到了d小調上,歌詞“mo”開始所配的和弦是 3Ⅶ65∕Ⅴ64→K→Ⅴ,最后在主和弦的主音上結束。在這一串的和聲進行中,多次出現離調和弦,其中運用了降三音的重屬導和弦,也稱為“德意志增六和弦”,造成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內心激動的表現,加上旋律不斷的級進上行跑動,再配合著歌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這充分體現出作曲家想要表現一種激動的心情。
三、音樂的整體音響的表現力
該曲前奏部分,由弦樂組首先進入, Vl.演奏上面三音一拍的旋律律動,旋律中的經過音使音樂的色彩性加強,而Vla.與Vlc.演奏中低音聲部的力度較弱。當合唱聲部進入時,表現的是復活將要來臨,正直的人被審判,此時銅管樂組進入,更加展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定音鼓的每次進入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次出現在第8小節后兩拍,與歌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烘托出這一部分的高潮點;其次出現在第14小節后三拍,力度逐漸加強,與后面p力度的出現形成對比,更加突出內心真摯的祈求,此處的歌詞是“主啊,請寬恕他,拯救我們,仁慈的主啊,”與歌詞很好的對應;第三次出現是在21小節最后一拍和22小節的第一拍,定音鼓出現在51小節末是為了讓合唱聲部更好的進入,將音樂推向全曲的高潮;繼而出現在26、27小節,基本在要結束的部分都有定音鼓的出現,最后三小節運用了定音鼓滾奏的演奏技法,與其他樂器及合唱聲部同時在強力度中結束。
配器處理部分既對比又統一,符合音樂情緒的發展。該曲的前奏由弦樂組演奏,而在A開始前的間奏處,由巴松管柔和地進入,演奏高聲部,再逐步將音樂發展推向高潮,這兩部分音色形成一種對比。再看織體層,前奏部分的音響比較薄,間奏部分為音樂后面的發展做鋪墊,織體層加厚,音響效果也加厚,又形成一種對比,但又統一,其力度都是以弱奏為主,織體的節奏表現形式也是統一的,稀疏與密集的結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