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歧
摘要:不論是傳統調性音樂作品還是現代無調性音樂作品,“音高材料”都是音樂作品構成的基本元素,因而研究音高材料是研究音樂作品的關鍵所在?!耙舾卟牧稀边@一術語更多情況下是出現在無調性音樂作品的研究文獻中,傳統調性音樂的“音高材料”均來自調式內各個音,一般不這樣稱謂。然而不論是哪種風格的音樂,“移位”都是音樂作品“音高材料”組織的重要技法之一。
關鍵詞:“音高材料” “移位” 音階 動機式 無調性
“移位”一詞在阿倫福特“音級集合理論”研究中常被提及,阿倫福特的“音級集合理論”是對二十世紀現代無調性音樂音高材料組織的研究理論,其理論多用“移位”一詞來詮釋十二個半音的音高材料之間的組織關系。然而“移位”這一技法并不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產物,人類早期的民歌中就“存而有之”,如“古老的法蘭西民歌”全曲由四個樂句構成,其中第一、第二、第四樂句基本一致,第三樂句是第二樂句平行向上“移位”三度構成的(只有樂句結束處的個別音不同)。我們的祖先雖不知道這就是“音高材料移位”的作曲技法,但旋律采用“音高材料移位”的方式在我們古老民歌中比比皆是的現象則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事實上,作曲家們創作音樂作品活動的主體部分更多的是如何來組織“音高材料”,而除了用“節奏”這種方式來組織這些“音高材料”組織之外,“移位”則是組織“音高材料”最常見的技法之一。這種技法不僅給音樂發展帶來動力和活力,“音高材料移位”方式的多樣化也創作出色彩斑斕的藝術效果。下面先就傳統調性音樂中“音高材料”的“移位”形態進行論述。
音階式“移位”形態,這種“移位”是以音階級進排列原則來組織音高材料,在構成原型旋律之后再將原型旋律做平行上移或平行下移即構成“新”的旋律,如上面例1《古老的法蘭西民歌》就是典型的音階式“移位”形態。在西方專業音樂藝術作品中,此種移位也被廣泛運用,如意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歌劇《弄臣》中選曲“親愛的名字”中也采用這種“移位”手法。樂曲中四個樂句在節奏上完全一致,第一樂句的音高材料是建立在C大調音階基礎上,由高向低“級進”排列,第二樂句是以第一樂句作為“模型”做降低二度平行“移位”,第三樂句仍然是以第一樂句作為“模型”做升高三度的平行“移位”,第四樂句和第二樂句完成一樣,四個樂句形成對仗工整的結構特點。這種音階式“移位”形態在我國的音樂作品中也是十分普遍的,例如人們所熟知的由馬可、劉熾、煥之等作曲家創作的歌劇《白毛女》選曲“北風吹”唱段的前四個樂句,就是我國民族調式音階式“移位”形態,以民族七聲徵調式音階為基礎,第一樂句起音是la,第二樂句起音是sol,第三樂句起音mi,最后一樂句起音是低八度的la,四句大體呈現五聲音階級進下行移位形態,使得音樂情緒呈現遞減式“下沉”式風格,生動準確地表達劇中“喜兒”期盼父親回家過年悲喜交加的復雜心情。
動機式“移位”形態,是以音列、和弦組合法則構建樂匯式且具有一定的音樂形象“動機性”原型,然后對原型進行“移位”構成“新”的素材,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四小天鵝”中前面兩小節音樂就是音列式“移位“形態,同音反復和短小音列的跳動音符塑造出四只活潑可愛的小天鵝形象。又如意大利拿坡里民歌《我的太陽》前兩句就是典型的音列“移位”,dol dol xi sol 和xi xi la fa等等。傳統調性音樂以三度和聲的功能性來穩固調式調性,因而和弦動機性“移位”形態在傳統調性音樂作品中極為普遍,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和曲作家谷建芬創作的通俗歌曲“思念”,用“sol do mi re re do”和弦式原型動機形、態與它的移位“do fa la sol sol fa”來處理歌曲后半高潮部分可謂是匠心之筆,理論上就是在不同音高上建立的大三和弦而已,這種“移位”形態就像用不同的語調、音調來朗誦文學作品中一連串排比句子,為避免了單一情緒而形成不同的語氣口吻。再比如我國觀眾所熟知的標志央視春節晚會結束曲“難忘今宵”,在歌曲結尾處作曲家對歌詞“青山在、人未老”進行了反復,當第一樂句la sol fa dol fa la sol 反復之后,以這個原型移低四度變成mi re dol sol dol mi re來進行輕聲呼應,構成對句和答句的關系,似乎是人們在歡宴結束之后戀戀不舍地相互道別。而這一性質音調來自于歌曲開始部分的re mi re dol 、re mi re sol 具有和弦動機性質的音高材料。
關于無調性音樂的“移位”形態,本文中無調性音樂是專指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樂音體系,不包括二十世紀其他先鋒派的無調性音樂。無論傳統調性音樂如何發展運動,總是以作品調式調性為框架,各個音之間的關系如同血緣關系一樣相互信賴相互依存,無形網狀的調式調性“引力”和“約束力”存于其中。而這些恰恰又是無調性音樂音高材料中所缺乏的,無調性音樂中的各個音之間關系相對是自由的,這樣給作曲家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空間,因此無調性音樂中的音高材料組織關系是作曲家個人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制定“法則”而建立的,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充分體現了作曲家自身藝術風格特點和技術水準,根據數學上的排列組合原理,對無調性音樂中“十二個半音”的音高材料進行排列組合,可以排列出479001600種不同序列。盡管無調性音樂有如此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音高材料組織關系,“移位”仍然是其重要的組織音高材料技法之一,“移位”的形態依舊來自傳統音樂的思維模式。如“對稱移位”形態又叫“逆行移位”形態,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的序列作品《緊閉我的雙眼》音高材料采用了“對稱移位”,即以第一小節的音高材料序列原型,第二小節音高材料是原型音高材料移高三全音關系的“逆行移位”。再如“擴大移位”形態,此類型“移位”主要是對音高材料組合的節奏進行精心設計,在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有一個典型片段,第一小節的三個音的序列原型被移低增六度再做節奏擴大構成新的音樂素材。還有“卡農移位”形態、“倒影移位”形態等等這些無不都是出自于傳統復調音樂的創作手法。
參考文獻:
[1]鄭英烈.序列音樂寫作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美]艾倫·福特.無調性音樂結構[M].羅镕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