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芯邑

核心區域及一些郊區試點區域,煤電“雙軌”甚至“電改煤”情況普遍存在,實現無煤化困難重重。
作為一項旨在減少城區冬季燃煤污染、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公共政策,北京自2001年起實施“煤改電”工程,于今已逾13年。但《民生周刊》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核心區域東城區、西城區及一些郊區試點區域,煤電“雙軌”甚至“電改煤”情況普遍存在,實現無煤化困難重重。
投資百億禁煤
東城區北鑼鼓巷平房區域內所住的大都是“老北京人”,這里屬于歷史文化保護區,平房居多,居民冬季主要依靠小煤爐采暖,污染嚴重。
李祥云家世世代代住在這里。“剛開始燒煤球,后來條件好轉就燒蜂窩煤,再就是無煙煤了。”李祥云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以前,每天早上都要檢查和清理土煤氣的煙筒,要仔細檢查,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時刻保持通風、通氣,才能保證安全。”
記者看到,這個區域平房十分密集,一條小巷會繞10幾個彎,若每戶人家都靠燒煤取暖,一旦引起火災,其他居民很難幸免。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為了減少冬季燃煤污染,提高平房區居民生活質量,2001年,北京市選擇東城區和西城區的兩片區域進行試點,試點評估成功后,市政府決定在文化保護區實施“煤改電”工程,即在平房區以電采暖取代蜂窩煤爐供暖。
2009年,北京市中心城區內的16萬多戶平房小煤爐全部實施“煤改電”,徹底告別煙熏火燎式的取暖模式。李祥云一家也成了“煤改電”用戶之一。
不僅如此,截至2011年年底,由各區環保局牽頭,街道辦事處、房管局、居委會協助實施,在東城、西城、宣武3區,特別是前門一帶全部實施“煤改電”,總投資達120多億元。
用上電暖氣的李祥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供暖面積20平方米計算,一個供暖季下來如果購買蜂窩煤需要花費近2000元,使用電采暖后,花費在1900元左右。李祥云笑道:“別看表面上區別不大,但‘煤改電’有國家政策支持,實行峰谷電價有補貼,算下來只需要1000多塊錢就能過冬了。”
事實上,為實質性推進“煤改電”工程,13年來,北京市政府的配套政策幾經調整。比如,蓄能電暖氣由最初的居民全部承擔,改為政府補貼一半,直到目前補貼三分之二;低谷電價時段由最初的24時至次日6時,調整為22時至次日6時,延長了兩個小時。此外,為了使平房更加保暖,政府還補貼資金用于修補破損房屋。
“電改煤”仍存在
李祥云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煤改電”是件好事,但目前部分核心區和試點區域居民仍在繼續用煤。記者發現,西城區的大部分平房從2003年就完成了“煤改電”,但仍有很多居民并未徹底放棄傳統的蜂窩煤,煤電“雙軌”或“電改煤”的情況普遍存在。
西四北社區的廖先民已年過七旬,他今年冬季采暖就實行“雙軌制”。“白天燒煤,晚上用電。”他粗略算了一下,“燒煤加用電,每天也就10多元錢,晚上把煤火封住保證不熄滅,屋子會更加暖和一些。”
記者從西四北社區居委會了解到,這個社區常住居民有2000多戶,退休老人居多,他們白天更需要使用暖氣。“峰谷電價對于一些上班族來說還算合適,但對長期在家居住的老人來說,就不劃算了。”居委會主任林澤才說。
東城區干面胡同的送煤工李師傅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一天至少能送5家的煤,其中4家就是已經實施了“煤改電”的用戶。干面胡同蜂窩煤站的銷售人員說,這周蜂窩煤已賣出了約3000噸。
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的趙昂長期從事 “煤改電”工作研究,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除了東城和西城兩個核心區,北京市也在順義區和房山區的一些村莊進行了“煤改電”試點。
“村里每戶人家的門口都堆著一些炭塊,在各家屋頂上方的煙囪里,不時有一股股黑煙冒出,空中彌漫著一團灰色的霧,空氣中摻雜著一股焦炭的味道。”趙昂說。
據了解,順義區的馬各莊村,取暖季低谷電價為每度0.3元。與核心區低谷電價每度0.1元的補貼相比,農村的補貼相對比較低。趙昂說,就因為補貼較低,順義區的10幾戶居民沒有一戶使用電取暖器。電取暖功率大,電價非常高,村民無力承擔高額的電費。
“甚至不少村民還賣掉了嶄新的取暖器。”趙昂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在房山區四馬臺村,居民根本不用掏錢,都是政府購買,電暖器使用的是非蓄能式取暖器。在實施“煤改電”之前,這個村就是產煤區,村里統一供暖,村民不需要繳納取暖費。
為了改善空氣質量,2010年開始,四馬臺村的煤礦被迫關停,沒了主要經濟來源,300多戶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實施“煤改電”工程后,由于電取暖費用過高,即使安裝了電取暖設備,村民仍然使用煤球或木材取暖。
補貼亂象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實施“煤改電”后,北京東城、西城區平房房主的補貼發放有兩個渠道:有工作單位的房主從所在單位領取補貼,沒有工作單位的則到北京市“煤改電辦公室”領取。事實上,由于所在單位經濟效益不好,無法拿到補貼的情況普遍存在,這使得很多拿不到補貼的房主仍舊燃煤取暖。
記者實地走訪亦發現,目前,東城、西城核心區的平房內,外來租戶居多。
“因補貼和優惠的相關政策只針對具有北京戶口的房主,補貼無法到租戶頭上,房東則會變相提高取暖電價,這導致大部分租戶仍然使用煤炭取暖。”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尚曉援說。
她認為,“煤改電”雖然對治理北京市大氣污染、減少煤氣中毒事故成效明顯。但在政策調整中,輸變電設備安裝選址方面仍然存在爭議。多數變電站都安裝在居民院中,近距離與變電站接觸,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李祥云就十分擔心她房子的安全問題。“2009年接入的電路目前已經老化,膠皮變脆,線芯質量變差,這些設備都安裝在我們家的墻上。”她擔心會有電磁輻射、噪聲和無線電干擾,引發火災和爆炸。另外,取暖器定時器很容易壞,定時不準甚至無法定時,維修成本也很高。
而在海淀區西北旺鎮屯佃村,居民使用煙煤或煤球取暖現象大量存在。曾參與“煤改電”工程調研的環保人士鐘廣祥發現,政府購買的無煙煤并不符合村民的取暖用煤需要。
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村民普遍反映,村委會購買的無煙煤塊未經分選、大小不一、雜質較多,摻雜了很多煤矸石。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無煙煤煤塊太大,煤爐燒不透,太小則會導致取暖爐氧氣不足而熄滅。
“面對無煙煤替代煙煤的問題,應結合居民需要實施補貼,而不是盲目購買無煙煤。”鐘廣祥建議,此外,還應適當延長低谷電價補貼時間,打破目前城鄉之間的補貼差距。
尚曉援則認為,要推進無煤化,就要嚴控煤炭銷售,同時禁止房主私抬電價。輸變電設施也應深埋地下,盡快出臺“煤改電”輸電設施建設選址公眾參與政策,還要做好房屋保溫修繕工作,避免設備出現短期老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