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

臺灣島由南至北長394km,東西向最長約144km,島內多山且多為南北走向,西部則為平原型海岸。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分隔開來,臺灣海峽距大陸最窄處130km,而最寬處為220km。臺灣除本島外,還包括金門、馬祖、烏丘嶼等離島。這些島嶼位于臺灣海峽,非常靠近大陸。
長期以來,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軍事事件,臺灣當局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其中地下防御設施在1949年開始建設,衡山指揮所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該指揮所構建于臺北市地下,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臺灣“戰時最高指揮中心”。指揮所里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指揮體系,多以衛星連線方式為主來指揮,一旦發生戰事,軍方可隨時在這里指揮部署全臺軍隊。
臺灣軍隊現役軍人約為27萬人,預備役部隊約16.5萬人,由于預算的緣故,從2013年1月開始,臺灣所有年滿18歲男性服兵役的時間由原來的12個月縮減為4個月,在未來,這一制度甚至有可能被廢除。當前,隨著臺灣軍方提出建設更加職業化的軍隊,其現役軍人總數將于2014年降至21.5萬人。大約80%的臺灣軍隊部署在臺灣島本島內,其余武裝力量分別部署在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
臺灣陸軍作為臺灣軍隊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擁有18萬人的兵力。為了將臺軍建成一支量少質精的現代化部隊,近年來臺灣陸軍實施了“精實案”,即以“精簡化、實戰化”為兩大目標,促使軍隊編成更加合理。由于臺灣島地形原因,不利于部隊大規模機動作戰,即使在較為寬廣的西部平原,當一個師級單位以防御陣形展開,其縱深幾乎可以塞滿從海岸到中央山脈的整片地區,不便施展戰術行動,而若以旅級部隊為基本編制,則應使其具有獨立作戰能力,因此臺灣陸軍通過“精實案”將作戰單位由指揮層級較多的師,改編為機動靈活、組織扁平化、功能完整的聯合兵種旅。聯合兵種旅包括裝甲旅、機械化步兵旅、空中騎兵旅、特種作戰旅等5個兵種,共同構成了臺灣陸軍的主力。

臺灣陸軍部隊現編為3個軍團部(第6、8、10軍團司令部)、4個防衛部(金門、馬祖、澎湖、花東防衛部)、2個兵種部(航空特戰司令部、陸軍導彈指揮部)。其核心兵力是4個裝甲旅和3個機械化步兵旅。
其中,裝甲旅的組成中坦克兵比重較大,是步、坦、炮合成的裝甲戰斗部隊,主要由獨立裝甲旅和機械化師及部分戰車群改編而成。每旅編制約4200人,下轄旅部直屬部隊及7個營。7個營分別為:3個戰車營,主要裝備M60A3型坦克;2個裝甲步兵營,主要裝備CM系列裝甲步兵戰斗車;1個炮兵營,主要裝備M109 155mm自行火炮;還有1個支援營。裝甲旅火力強大,可執行火力支援及壓制任務,戰時擔負戰區預備隊職責,主要遂行機動打擊作戰。
機械化步兵旅的組成中,裝甲步兵比重較大,同樣是步、坦、炮合成的裝甲戰斗部隊,主要由獨立裝甲旅和機械化師改編而成。每旅編制約4300人,下轄旅部直屬部隊及7個營。
裝甲旅與機械化步兵旅注重快速機動與及時火力支援,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戰時可有效執行反突襲、反空降等作戰任務。
此外,臺陸軍還配有特種作戰旅,其是以特戰步兵為主體、擔任特種作戰任務的輕裝化戰斗部隊,目前編制有5個特戰步兵營及搜索連、勤務連、工兵排、通信連、旅部連各1個。編制為平時2894人,戰時3410人。
臺灣陸軍的3個軍團部隊中,每個軍團都設有炮兵群、工兵群、通信兵群和化學兵群等戰斗支援部隊。其中,第6軍團位于臺灣北部,包括第269機械化步兵旅和第542、第584裝甲旅。該軍團負責保衛臺北和軍事指揮中心,地位至關重要。位于臺中地區的是臺灣第10軍團,由第234機械化步兵旅和第586裝甲旅組成。臺灣南部則由包括第289機械化步兵旅和第564裝甲旅組成的第8軍團駐防。

對于臺灣當局來說,目前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當屬軍事裝備采購問題。臺灣最親密的盟友是美國,因此臺灣的防御策略及國防軍事裝備采購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于美國的援助。美國國會于2008年10月通過了一項涉及64.6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方案,其中包括向臺灣出售30架AH-64E型長弓阿帕奇直升機、60架新型UH-60M黑鷹直升機,用來替代UH-1Hs型直升機。此外,臺灣軍方還購買了173具防空導彈系統以及182具標槍導彈系統。臺灣已擁有愛國者PAC-2型導彈系統3套,此次軍售又有4套新型PAC-3型導彈系統出售給臺灣軍方。這些新型導彈系統全部裝備臺灣陸軍的防空導彈部隊。

陸軍防空導彈部隊是臺灣整體防空體系的重要力量,其領導機關為導彈指揮部。導彈指揮部成立于1982年6月,現駐臺北泰山,下轄7個導彈營、共27個導彈連。其現裝備有“愛國者”、“天弓”、“霍克”等3種防空導彈發射架187部、導彈1566枚。其中“愛國者”導彈系統(一種地對空導彈系統,海灣戰爭中美國曾用它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對于臺灣防御體系來說至關重要,據稱這一系統可以有效防范大部分導彈攻擊。
陸地上非常重要的裝備是CM32型云豹輪式裝甲車。臺灣軍方一直比較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發展。1980年代初期,其從美國購買V-150輪式裝甲車。隨后臺灣當局開始研發新型裝甲車,即CM31裝甲車,其是一種6×6輪式裝甲車,但臺灣軍方對CM31裝甲車不太滿意,認為未來的輪式裝甲車需兼顧兵員運輸及作為各式武器裝備的搭載平臺,故將需求提升至8×8型輪式裝甲車。由此開始研發CM32云豹輪式裝甲車。CM32云豹裝甲車為8×8車型,基本型為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其上加載的主要武器是1門25mm機關炮,輔助武器為2挺7.62mm機槍。該裝甲車的抗彈能力為:正面60°弧形區域可抵御200m外射來的12.7mm穿甲彈;加裝附加裝甲后,正面可抵御1000m距離上射來的25mm穿甲彈的攻擊;其他部位加裝附加裝甲后,可抵御12.7mm穿甲彈的攻擊。不過,CM32云豹裝甲車的軟肋同樣明顯,如整車的形體較大,載員數量偏少,火力較弱,最小轉向半徑過等等。研發CM32型裝甲車的計劃早在1997年已提出,但直至2011年才開始有限的投入生產,現有550輛開始服役。



另一種重要地面裝備是CM11坦克。CM11坦克是臺灣裝甲車研究中心與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聯合研制的主戰坦克,也被稱為M48H坦克,于1990年開始服役。該坦克其實是美國M48A3坦克的炮塔、M60A3坦克底盤,再加M1坦克的火控系統結合而成。坦克主炮口徑105mm,炮塔頂部配一挺勃朗寧M2 12.7mm機槍,同軸機槍是M240 7.62mm機槍。該坦克優點是行進間射擊較穩,具有夜戰能力,缺點是裝甲防護能力不足。另外,臺灣陸軍還裝備有M113A1/A2型戰車。
臺灣陸軍裝備的重型地面武器主要有M110A2 203mm自行榴彈炮、M114A1 155mm牽引火炮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