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丹
摘要:技術的革新以及網絡的廣泛使用,使得流行音樂產業進入到了數字音樂時代。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也在這樣的產業變動中呈現出區域性的產業集聚情況。本文將以北京通州九棵樹地區的數字音樂產業業態為研究對象,考察在產業變動下的數字音樂產業集群現象。
關鍵詞:數字音樂 產業變動 產業集群
一、 概況描述:
(一)數字音樂概念釋義
數字音樂,是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通過網絡來傳輸的音樂。無論被下載、復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質都不會發生變化。
數字音樂是指在音樂的制作與傳播及儲存過程中使用數字化技術的音樂,即以數字格式存儲、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無線網絡進行傳輸的音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受到了很大沖擊,代表音樂新技術的數字音樂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唱片卡帶形式,并顛覆了音樂產業的傳統模式,數字音樂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支生力軍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廣泛使用,數字音樂在我國已經有了十余年的發展歷史。2004年前后,數字音樂在中國進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2009年中國在線音樂市場規模同比增長8.2%,達到1.4億元;2010年,在線音樂市場收入平穩上升,收入規模為2.8億元;2012年在線音樂用戶規模4.36億,年增長13.0%,在線音樂市場規模達到18.2億元,比2011年增長379%。
目前,全球音樂產業加速向數字音樂轉化,我國的數字音樂產業市場雖仍處在發展初期,市場條件、版權管理等很多方面仍不完善,但中國內地龐大的潛在市場、寬帶的高速普及以及與世界同步的移動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卻為數字音樂產業的迅猛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在中國內地,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體現在流行音樂方面,如今,北京已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最大聚集地。近十多年來,港臺音樂人、廣東音樂人以及來自東南亞乃至世界的流行音樂從業者紛紛聚集到北京,從而使北京日漸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流行音樂產業聚集地。
其中,北京通州的九棵樹地區更是因為聚集了大批音樂產業從業人士而逐漸在行業內占有一席之地。這一區域的“四至”大致是以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為中心,北至G103國道,南至萬盛中一街,東至云景東路,西至九棵樹西路。由于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扎根通州的十余年,也帶動了這一地區音樂人才聚集現象的形成。在這一地區,從作詞作曲、編曲、錄音混音,到樂手、歌手、版權運營等,生活、工作在九棵樹地區的音樂人數量眾多,這里也擁有一大批音樂工作室和中小型錄音棚,粗略統計約有500余家音樂工作室及50余家錄音棚。
二、產業變動帶來的產業集群:
文化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中的各個行業的發展都處于劇烈的變動之中。特別是受到人們生活方式和技術利用條件的影響,產業變動的速度遠高于傳統產業。
產業變動是作為一個族群式產業經營中需要及時關注的問題。
(一)技術利用帶來音樂產業變動:數字音樂逐漸成為音樂產業主體
取樣器(Samplers)、音序器(Sequencers)、樂器數字接口(MIDI)等一系列數字設備、技術的進步及廣泛使用對音樂產業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九棵樹的音樂人之所以能在數字音樂制作方面一展身手,主要得益于新興的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音樂產業的產品部類由原來相當集中的創作權分散化了。數字設備的進步,使得音樂的制作生產變得易于操作,由線性的生產演變為非線性的生產。另外,高質量、集約型錄音設備的大量使用帶來了中小型錄音室、家庭錄音室的崛起,這也使得高質量的錄音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而音樂家本人也能夠實現利益最優。
(二)制作方式的改變帶來從業群體的崛起:形成數字音樂規模經濟
數字音樂從最初生產到最后的消費環節,需要經過詞曲創作、編曲、錄音(包括樂手、歌手的參與)、縮混、母帶制作、企劃宣傳、發行推廣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人員和設備的參與。
傳統的音樂制作將創作權、傳播權集中在音樂公司手中,而由技術發展所導致的數字音樂創作權、傳播權的分散化,使得音樂生產的分工更為細化,產業鏈中環環相扣的生產流程更為清晰,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更是將音樂作品的傳播途徑推向一個全新的領域。九棵樹區域作為我國音樂產業鏈相關從業人才的大規模集聚地,如何抓住這一歷史自然形成的人才聚集優勢,如何加以政策層面的扶持和管理顯然是最需考慮的問題。
(三)各生產環節間的制作合作帶動產業集群的自然形成
產業集聚是指眾多同類或相關產業的機構在某一地區的集中與聚合。
以這一理論為指導來觀察九棵樹區域內的產業業態,我們會發現這些大大小小的音樂工作室、錄音棚、音樂從業人士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環環相扣的制作合作關系。
在這些制作組織內部,一般以一人為核心,此人的角色通常是制作人、工作室或錄音棚老板等角色。此人在某一方面有專長,且一般與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有較密切的關系,常是該學院畢業生,或教師。在制作中也常以“師徒制”的方式組成制作團隊,其中也許就包括了作詞作曲、編曲、錄音、縮混、樂手歌手等眾多工種和環節。
人才供給始終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內核動力之一。在九棵樹區域內,人才供給的問題也是通過彈性供給來完成的。這一區域內工作室、錄音棚的勞動力供給與使用,主要是基于學緣關系,即多為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的師生關系或校友關系。利用這樣基于學緣關系、個人關系網絡和彼此信任組成的制作團隊,九棵樹區域的工作室、錄音棚可以根據項目需要迅速擴大或縮小組織,這也就大大提高了勞動力供給的彈性度。這樣高度彈性的人才供給和合作方式,使九棵樹區域的專業性勞動力能夠高度流動,也能擴寬信息交流渠道,從而增加組織的創新速率與幾率,也有利于相關組織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做出靈活反應。
參考文獻:
[1]大衛·赫斯蒙德夫.文化產業[M].張菲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曉明,王家新,章建剛主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陳少峰,張立波.文化產業商業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