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現在看來,教育確實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對于教育改革,我們不能搞‘休克’療法、推倒重來,必須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就是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美國、歐盟高校畢業生中80%是應用型人才,20%是學術型人才;中國高校畢業生則相反,40%是應用型人才,60%為學術型人才。中國真的需要那么多學術型人才嗎?”——中國教育存在重大結構性矛盾。
對于這種說法,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名給予了統計數據的支撐。據統計,就業率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次于985高校,達到89.6%,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三位到第六位的分別是211大學、獨立學院、科研院所和地方普通高校。
由此,市場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可見一斑。然而,由于我國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學術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一貫傾斜,導致這一結構性矛盾始終未能得到徹底緩解。
教育肯定得改革,再不改革真是誤國誤民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過全體社會成員“5+2”、“白加黑”地工作,在經濟方面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與此同步進行的教育改革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路徑和效果都不是太理想,這就需要從教育制度設計上找原因。
以我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設計與開發為例,深潛器潛到海底后要經受巨大壓力的考驗,其核心部分是由俄羅斯人焊接的。其中的關鍵不是在材料,而是這種焊接技術。由于很難找到這樣的應用型人才,就是有這個材料,國內鈑金工和焊工也焊接不出來。
我國的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大清早就去上學,回家以后要寫大量作業,有時候要寫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幾乎是世界上最累的。如果國內創新人才很多,那么學生的這個辛苦還算值得;現實結果是,中小學生的付出與收獲嚴重不成比例,中國創新人才在世界上排在倒數幾位,大家忙活這么多年沒有忙到點子上。
不少家長為讓孩子讀四年大學(特別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和三本院校)欠了一屁股債,結果出來還就不了業,什么也不會干。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意見不大才怪。
“省委常委會上,異康書記(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記者注)給我出了一個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專題調研課題。”近日,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偉在接受中央教育新聞采訪團采訪時透露了一個令現場記者“吃驚”的消息。
由于地方分管教育的領導往往在同級黨委人事權、財政權等重大決策中缺少話語權。因此像山東省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分管教育,以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列為省委書記及省委常委會關注的重大課題就顯得較為罕見。
會后,孫偉同志就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的有關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您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判斷與反思是什么?
孫偉:我一直在思考現行的教育體制有很多弊端與“頑癥”,教育戰線各位累得夠嗆,社會滿意度還不高。
我們一直在中小學校提倡素質教育,然而那邊還是一座高考獨木橋,大家都去擠。素質教育推廣十分艱難、效果并不明顯。初中15歲、高中18歲分流的孩子被社會稱為“失敗者”,這批人教育得好,容易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否則就可能站在社會的對立面,成為社會的破壞者。
現在有一個社會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就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90%來自農村,而且這些孩子中可能連生產隊長的孩子都沒有,是最普通老百姓甚至貧困家庭的孩子。教育繼續這樣走下去,實際上是新的坑農害農。
本來,農村家庭供孩子讀書就非常不容易,最后又考不上大學或者是考不上真正的大學,也沒有學到技能;即使上了大學就業又有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繼續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記者: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哪里?山東省如何先行先試,怎樣創新發展?
孫偉:現在看來,教育確實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對于教育改革,我們不能搞“休克”療法、推倒重來,必須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就是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山東省實施中職與本科3+4、高職與本科3+2招生試點改革,有點接近當年安徽“小崗村”試驗的感覺。這并不在于招收1000多人讀本科,而在于整個招生考試制度和教育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一方面是從政府角度充分認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是一種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向社會釋放強烈的信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中職、高職、本科的通道已經基本打通,以后可能有相當數量的高等學校也要慢慢走到職業教育這條路上來。
這種新型教育體系上下貫通、左右融通以后,很多孩子可能就不一定去擠高考獨木橋了。因為職業教育這條路可以走得通,而且從這里走出去以后收入也有保障,很多人就愿意走這條路。
記者:為什么要在普通教育體系之外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孫偉: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同步發展,教育的很多問題都會圍繞“指揮棒”轉過來。比如推進大學分類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破解普通高中熱,職業院校生源質量差,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熱點、難點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構筑我們下一輪的教育改革。
以德州市為例說,現在規劃面積200多平方公里,人口70萬,到“十二五”末或以后要達到100萬人口,市民構成主要是接受了職業教育的孩子,而不是考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的孩子。
前幾天開會說農村養母豬都給補貼了,為什么不給職業教育增加一批錢呢?今后樓堂館所一律不讓新建,將節省出一大筆資金投入到教育等民生領域。加大改革創新和教育投入力度,讓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長,謀業養家糊口,一個家庭可能就會改變面貌。他們就會熱愛這個教育、制度和國家。所以,不光要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
對于“中職生直通本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是在普通教育體系之外打通另外一條路去純粹追求升學。山東省出臺政策的背景是,如果學生愿意去考,作為政府有責任提供這個機會與平臺,而不是只給一部分人提供,對另一部分人就不提供。
記者:現實社會中往往制度設計都是好的,到了基層就變樣。怎樣才能確保省委、省政府的改革措施貫徹到位,不被落空?
孫偉:談及教育改革發展的問題,往往處于一種既清楚也不是十分清楚的狀態,有的問題說了多少年還是沒有具體解決辦法。如果現有的政策規定都管用的話,就不是現在這個狀態。各部門往前走一小步,我們整個工作就會走一大步。
對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突破口的整個教育改革發展,山東省政府列出了2013年至2015年的38項任務清單和督查時間表。比如,2013年12月底完成的主要任務:一是擴大中職3+4、高職3+2招生試點院校范圍和專業覆蓋面及轉段考試辦法,普通高中和中職學生互認學籍互轉試點,調整高等學校招生計劃,責任單位為省教育廳,協辦單位是青島、濰坊、德州市政府;二是制定出臺校企合作稅收優惠政策意見并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在魯試點,牽頭單位為省財政廳,協辦單位為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稅局、地稅局。
山東省政府督查通知要求,在今年3月底前各區市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統一的高中階段招生平臺,從今年起對重點行業每年發布就業準入實施情況報告,采取財政獎補、選派公辦教師支教、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2015年高職院校、技師學院、中職學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撥款標準全部落實到位,開展專項督導并向社會發布督導結果。
記者:省內有的同志說,一個常務副省長緊抓教育改革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否會出現抓GDP與民生工作顧此失彼,甚至有點走偏?
孫偉:一項對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起支撐作用,對教育改革起突破口作用的工作為什么不去做好。
教育改革不像修一條馬路、建一個場館可以立竿見影、見效,或者說真正進入一個良性發展軌道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同時,教育改革工作不到位耽誤一年的話,對一大批孩子來說可能就是耽誤一輩子,所以能趕早就不推晚。姜異康書記、郭樹清省長和其他省領導很支持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