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
“要想馬兒跑,馬兒要吃飽”,解決急救醫生短缺的矛盾,亟需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與保障措施。
上海市民諸先生突發疾病,急救中心人手不夠致120救護車遲到,諸先生因延誤搶救,終告不治。這一悲劇,讓上海市急救醫生短缺的問題備受矚目。上海市衛計委表示,已建立院前急救醫師定向培養制度,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首批招生69人,同時高級職稱評審也將對急救人員傾斜。
急救醫生短缺非上海獨有。北京市120急救網絡目前每天有150輛急救車值班,至少需要700名急救醫生跟車服務,但急救醫生數量并未達標。去年北京120急救中心有18名醫生離職,同時計劃招聘20名醫生,實際應聘者只有4人,急救醫生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任何一種職業的從業人員出現短缺,都應當有因可循。具體分析急救醫生難招難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環境差,執業風險大。急救醫生每天“獨立作戰”,以最快速度趕到各種復雜場所,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及家屬,短時間內完成急救任務,體力消耗大,心理壓力大。其二,待遇不高。急救是一種“虧本”的醫療服務,急救醫生不能通過銷售藥物、器械檢查為急救中心“創收”,也難以像其他一些醫生那樣掙“外快”,因此收入狀況一直欠佳。 其三,業務成長空間受限。目前各地120急救屬于院前醫療急救,主要負責現場急救、轉運和途中監護治療,在現有評價體系中不及院內急救(醫院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或專科病房)那樣“高精尖”。
同時,急救醫生缺乏對病人后續調查的條件,難以將日常經驗積累轉化為研究成果,其職稱評定還需要“靠”到院內急救系列去,晉級難上加難。
干活苦險、收入不高、發展受限,這三種原因中的任何一種,都足以影響一種職業的競爭性與穩定性,何況三種原因集中到急救醫生身上,影響之大可想而知。“要想馬兒跑,馬兒要吃飽”,解決急救醫生短缺的矛盾,亟需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與保障措施。
根據今年2月1日起將施行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我國急救行業將增設“醫療救護員”,他們不一定是學醫出身,但須經過急救技術培訓上崗,可以從事對常見急癥進行現場初步處理,對患者進行通氣、止血、包扎等初步救治,搬運、護送患者等輔助醫療救護工作。醫療救護員上崗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急救醫生的負擔和壓力。《辦法》還規定,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對從事院前急救的專業人員給予傾斜。
必須明確,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公益事業,屬于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范疇,是我國民生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公共財政加大對院前醫療急救的投入,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為急救中心(站)的有效運行提供足額財力支持,為急救醫生、醫療救護員等專業人員享有合理、體面的收入待遇,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