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烏克蘭特派記者 謝亞宏 ●本報駐烏克蘭特約記者 肖萬寧 ●青木 甄翔 玉鵬烏克蘭政府和反對派21日達成初步“和平協議”,總統亞努科維奇表示提前舉行選舉,恢復限制總統權力的2004年憲法。國際社會尚未從20日烏克蘭“獨立以來的最血腥沖突”回過神來,就要面對這個國家3個月危機如過山車般突然收場。在歐美輿論場,有人稱贊協議是重大突破和雙方妥協的結果,但謹慎觀望甚至懷疑的看法更有市場,他們的依據既有21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不安的平靜”的視覺觀感,也有對亞努科維奇政府兌現承諾的“習慣性不信任”。西方輿論甚至擔心,俄羅斯會趁火打劫,把“即將到手”的烏克蘭拉回普京的勢力版圖。基輔醫療志愿者安德烈21日對《環球時報》描述自己的國家目前已陷入“死胡同”:歐盟并不愿意真正接納烏克蘭,俄羅斯也不會撒手,就算此次反對派成功,烏克蘭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也要等多年后才能實現。協議達成,兌現存疑 “動蕩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和人員傷亡,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應當在烏克蘭恢復和平。”烏克蘭總統府網站當地時間21日發表聲明,表示將提前舉行總統選舉,恢復2004年憲法,并將部分權力分配給議會。這是烏克蘭政府和反對派初步達成的“和平協議”主要內容。協議具體細節尚未公布,不過,一名消息人士向《烏克蘭真理報》透露,烏克蘭將在協議簽訂后48小時內啟動限制總統權力的2004年憲法,并在接下來的10日內組建聯合政府,而總統選舉將于12月舉行。20日烏克蘭遭遇“獨立以來最血腥的沖突”,據烏克蘭衛生部統計,首都基輔的沖突造成的死亡人數升至77人,577人受傷。政府和反對派當天深夜開始的協商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7時。“德國之聲”評論稱,協議若簽署,意味著結束暴力、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獲得重要突破。德國新聞電視臺21日表示,協議讓烏克蘭看到了和平的希望,這是雙方在權力斗爭方面妥協的結果,也是歐盟和俄羅斯共同斡旋的結果。如果各方真的履行協議,也將是烏克蘭的勝利。不過,在基輔參加斡旋的波蘭外交官21日表示,他對協議落實不抱希望,因為“經驗表明烏克蘭政府的承諾很少兌現”。德國《圖片報》說,基輔“霸氣”宣布與反對派已簽署協議,但“暴力沖突現在真的結束了嗎”?烏克蘭媒體報道說,反對派表示“總統完全交割權力以后”才會完全撤離。有分析說,這意味著反對派的游行示威還會繼續。就在協議草案公布的兩小時前,基輔獨立廣場再度傳出槍聲似乎是外界質疑的另一個證據。烏克蘭警方稱是示威者向警員開槍,并企圖沖向重新運作的議會大樓,反對派則反唇相譏。法國《新觀察家報》評論說,這令外界不能不對新協議前景保持“最大限度的謹慎觀望態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1日表示,在外國外交官努力推動下,烏克蘭各方目前不光討論遏制暴力,同時也在討論長期政治解決方案,或許這會成為烏克蘭療傷的開始。不過,過去3個月特別是過去一周的實踐證明,現在要慶祝和平為時尚早。16日以來就有兩次停戰協議,但很快就破裂了,隨即演變為以基輔獨立廣場為中心的屠殺,烏克蘭正陷入“抗議、磋商、暴力”的怪圈。21日早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當天不是烏克蘭政治和群體斗爭最血腥的時刻。《環球時報》記者21日來到反對派聚集的中心地帶——獨立廣場時,這里已經沒有了昨日的硝煙,街上除了依然駐扎的反對派帳篷,也有不少行人來往,不過高聳的路障和一排排的“莫洛托夫雞尾酒”都清楚地表明反對派做好了再次沖突的準備。廣場的中心依然是反對派搭建的舞臺,反對派領導人呼喊的口號不時得到熱烈響應。獨立廣場周圍人行道上地磚基本已被反對派拆毀,作為沖突時的投擲武器。記者進入了基輔廣播電視局,看到其中秩序井然,然而當記者走到反對派與政府對峙的地區時,依然可以感受到緊張氣氛:路障修建了兩重,在路障外人煙稀少,示威者豎起盾牌嚴陣以待。美俄較量下的搖擺“棋子”烏克蘭緊張局勢給國際社會造成的分裂性影響并不亞于國內。美國《時代》周刊稱,烏克蘭沖突的背后是兩類人之間的較量。一類人希望加強與歐洲的聯系,另一類人則希望加強同俄羅斯的合作。此前“鐵幕”兩側兩個陣營都在發表各自分裂性的言論。路透社稱,亞努科維奇親自選定的基輔市市長退出執政黨,這進一步凸顯亞努科維奇的支持度遭到動搖。烏克蘭議會則通過一份決議,呼吁政府停止射擊,讓警察撤出基輔市中心,這反映出亞努科維奇在議會也開始失勢了。在基輔城內設障的示威者屬于極右翼少數派,整個反對派擁有廣泛支持。但西方并非在支持反對派上“鐵板一塊”。《紐約時報》認為,現在抗議示威活動已經出現了新的危險動向。激進分子開始襲擊警察、縱火、占領建筑,催生一種破壞氛圍。煽動暴力、造成生命損失的人不能被原諒寬容,不管他們是街頭暴徒還是迷途的民族主義者。合法表達異見是民主基本要素,但暴力襲擊在政治對話中絕沒有立足之地。另據報道,20日在基輔獨立廣場,有示威者甚至懸掛起“敘利亞自由軍”旗幟,以及車臣非法武裝成立的“伊奇克里亞共和國”旗幟。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20日在接受CNN采訪中稱,他對極端分子參與到沖突中感到擔憂,這些極端分子曾經高喊“贊成法西斯式的意識形態”口號。如果烏克蘭現在激進的反對派領袖執政,這意味著烏克蘭將深陷混亂和分裂之中,“這些激進情緒可能會感染到歐洲”。針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為烏克蘭騷亂者辯護,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在自己的“推特”上寫道:“暴行造成70多人死亡。而阿什頓竟然宣稱這是和平性質的示威。如果說這是和平抗議的話,那么阿什頓無異就是莫斯科大劇院的芭蕾舞演員。”在斡旋的同時,西方的制裁大棒已經揮向烏克蘭。21日,歐盟決定禁止烏克蘭官員到歐盟旅行并凍結他們在那里的資產。白宮當天也表示,制裁是唯一考慮的積極措施。不過,莫斯科戰略評估所所長科諾瓦洛夫對《今日美國》報表示,制裁是一種“痛苦的老套”,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美國《芝加哥論壇報》題為“普京的鐵幕”的社論稱,普京的鐵幕就是跟西方搞“零和”游戲。如果俄羅斯重新在歐洲、亞洲和中東樹立起統治地位,美國及其盟友就會失敗。如果烏克蘭抗議者強力推動烏親近歐盟,那么普京就會失敗。烏克蘭處在危險邊緣,可能再次成為俄羅斯忠實的附庸,也可能由此更靠近西方,打破普京爭取更大地區和全球影響力的美夢。這是一場美國和歐洲盟友必須獲勝的競賽。 誰有錢就依附誰?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1日分析說,烏克蘭危機已經成為自蘇聯解體后東西方之間最嚴重的沖突。如果西方和俄羅斯愿意,這將是一個格魯吉亞式的地緣政治解決模式。自“橙色革命”后,基輔在東西方之間搖擺不定。然而,如果烏克蘭各派在親西方和靠近俄羅斯上沒有統一的戰略,烏克蘭仍會發生災難。如果親西方,俄羅斯會制裁;如果親俄羅斯,歐盟會制裁。烏克蘭實際上被困在一個死胡同。烏克蘭的出路在哪里?烏克蘭政治學家戈羅德年科表示,烏克蘭未來局勢的發展取決于外部勢力。俄國際文傳電訊社20日援引他的話說:“烏克蘭現有局勢與地緣政治進程有關,唯一解決方法將在地緣政治層面,畢竟反對派在物質上完全依賴西方,政府也需要貸款,而且誰給錢,就依附誰。”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21日說,烏克蘭要走向平靜,關鍵還要烏克蘭自己解決,否則將變成下一個敘利亞。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為了地緣政治影響力下“冷血象棋”,烏克蘭也就是這盤棋中的一顆棋子。烏克蘭應該把握和解的機會。《紐約時報》21日建議說,眼下西方必須明確告訴俄羅斯,處于東西方之間橋梁地位的烏克蘭不應成為地緣政治游戲的對象。歐盟領導人應撤回對烏克蘭實施制裁的威脅,同時也不能允許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內部事務。亞努科維奇必須伸出橄欖枝,反對派也要上前相迎,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兩派合作的新政府,才能恢復秩序、應對烏克蘭艱難的經濟問題。示威者應拆除路障回家,政府已經滿足了抗議者的許多要求,抗議者的呼聲已經清晰表達了。這正是民主發揮作用的最好體現。文章說,歐盟領導人應鼓勵局勢緩和發展,避免表現出干涉的做派,因為干涉只會制造更多分歧。▲
環球時報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