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
少年仁楞的奇幻漂流
比起廣為人知的中文名,英文名“Run Run Shaw”更符合邵逸夫的人生寫照,這位勤勉的生意人一輩子都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角逐。張徹的回憶錄中記載:“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里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逸夫”其實是他自己起的號,“仁楞”才是本名。1907年寧波顏料商人邵玉軒的第6個孩子邵仁楞出生時,愛新覺羅·溥儀才一歲半。仁楞前有三位兄長,各自號醉翁、邨人、山客,都投身電影業。老大邵醉翁是奠基者,但成就最大、至今聲名顯赫的卻是老六邵逸夫,他最終成為整個香港娛樂界的“六叔”。
1925年,邵氏家族的第一個影業實體天一公司在上海掛牌,當家人邵醉翁宣稱選片主旨是“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一思想,在邵逸夫后來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得到了延續。
1928年9月,邵逸夫中學畢業,正式參與家族企業。他帶著裝有天一公司影片拷貝的箱子,登船去新加坡,中國未來的“電影大王”由此登場。
親身經歷遠比寫入歷史的更艱難,邵逸夫后來回憶,他駕著運送機器的車子,最早是人力車,掙錢后換成敞篷小汽車,像吉卜賽人一樣四處流浪,飽受熱帶的日照和蚊蟲煎熬。“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讓我一輩子受益。如果我不經歷這一段生活,不會有今天。現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一大缺陷。”
苦勞之外,邵逸夫為邵氏影業創下的第一大功績,是對時代趨勢做出準確判斷,并決定到美國購買拍攝有聲電影的器材,挽救日薄西山的華語默片市場。
72年后,邵逸夫回憶當時盛況,在場的臺灣女演員胡慧中發覺,98歲的他“眼神立刻散發出不屬于這個年齡的光彩”。
一個餅比一個吻更取巧
有得失,卻貴在知進退、能舍棄,這或許是邵逸夫能在商場保持綿長生命力的生存之道。
對于邵逸夫淘汰掉第一個強手電懋,香港浸會大學吳振邦博士稱,不少論文將電懋失敗歸咎于陸運濤英年早逝,但在陸去世之前,企業弊病已經顯現。1962 年的香港是糧食救濟地區,而電懋的時裝片里要么是穿著旗袍的民國女子,要么是撐著洋傘的知識女性,“顯然脫離社會現實”。
同期的邵氏電影雖然仍圍著稗官野史、民間傳說打轉,卻保持一貫的草根氣息。邵氏導演陶秦曾說:“在思溫飽求生存的時代,一個餅比一個吻更容易出戲,也更容易取巧(討好觀眾)。”
1960年代,邵逸夫從柔婉的黃梅戲轉向陽剛的武俠片,重用導演張徹。香港影評人石琪稱之“時勢造英雄”:“張徹片的陽剛暴力作風,以及他愛拍的青春反叛,切合當時中國‘文革暴潮,以及香港社會轉型期。其實那時世界各地也先后卷起青春新潮、學運怒潮和各式反傳統反體制的革命,更有兇險的冷戰、血腥的越戰,到處都難以逃避文化沖擊與暴力危險。”
時移世易,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從邵氏出走的鄒文懷招攬李小龍、許冠文,嘉禾公司壯大,邵氏影業開始走下坡路,邵逸夫將重心轉向電視業。
事實上,從1967年邵逸夫創辦TVB電視臺開始,他已經開始收縮電影事業。“邵逸夫認為未來是電視的天下,電影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他雖然判斷上有所疏漏,但大方向卻是沒錯的,電視業讓他更加成功。”影評人宋子文評價說。
入主TVB時,邵逸夫已73歲,他開辟的新領地卻生機勃勃。1985年,有記者詢問TVB保持不敗的秘密,邵逸夫回答“跟潮流”。
合時是他的武器,雖然因為慳吝、苛刻以及競爭手段在業界一直存在爭議,邵逸夫仍然能夠讓不同時期的自己處于不敗之地。
“一個不眠不休的老人家”
活了107歲的邵逸夫很可能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人,從1960年代他每天都要看幾部電影,各個國家各種語言的片子數以萬計,最高紀錄是一天9部。
“他90多歲的時候還在家里的一個小房間里看電視、電影,是一個不眠不休的老人家。”相交50年的成龍悼念邵逸夫時說。
對邵逸夫而言,看電影不是消遣而是工作,他從中研究觀眾口味,判斷市場走向。電影看多了,他找到一條“捷徑”:模仿甚至照搬。
他對此并無愧疚:“我們哪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小說改編成劇本?而且市場也比美國小得多,哪來的時間和金錢去創作?抄得像模像樣,可能是一部賣座的片子,最怕抄得不三不四。”
除了賺錢,他還省錢。一則被人嘲笑的例子是,他駁回了劇務要花20元去市面上買100個饅頭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的饅頭單價才1毛錢。
曾經高價挖來的巨星,在成為邵氏流水線作業上的一員后,便要接受低薪和苛刻的合約,從電影公司到TVB一直如此。即使邵逸夫晚年投資公益事業后,TVB藝人的待遇仍未改善,輿論批評他“對外慷慨,對內慳吝”。
因為吝嗇,邵逸夫錯失許多后來大放異彩的人才,這個名單包括李小龍,許冠文、許冠杰兄弟,還有導演李安。
導演張徹在回憶錄中寫道,邵逸夫的用人之道與蔣經國的“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不謀而合。
最典型的例子是鄒文懷,作為邵逸夫最重要的副手,他的實際職權“一人之下”,職務卻長期不被提拔,總經理換了三輪都沒有他。因為對吝嗇的分紅制度不滿,1970年鄒文懷離開邵氏,成立嘉禾公司,埋下了邵逸夫轉戰電視業的伏筆。
“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2011年,84歲的鄒文懷回憶當年恩仇,發出感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