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從老養房到房養老
□張旭
2013年,國務院表示中國將逐步試點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今年6月,保監會對外宣布自2014年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試點實施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這表明,中國推行“以房養老”正式進入快車道。

“年輕時貸款買房,房貸還清后,到60歲臨近退休前,再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使用權歸我,銀行每個月支付生活費。等我離開這個世界后,房子就由銀行來處置。60歲以前人養房,60歲以后房養人。”這就是“以房養老”所描繪的生活。就相當于老年人以自有住房作為抵押,從銀行定期借款,到期后以房屋來還貸,即“住房反向抵押貸款”。
據統計,中國有60歲以上老年人1.85億,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35萬,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達到70%,主要的養老途徑是子女贍養、退休金、社保金。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嚴峻的養老形勢,也從側面反映出“以房養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根據初步推算,在國內大中城市,如果一位擁有一套150萬元到200萬元房產的65歲老人,采取“以房養老”的方式,每個月可以拿到1萬元左右的養老金,這就基本能高標準的保障老人們的養老需求。但既然好處如此明顯,為什么遲遲難以推動呢?
調查顯示,即使是在廣州這種思維超前的一線大城市,支持“以房養老”的也僅占45.24%,而在老年人中,反對“以房養老”的占了九成,大部分表示房子要留給子女。而在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使是無子女群體家庭,愿意“以房養老”項目的也僅為19.1%。
事實也支持了調查數據。實際上,“以房養老”進入中國已有數年時間,但是卻表現出“水土不服”的癥狀。2005年,南京某公寓試水“給我房子、替你養老”業務。但兩年后,該公寓只有4名老人入住,即將進行工商注銷。2007年,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推出“以房自助養老”的模式,然而,2010年該做法叫停。
“以房養老”遭遇的最大挑戰是傳統觀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自主產權住房的城市老年人為79.2%,但問題在于,對房屋有自主產權的老人并非有絕對的處置權。在數千年“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下,“遺產”與“養老”問題讓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彼此心照不宣的特殊權利義務關系。一旦老人加入“以房養老”,或將導致老人晚年難以獲得子女們的情感關懷。
除了傳統因素,想參與“以房養老”尚需三個客觀條件:一是老年人自有住房并擁有完全產權。二是家境適中。條件太差的老人,可抵押物市場價值太低,無法實現養老需求。三是地價較高。老人身居經濟快速增長的城市,房價不斷增值,變現轉讓較為容易。還有一種說法是,“以房養老”具有“三高”特征,適用于高房價城市、高潛質房屋和高素質老人,而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則是最合適群體。
而對于贊同“以房養老”的老年人來說,方式不是問題,保障才是障礙,當養老前景不明朗時,老年人很難拿著住房去冒險。比如說,2010年北京某家政公司注冊能照顧老人的保姆為6000人,一年后則只剩下3000人。需要養老的人越來越多,但全國養老從業人員卻不足百萬,房子抵押出去了,又買不到養老服務,豈不還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了?
責編/楊宇
fx1983@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