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
如果提煉一下66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的主題詞,會發現出現次數最多的分別是“迎接”、“勝利”、“偉大”、“前進”、“奮斗”、“團結”、“革命”、“信心”、“任務”、“建設”、“改革”。
其實,1949年以來的《人民日報》社論史,既是現代國史的縮影,也是“中國夢”的演變史。而“中國夢”的變遷,就折射在《人民日報》歷年元旦社論的字里行間的細節變化中。
如何解讀《人民日報》歷年元旦社論中的“中國夢”?一句話,從解釋學的視角進行文本細讀,尋找關鍵詞之間的微妙聯系。學者陳平原曾梳理《人民日報》五四社論,研究關于五四的印象,如何“經由一次次的言說,逐漸被修正、被簡化、被凝固起來”。學者劉小彪曾梳理《人民日報》國慶社論,研究出從“革命”與“斗爭”,走向“建設”與“改革”,走向“發展”與“開放”的六十年國史演變。
走進《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的歷史文本中,在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感受到歷史的前進與曲折,總能體悟到歷史的喧囂與迷惘,總能體味到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總能咀嚼到歷史深處驚心動魄的痛楚與苦澀。
比如,1949年的元旦社論是《將革命進行到底》,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點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理想。
1968年的元旦社論是《迎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點出了“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
1979年的元旦社論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昭示著社會的注意力已經從“文革”的泥沼中拔出。
1992年的元旦社論是《在改革開放中穩步發展》,這是當年“春天的聲音”,也是社會拔節發展的聲音。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社論高手范榮康在《新聞評論學》一書中稱大躍進及“文革”時期社論的豪言壯語是“熱烈的夢話”,元旦社論也不例外。
夢想,并非都能實現,不切實際的夢想可能是白日夢,如大躍進時期的盲目之想,也可能是一場噩夢,如十年浩劫的噩夢連連。而人為造夢,到頭來只能是“熱烈的夢話”,傷民誤國。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興衰。超過一個甲子的《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最大的啟示在于,“中國夢”必須先是“個體”之夢,“家庭”之夢,然后才是“民族”之夢,“國家”之夢,民富才能國強,民安才能國安。
正如2013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中所說:“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這些平凡的夢想匯聚起來,便是個人的命運、社會的脈動、國家的方向。”
“中國夢”未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但只有每一個中國人實現0夢想,才可能實現真正的“中國夢”,因為源于每個生命深處最為真切的本能渴望與權利訴求,這夢想才不休不止、生生不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