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堃堃
摘 要: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中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已認識到植物景觀在風景園林建設中的重要性。文章對風景園林植物造景的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能力與需求的提高,園林景觀的設計逐漸將自然綠化加以人文化,創造出人文綠化的新的藝術境界。本文對于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程序,歸納為現狀分析、概念及詳細規劃、方案設計、擴初設計四個階段。
1 現狀分析
現狀分析是植物景觀設計的基礎,是指導植物景觀立意的關鍵。現狀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將直接影響到后續工作能否順利開展。這個階段的內容包含資料收集、現場調研、周邊考察三個部分。
1.1 資料收集。資料收集包括地方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場地所屬地區的地域性植被分布;當地氣象、土壤、水文、地質的基本概況;地方志中提到的古樹名木以及與植物相關的典故等。
1.2 現場調研。現場調研是對場地信息搜集的過程,包括場地的生態因子,如現有植物資源、地形、土壤、水文條件等。
1.3 周邊考察。除了要熟知場地內的基本情況之外,還要了解場地所屬城市的綠化用地狀況,如城市綠化整體面貌、城市各類型綠地的概況以及苗圃用地的苗木情況等。通過對場地周邊大環境基本情況的了解,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規劃用地特征。
現狀分析是對城地解讀的過程。利用人工判讀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出營造植物景觀的優勢和限制性條件。
2 概念及詳細規劃
以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為指導思想,明確規劃用地的綠地類型,深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結構布局與分區,初步確立植物景觀規劃思路,提出植物景觀規劃特色和亮點。
2.1 植物景觀概念規劃。植物景觀概念是基于項目總體規劃的定位、主題,結合現狀分析,提煉出的屬于該場所的最具特色的植物景觀設計立意。概念規劃需要認清植物景觀設計的目的,明確植物景觀基調,從宏觀層面整體把控植物景觀結構和內容,是指導植物景觀營造的核心。
2.2 植物景觀空間規劃。現代大尺度風景園林中,植物景觀觀占有較大比重,一般性公園70%以上的陸地面積是綠化用地。因此,植物景觀的空間布局結構對項目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構成植物景觀的空間類型多樣。尺度變化的范圍也較大。在概念及詳細規劃階段,以宏觀尺度的空間疏密分布及其序列為植物景觀空間規劃的重點。空間疏密主要是指植物覆蓋地表的程度,一般分為密林、疏林、疏林草地三類。植物景觀空間規劃是植物景觀立意表達的方式之一。
2.3 植物景觀特色規劃。植物景觀特色規劃是概念規劃的深化內容之一,是豐富植物景觀內容的關鍵,也是體現場地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在了解場地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分析,在適宜地段營造適宜的植物景觀,構建植物景觀特色分區,確定分區基調樹種。植物景觀特色分區是植物景觀的立意表達,各特色分區之間有主次之分,同時也是一個有序的整體。在面對大尺度風景園林規劃項目時,植物景觀的分區規劃是指導植物景觀深化設計工作的有效手法之一。
2.4 植物景觀時序規劃。植物景觀的時序變化是不同于其他景觀要素的獨特之處。時序變化包括日變化和年變化。日變化主要體現在小尺度空間內。在概念及詳細規劃階段,植物景觀的年周期變化為規劃重點,包括季相規劃和近、遠景規劃。將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觀統籌在園林空間中,通過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觀特征強化空間中的時序性。植物景觀季相規劃要與植物景觀特色分區相結合,不同的特色主題對應不同的季相規劃。植物景觀遠景規劃,一般選擇20年或50年作為調整節點,植物景觀近景規劃,一般選擇20年作為調整節點。
2.5 植物景觀色彩規劃。色彩是對植物景觀欣賞最直接、最敏感的內容。在植物景觀營造中,色彩不僅可以使植物景觀變得更有趣,而且還可以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植物景觀色彩規劃從宏觀層面確定植物色彩的基調及布局,明確植物景觀主題立意。
2.6 樹種規劃。樹種選擇應從抗逆性、生態功能、美學特性三個方面人手。抗逆性主要包括植物的耐早性、耐寒性、耐膺薄、抗污染、抗病蟲害等。植物的生態功能是指植物保護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免受破壞(向不良方向發展)的功能,主要包括碳氧平衡、蒸騰吸熱、吸污滯塵、減菌減噪、涵養水源、土壤活化、養分循環、維系生物多樣性和防災減災等。美學特性包括植物外在的觀賞價值和內在的文化特征、地域特色等。
2.7 植物群落結構規劃。植物群落是植物景觀構成的基本單元。喬灌草復層混交的自然式群落結構形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受功能需求及植物景觀立意的需求,植物群落結構形式趨于多樣化,包含喬木單層結構;草本地被單層結構;喬木與草木地被、灌木與草本地被的二層結構以及喬灌草復層結構。在概念及詳細規劃階段,應從宏觀層面梳理植物群落結構的布局,初步確定主要植物群落結構類型分布。
植物景觀概念及詳細規劃從宏觀層面把控植物景觀的整體發展方向,有力地指導下一步方案設計階段的工作。
3 方案設計
方案設計是對概念規劃階段內容的調整、深化過程,需要從大尺度宏觀規劃層面深入到中小尺度的設計層面。這個過程需要在充分掌握、正確理解規劃內容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以植物特色分區為基礎,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植物群落組合單元內,針對空間構成的主要群落進行深化設計,主要包括群落的空間設計、植物材料的選擇、群落的平面設計、立面設計。
3.1 空間設計。方案階段的植物空間組織設計,以植物景觀特色分區為單元,通過功能、視線的分析,對規劃層面的空間關系進行細化,劃分出大小不同的密林區、疏林區以及開敞草地的位置和范圍。
3.2 植物材料的選擇。為不同的群落單元選擇組成該群落的主要植物材料,包括喬木、灌木、地被、藤本、水生植物等。同時要明確構成該群落的基調樹種、骨干樹種以及各類型植物之間所占比例。
3.3 平面設計。平面設計指群落構成空間在平面上的布局。平面布局反映了群落與群落之間的空間組織及群落內植物材料在水平方向上的疏密、前后關系。林緣線設計是平面設計的重要內容,是指樹林或樹叢、花木邊緣上樹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連接線。林緣線是植物配置在平面橘色圖上的反映,是植物空間劃分的重要手段。空間的大小、景深、透視線的開辟,氣氛的形成等大都依靠林緣線設計。
3.4 立面設計。群落的立面設計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植物群落結構,其二是林冠線設計。植物群落結構設計指群落的層次及各層次間的尺度、疏密、空間關系。林冠線是指樹林或樹叢空間立面構圖的輪廓線。不同高度樹木組成的林冠線,決定著游人的視線,影響游人的空間感受。
4 初步設計
初步設計是繼方案設計之后的再一次深化設計,是對方案設計內容調整和細化的過程。初步設計可充分借鑒傳統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和方法。初步設計確定主要植物種類、名稱、位置,同時需要控制數量及株行距,并標明現狀植物。
5 結語
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設計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風景園林的綠化效果。同時,它也是風景園林集觀賞和實用功能得以最佳展現的重要環節,因此,應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確保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達到更科學,更合理的狀態,以此創造出人們需要的、滿意的風景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 魏士寶,胡維平.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美學藝術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2] 樊東進,陳玉,耿兆杰,張東,朱文華.泰山望人松周圍環境提升工程設計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10年11期.
[3] 余文婷,彭盡暉,邱波.城市植物配置的景觀生態效益研究進展[A].園藝學文集5[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