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群
摘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馬克思說:“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培養音樂感知能力是音樂學習的第一步。聽,是感知音樂的唯一途徑。以聽為先導的音樂審美活動應該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音樂感知 培養
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學活動忽視了“音樂感知”這一基本環節。音樂技能訓練往往與音樂審美脫節;基本樂理教學常常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視唱練耳教學手段單一,音樂的美感被肢解得蕩然無存;音樂欣賞教學往往講解多于聽辨,把教師對音樂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這是與以聽覺感知為先導的音樂審美活動相悖的。陳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最終還是缺乏一副音樂的耳朵。很多人從幼兒園到高中接受了十幾年的基礎音樂教育,最終仍是不辨音律,不懂音樂審美基本規律。這難道不值得音樂教育工作者反思嗎?
筆者以為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全部過程。音樂是以富有美感的聲音藝術訴諸于人的聽覺,對音樂音響敏銳而準確的聽覺辨別,是音樂感知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并不是說掌握了樂理知識就有了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以聽覺為先導的,這既要靠音樂天賦,又要靠后天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是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音樂聽覺訓練是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拓寬音樂審美感知渠道,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從而使他們獲得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音樂音響基本屬性感知能力的培養
音樂音響基本屬性感知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對音樂基本要素的感知,這是音樂學習的第一步。它包括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識別。一般來說,這些單項的音響屬性本身不具有表現意義,只反映了音在某一方面的基本特征,但這種局部的認識、體驗是整體音響感知能力的基礎。古今中外一切音樂名曲,都離不開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等基本要素。培養學生對這些基本要素的聽辨,是幫助他們進入音樂感知的第一道門檻。舒曼說:“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所以,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音高感、節奏感、力度感、音色感。通過對生活中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感知,以及運用各類樂器、各類人聲、人體律動和大自然生物運動規律來讓學生感知音樂元素。培養學生對于音的敏銳的聽覺感知能力,并能辨別出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不同樂器的音色。這是培養樂感的基礎。一般來說,人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不同樂器的音色的聽辨能力與生俱來,但如果離開了后天的培養,這些能力也會慢慢變得遲鈍,甚至喪失殆盡。因此,在學習音樂的入門階段,就要培養細致而靈敏的音高感,準確而穩定的節奏感,多變而靈活的速度感,適度而分明的力度感,敏銳而豐富的音色感。從而為繼續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音樂音響整體結構感知能力的培養
培養音樂感知能力的第二步是聽辨構成音樂的基本組織形式。它是按照音樂的規律,對由各要素組成的音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整體性音樂結構的把握。這是一種比較完整音樂感知,這種感知能力是對音樂音響整體認識和把握的重要依據。通過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綜合感受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能掌握旋律感、節奏感、調性感、多聲部音樂感以及對樂曲整體結構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旋律感對音樂音響的感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旋律是建立在一定調式和節拍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音高、時值和強弱規律組成,具有邏輯因素,是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旋律線的跌宕起伏形態表達著一定的情感,通過對旋律進行過程總體特點的感受,可以體驗到旋律美感和所蘊含的情感內涵。節奏感是構成音樂感知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節奏綜合了音的時值和力度因素,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千變萬化的節奏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決定了音樂的情感因素,而且還影響著音樂的風格。多聲部音樂感主要是對和聲、復調等多聲部音樂的感受能力。在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是由兩個以上聲部組合而成的,如合唱、重唱、鋼琴、管弦樂作品等,都吸收運用了和聲、復調手法,使得音樂音響效果比單聲部更豐滿、更有層次、更富有表現力。對多聲部音樂的感知應注意橫向與縱向的關系,既要能聽辨出每個聲部的音樂進行,又要能聽辨出縱向的和聲關系,感受到總體的音響效果。對于那些由多種樂器組合的樂隊所演奏的音樂,還應該分辨出各種樂器的音色及其組合的音響效果。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是整體的感知,主要是在音樂流動過程中,對樂曲起、承、轉、合所逐漸積累起來認識的總結,如重復與對比,主題與變奏,以及呈示、展開、再現的總體把握,對各種曲式結構的把握。
三、音樂音響審美內涵感知能力的培養
音樂音響的審美內涵感知能力是上述兩個方面感知能力的深化和提升。上述兩個方面的音樂感知都是屬于技術層面的。它們雖然對了解音樂的表現特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尚未進入音樂的審美內涵感知階段。音樂音響的審美內涵感知是音樂聽覺進一步完善的高級階段,它可以對運動著的音響形式所表現的內容進行整體性的感受,并投入情感的體驗、理智的分析、精神的升華等心理活動,經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正確把握從音樂形式到內容所表現的審美特征和風格體系。音樂是最富于情感的藝術,因此,音樂的感知必須注重感性體驗,以聽覺去感性地把握與領會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心理活動,并通過對音樂感性經驗的不斷積累,使之與理性相結合,以達到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具備音樂情感的感知能力,捕捉準確的音樂形象,是理解音樂表現內容,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必要條件。
音樂音響審美內涵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音樂審美經驗積累的系統工程,因為音樂美感的獲得僅僅依靠聽覺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于其它感覺(如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知識、生活的積累,通過通感、聯覺、想象等心理綜合活動,才能獲得鮮明生動的審美感受,只不過這種通感聯覺不是同步思維的結果,而是在聽覺的激發下和其它感覺、經驗共同構成表象性的綜合心理體驗。因此,擴大知識面(文學、繪畫、戲劇、舞蹈、影視、建筑、雕塑等其它姊妹藝術),豐富生活閱歷,對于提高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也是同樣重要的。
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上述三個層次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不斷提高音樂感知能力,豐富音樂感知經驗,才能深入體驗音樂的情感內涵,準確地把握音樂的藝術形象,提高審美能力。
聽覺感知是音樂最基本的審美心理過程,音樂感知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音樂理解能力和綜合樂感,它是進一步學習聲樂、器樂、欣賞、指揮、作曲、理論的基礎。音樂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長期的音樂實踐和訓練所獲得的聽覺經驗的積淀。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音樂,人就無從建立起對音樂音響的聽覺感知經驗,人也就不會具有音樂的耳朵。因而,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必須讓他們學會聆聽音樂。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
陳舊教學模式下的樂理教學,往往以概念釋義、知識灌輸、習題演算取代以音響感知為先導的審美實踐活動。而欣賞教學,又走入了用概念化、文學化、美術化方式理解音樂的誤區,只注重音樂形象感知,而忽視了音樂音響流動的本質特征和各種不同形式的展現。舒曼說:“只有了解形式,才會明白內容。”音樂感知訓練就是讓學生在聽覺上接受和掌握音樂流動的種種特征和形式,也就是說了解音樂本身。以此強調以聽為本的音樂感知是音樂教學的基礎。誠然,音樂感知不可能是單一的“聽辨練習”,它綜合了基本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作品分析、唱歌、器樂、律動、舞蹈等內容,它是以訓練音樂感知為主的全面的音樂審美活動,同時又是以聽為先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學習。因此,音樂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它是一切音樂學習活動的根本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