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國卿
沈陽鐵西:中國工業大遺產(四)
□初國卿
浴火重生的鐵西,經過六七年的時間,就獲得了一系列的殊榮,但鐵西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須讓歷史財富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的運用,尤其是在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下大氣力。這一點,鐵西的決策者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鐵西“東搬西建”的同時,也在抓緊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其中做得最為成功的就是“兩館兩園和一廊一場”的工業遺產布局,以及2011年春天開始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建設。
在中國工業博物館建設之前,鐵西工業遺產保護最早建成的是“兩館”,即鐵西工人村生活館和鑄造博物館。
鐵西工人村生活館建在位于贊工街2號的工人村里?!肮と舜濉笔冀ㄓ?952年9月,總占地面積達73萬平方米,是中國最早的工人住宅樓群。為了保護工業文化遺存,鐵西區委、區政府決定按照文物保護原則,在保留原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將“工人村”改造成今天的工人村生活館。生活館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印證了鐵西老工業基地創業、發展、變遷的歷史進程。
如果說工人村生活館比較完整地保存了鐵西區的工人階級與工業文明發展緊密相連的普通生活記
憶,那么,鑄造博物館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沈陽重工業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

鑄造博物館用保留下來的鑄造廠里的沖天爐、地坑爐、電爐、燜火爐、烘干窯、砂處理流水線、除塵設備、砂箱、砂型、木型及一些工人的常用工具等,完整地展現了鑄造工藝的七大流程。同時,運用大量的圖片、文字、音像等,再現了鐵西工人當時的生產場景、工人的勞動創造和沈陽鑄造廠對國家的貢獻。人們參觀后評價說,它是鐵西工業的記憶,是沈陽工業的記憶,是中國工業的記憶,最終也是世界工業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鐵西鑄造博物館的模式在工業遺產保護上做得是比較到位的。它在工業遺產保護中貢獻了一種示范價值:真正呈現了工業遺產原本的意義。
在鐵西工人村生活館和鑄造博物館建設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鐵西新區又加快了“兩園”的建設。“兩園”即“勞動公園”與“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勞動公園”是鐵西最早的一處公園,其中的勞模浮雕,一直是鐵西工業文化的一大亮點?!拌F西1905·創意文化園”則保留了沈陽重型機器廠70多年前老廠房建筑群的部分框架,并進行了保護性改建修飾,引入創意文化產業,成為鐵西創意文化產業中心。
2009年春天,鐵西又開始建設“一場一廊”,即“重型文化廣場”和“工業文化走廊”。
2010年6月18日,“鐵西重型文化廣場”落成。在廣場上引人注目的是26米高,堪稱亞洲最大的雕塑“持釬人”,兩位持釬的煉鋼工人正在奮力地做出“捅鋼包”的動作。和其他靜態雕塑不同的是,“持釬人”的手臂會自主移動,所有參觀者無不稱奇。由此又使此廣場成為鐵西新區工業文化的一個新地標。
“鐵西工業文化走廊”是中國第一條工業文化景觀帶,地點位于最能代表鐵西歷史與鐵西精神的建設大路上。位于鐵西廣場東南角的雕塑“力量”最具震撼力。這一雕塑的形象來源于吊車的“天鉤”,見之者無不驚呼為“大鉤子”!這是鐵西老工業區的具象符號,代表了鐵西工人的巨大力量和巨大承受力。因此它也博得了鐵西人給予的最高情感分數,成為新鐵西振興和創造的象征。
鐵西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中最大和最具魅力的手筆則是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建設。
在原來鑄造博物館舊館2.6萬平方米的基礎上,新增用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作為工業博物館館址。
2011年5月18日,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奠基。
在不到一年多時間里,工業博物館籌建處征集到的文物展品1.6萬余件,其中近代工業文物就達5000余件。許多民間收藏家、老工人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寶貝”無償捐獻給博物館。在軟文物方面征集到的音像視頻資料就達1萬余件(份)。
僅僅一年的時間,區一級建設完成了一個高規格的國家級綜合性工業博物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中國文化史和中國城建史上的奇跡!
但是,在鐵西工業保護過程中我們也應看到不足。俞孔堅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全國最知名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專家。他在2008 年7月1日的全國青年風景園林師座談會暨第二屆青年風景園林師沙龍上,曾以沈陽鐵西為例講過這樣一番話:“沈陽園博會當時我們跟當地領導交流的時候,曾建議沈陽園博會不應該選在這么偏遠的地方,沈陽園博會可以在鐵西區改造過程當中,把原有的廠區利用工廠辦成獨特的園博會,做完之后綠地也有了,地價也升起來了,完全可以作為城市更新的手段,而且歐洲、美洲的所有大事件的活動都是作為城市更新、城市發展的發動機,而不是一個負擔。結果我們現在都拿一塊很好的綠地,一個植物園拿來做園博園,一個森林公園做園博園,一個長得很好的樹的地方拿來做園博園,實際上是破壞了原來的場地,也沒有增加城市的附加值?!?/p>
不僅如此,我們失去的還有最具工業遺產價值的沈陽冶煉廠。還是這位俞孔堅,他當年在為沈陽做工業遺產保護設計時,曾對冶煉廠的保留有過很好的創意,至今網上還留有他的設計效果圖。然而,最終他的設計愿望沒有實現。
后來他在為《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2004年3月23日清晨6時整,隨著起爆電鈕被按下的剎那間:‘轟!轟!轟!’三聲巨響,3座百米高的沈陽冶煉廠大煙筒在爆破中瞬間土崩瓦解。周圍群眾集體鼓掌,說:‘這3座煙筒早該拆了’,因為它們是污染和落后的象征,沈陽要除舊布新。隨即,拆遷隊伍和推土機進場,徹底在地球上抹去了這個始建于1936年的老廠。我則流
下了眼淚,而流淚的也不止我一個。因為就在頭一天我還流連于迷宮般的廠區,嘆惋那精巧的冶煉工藝流程,觀摩那看似怪異的機器設備,驚嘆那宏偉的大跨度廠房和那三柱足以標志沈陽的百米煙筒;同下崗工人追述悠久歷史和傳奇故事,與當地領導和專家憧憬如何保護和利用原廠區成為沈陽市的工業文化展覽中心和博覽園,并帶動地區的城市復興的可能……一夜之間,所有卻都已成為過去。我也知道,后悔與嘆息的陰影將從此籠罩在這個城市中,并成為一代又一代后來的居民們的遺憾?!?/p>
盡管我們在工業遺產保護上做了許多前人所未做的事,但也不得不承認也從我們這一代手中留下了許多遺憾。在工業遺產保護上,鐵西曾經失去了一個有價值的冶煉廠、機床廠、啤酒廠、重型機器廠,失去了當年規劃中52處永久保留的許多處。如果我們當初能將冶煉、機床、重型三家都保留下來,連成一體,我們鐵西的工業遺產項目在全國可能是最豐富的。
歷史不能總是重演,但歷史又極易重演。當我們習慣于把久遠的物件當作文物對其悉心保護,而把眼前剛剛淘汰的物件當作垃圾或是障礙物將它們毀棄的時候,殊不知,我們正重演著像當年不文明地對待古城古街的一幕,我們正迅速地毀掉工業時代留給我們的以后不會再有的遺產。
不得不承認,對于工業遺產的研究,世界范圍內都存在實踐大大先于理論的狀況,鐵西在工業遺產保護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有著國際共性,鐵西區乃至我國都不能因為工業遺產保護相對后發就完全避免。另一個方面,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不管鐵西人對工業遺產有多么深的感情或是有多么高的認識,對于鐵西工業遺產保護這個大課題,某種程度上說并不是鐵西一個區所能完全左右的和所能承受的。所以說鐵西工業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鐵西人的事,也不僅僅是沈陽人的事,應當是這個國家與民族的事。
經過多年努力,鐵西用實際行動對區域歷史進行了潛心的收藏與再現。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示范區,實現工業生產高速增長的同時,工業歷史的遺存得以修復和光大,并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認同,從而使鐵西變得更加厚重,更加生動和更加耐讀。
越是這樣,我們就越不能忘記老鐵西的這些工業遺存。這是鐵西的歷史,是鐵西成長發展的記憶,也是鐵西人的精神魂魄,更是鐵西歷史上最大的一筆遺產。
責編/王歡
wh@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