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寧

醫生是人們健康的守護者,可他們的健康又該由誰來保障?媒體最近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醫務人員近七成處于亞健康狀態,近一半醫生有抑郁癥狀,40歲以上醫生慢性病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醫者不自醫”這句話用在醫生健康每況愈下的現在,貼切且無奈。
醫生到底有多辛苦,可能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有醫生形容自己是“永動機”,長年累月連軸轉;也有醫生覺得自己很像手機電池,不充電的時候工作著,充電的時候依然在工作。或許某一天,電池突然就會壽命終結,再也開不了機。
是什么導致了醫務人員工作的高壓力和超負荷?人手嚴重不足嗎?2010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人擁有醫師數為1.79人,這雖然與美國每千人口2.7人,德國每千人口3.5人還有差距,但也已經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基準線,不能算是嚴重不足。問題的關鍵其實出在制度上。高精尖的醫務人員集中在少數三甲大醫院,留守基層醫院的醫生醫術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這種資源配置上的不均衡,導致不少一級二級醫院門庭冷落,三級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卻忙得腳不沾地。
在三甲醫院,門診專家一天要接診上百個病人,外科醫生持續著“白天+通宵”手術的循環。這種負荷下,人就算是鐵打的,久了,也是受不住的。于是,每天指導患者如何保證健康的醫生,成了最不能遵守醫囑的人。該吃飯的時候在出診,該睡覺的時候在手術,該休假的時候在值班,有了病的時候仍抽不出空去休養。以至于有些醫生感嘆:“如果當年我不是被調崗,我或許已經累死在手術臺上了”;還有醫生在疾呼:“法律禁止疲勞駕駛,誰來關心疲勞醫療?”
醫生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只有他們健康了,我們才能健康”模式的存在。北京協和醫院一位教授曾引用國外的一組數據說明這個問題:那些身體出現耗竭狀態的醫生,開處方時更冒險,更易于推諉和轉診患者,患者依從性更差,滿意度更低;他們出現臨床錯誤、醫療錯誤的幾率,也明顯高于沒有這些問題的醫生。
減負,這個經常被用在學校教育中的詞,似乎到了該引入大醫院的時候了。但患者不是包袱,說卸掉就卸掉。分流患者,合理調配醫療資源,讓閑的忙起來,忙的閑一點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此外,在法律法規上,是否應對醫生工作量有所限量,比如一天最多幾臺手術;怎樣保證醫生的休息權,優化輪轉值班制度,也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