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有人感嘆,日子好了,年味兒淡了,曾經熱切期盼的年,成了飛度關山卻回不去的故鄉,成了團圓卻欲說還休的親情,成了酒筵歌席卻品不出的滋味。春節在,年沒了!
但是,總有一些人在堅守。當入夜的黃河岸邊轉起照徹長空的“九曲”,當南豐人帶上假面跳起遠古的軍儺,當客家青年抬著關公在泥漿中縱情歡戲,你是否能體會到,這是鄉土中國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先祖對家庭情感的珍視和族群的文化認同。
年俗的堅守,何嘗不是一種自信!或許,唯有珍惜這份對傳統文明的尊崇,保留那些略顯繁復的儀禮,我們才能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南豐“跳儺”
儺文化是我國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它由最初假面跳神、驅鬼逐疫的儀式演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許多地區流傳。
圖為2011年2月19日,江西南豐縣賡溪村村民表演儺舞中的軍儺“跳竹馬”,演員頭戴木雕面具,腹前系木質馬頭,背后用篾片將長袍張開做馬后身,鄉民向竹馬撒谷糠,表示喂飽神馬,“跳竹馬”表達了反對戰爭、祈求和平之意。 圖/CFP
莒縣“過門筏”
每到農歷春節,在山東莒縣,家家戶戶在貼春聯的同時,都會在門楣、門框貼上“過門箋”。“過門箋”是剪紙藝術的一個品類,明代就已在莒縣民間盛行。如今,隨著機械制作“過門箋”工藝出現,制作“過門箋”的傳統手藝只有少數人在堅守。
圖為2014年1月11日,莒縣夏莊鎮大莊子村,民間藝人來逢強正在精心制作“過門箋”。圖/CFP
客家“鬧春田”
“鬧春田”是客家人特有的民俗活動,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每年正月十二到十四,客家村民會按姓氏輪流抬著“關公”到各家各戶祭拜,然后到自家宗族當年收成最好的農田中,放下轎子,縱情狂歡,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圖為2008年2月21日,福建連城,村民正在用“抬關公、鬧春田”的方式歡度元宵節。 圖/CFP
芮城手工花饃
制作花饃是山西、陜西一帶年節時必不可少的古老習俗,普通的面食經過民間藝人的靈巧之手,搖身一變而成各種人物、花卉、飛禽走獸的形象,惟妙惟肖,而且每種花饃都有著不同的美好寓意。
圖為2011年1月29日,山西芮城,55歲的漢渡村民間女藝人牛淑菊在自家的土炕上和女兒一起制作花饃。春節期間結婚、嫁女、走親戚等喜事多,每天都有人預訂,常常供不應求。圖/CFP
貴陽“背財”回家
在貴州貴陽花溪區高坡鄉一帶的苗族村子,有正月初四背柴回家的習俗,意思是新一年“背財”回家,可以發財致富。
圖為2011年2月6日,正月初四,花溪區高坡鄉擺龍村的苗族婦女特意出門打柴,然后背著一大捆柴禾回家,苗家婦女“背財”回家的身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圖/CFP
溧水駱山大龍
駱山大龍始于明代萬歷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當新年來臨之際,江蘇南京溧水縣孔鎮駱山村家家都要趕制繡衣,參與舞龍。駱山大龍為白色,龍身長近百米,參加表演的人員達 500 多人。
圖為2013年2月16日,溧水縣和鳳鎮駱山村村民正在舉行駱山大龍游行儀式。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