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章
老股民炒股一般都有控制倉位的習慣,尤其是在熊市——帳戶里除了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外,還保留著一定比例的存量資金。保留存量資金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是控制風險、保存實力;二是尋找機會、防守反擊。若在大盤和個股持續下跌的熊市里,既能保住本金,又能逆市獲利,讓存量資金在熊市實現“雙贏”,無疑將有助于投資者在充滿變數的股市里牢牢把握熊市操作的主動權。
要讓存量資金在熊市既保住本金,又逆市獲利,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保本路徑”。由于存量資金的功能體現在風控與逐利方面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在熊市能有效保護本金,但在牛市也會錯失獲利機會,所以,存量資金的比例確定一定要適度。在確定存量資金的比例時,既要考慮大盤因素綜合而定——一般在指數處于相對高位時要提高存量資金的配置比例,在相對低位可減少配置;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因人而宜——對于投入的是自有資金、又有豐富的操盤經驗的投資者,可適當減少存量資金的配置比例,反之則應加大配置比例。
在確保存量資金比例適度的同時,還要掌握存量資金的保護方法,常用的有四種:一是“自控式”保護——嚴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操作計劃和倉位控制原則進行操作;二是“模擬式”保護——通過模擬操作、以假代真,體驗存量資金的保護過程和結果;三是“迷你式”保護——用占比極低的存量資金進行實際交易,無論盈虧對于存量資金的保護都不會產生大的影響的保護方法,一般只動用不超過總額十分之一的存量資金進行迷你交易;四是“強制式”保護——通過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使預留的存量資金即使想用也用不了,從而達到“強制保護”的目的。
另一條是“發酵路徑”。保本畢竟不是存量資金留用的終極目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保本、“發酵”等環節,實現持續盈利,做大帳戶“蛋糕”。正確的“發酵路徑”大體由以下三方面組成:首先是品種和時機的選擇。存量資金的“發酵”與其它操作方法一樣欲速則不達,體現在品種選擇方面,無須在2000多只股票里到處尋找,只需在之前關注過、操作過最好是獲利過,且股性較為熟悉的品種里篩選即可;而在時機選擇方面,既包括個股自身進出時機的選擇,一般在相關股票調整時間較長、下跌幅度較大時介入;也包括整個大盤在時機上是否有利于倉位增減。一般情況下,在大盤經歷較長時間或較大幅度調整后介入勝算較大,否則即使個股時機再好,也會因大盤不配合而導致操作失敗。
其次是數量和節奏的控制。在交易數量的確定上,無須追求買得最多,也沒有必要非要湊個整數,只須按照傳統的交易習慣委托交易即可,如此操作成功的概率反而更大;在交易節奏的控制方面,一般須急跌時買,上沖時賣,有機會就“做”、無機會就“放”。
最后是預期和心態的調整。在操作預期上,重在做好兩手準備。交易前,就應對操作后的股價漲跌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譬如,利用存量資金買入股票后,股價若漲了,就按計劃賣出。若跌了,則跟之前的賣出比,在籌碼不變的同時,帳戶資金實際上已經多了出來,所以只須安心持股、耐心等待即可;在操作心態上,要有平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