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導演李安拍攝的首部3D電影,這部影片不僅獲得電影界的高度評價,還贏得了高額的票房收入。影片不只是簡單地講述了一個少年和老虎的故事,而且其中疊加了復雜的敘事。這部影片將“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小說”搬上了銀幕,并將兩個密切相關卻又完全不同的故事呈現給觀眾,使得整部影片能夠被觀眾自己進行重構,這些恰恰是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此,本文探究這部影片的敘事特征及其美學意義。
[關鍵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事特征;電影
“一望無際的大海,一個救生艇,一位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這些奇妙的事物構成了一部精彩的電影。這部影片是由李安導演改編自著名作家揚·馬克爾的同名小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的故事情節涉及了數十載的光陰,橫跨了三大洲、兩大洋,其一直被認為是“最不可能影像化的小說”,但李安導演大膽進行創作,用3D的視覺效果為觀者呈現出來。這部電影主要采用了虛實相生、亦真亦幻的技巧,運用了舒緩的敘事節奏和奇幻的3D影像突出故事的主題,并將其傳遞到觀者的心中。
一、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劇情賞析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要講述了影片主角少年派和一只名為理查德·帕克的虎在海上漂泊了227天歷程的故事。這部影片的主角派原本生活于印度南部的一個小城市,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動物園,使得派與動物、大自然有著特殊的情感。他每天在獅子的吼叫聲中起床,在各種鳥類的吵鬧聲中用餐,而上學路上不僅有母親相送的目光還有水獺的注視,所有這一切使得派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信仰。派17歲那一年,父親決定全家移民到加拿大過更好的生活,然而在途中貨船突然沉沒,派的家人全部遇難。船上掉落的斑馬將派和救生艇砸入海里,使得他僥幸獲救。這樣派開始了他在海上227天的旅程,和他同在救生艇上的還有斷了腿的斑馬、鬣狗、猩猩和成年的孟加拉虎。最初的三天,救生艇上的鬣狗將斑馬和猩猩咬死,而孟加拉虎咬死了鬣狗,并吃掉了這些同伴。之后,救生艇上只剩下了派和孟加拉虎,開始了他們227天的旅程。這段旅程之中,他們彼此相互依賴,但又警惕被對方所吃掉。少年派要努力收集淡水,捕捉魚蝦,發揮自己所有的生存能力來喂飽孟加拉虎,以此來保證自己平安。漂流的日子里,派遇到了令人恐懼的暴風雨,也見過了璀璨美麗的星空。派通過每天記錄日記,不斷給予自己鼓勵,搖擺于希望與絕望之間。恰逢沒有食物之時,派和孟加拉虎都奄奄一息之時,他們踏上了如夢幻般的小島,但這座小島卻是一座食人島,迫使他們不得不又踏上了漂流之旅,最終在墨西哥海灘被救,但孟加拉虎卻頭也不回就離開了派。觀者會以為故事到此會簡單地結束,但影片又峰回路轉,派娓娓道來了第二個故事,其實救生艇上,原本沒有動物,而是有一個廚子、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這段歷程之中,廚子殺害了水手和母親并吃掉了他們,之后派無法忍受也殺害并吃掉了水手。最終,只有派活下來。通過派所講述的故事,使得讀者意識到動物只是隱喻,斑馬用來指代水手,鬣狗用來指代廚子,猩猩則對應著母親,而兇猛的孟加拉虎是暗指派自己。這部影片上映之后,觀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故事內容,但許多觀者能夠看到故事的靈魂——生命的力量。在227天的無盡旅程之中,派戰勝各種各樣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人的內心,其是對自然的敬畏、對孤獨的抗拒、對神靈的渴望。當孟加拉虎和派被獲救之后,這種戰戰兢兢的狀態永遠結束了,但其成就了派的生命,豐盈了他的靈魂。
二、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敘事特征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然運用了3D的技術效果帶給觀者完美的視覺藝術,但這部電影故事情節也富有獨特的意蘊。這部影片運用了蒙太奇式的敘事方式、展現了“猛虎輕嗅薔薇”式的敘事風格,構建了多角度的敘事視角。
(一)蒙太奇式的敘事方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了復式敘事的方式,使得這部電影極具藝術價值。這部電影中,將兩個故事進行同步敘述。首先,故事內容描述了貨船遇難之后,主人公派和斑馬、猩猩和孟加拉虎共同逃上救生艇在迷茫的大海上漂流,這趟旅程中,動物之間相互廝殺,最終只剩下派和孟加拉虎,派和孟加拉虎由相互懷疑到依賴,最后在獲救之后分道揚鑣。電影并沒有因此結束,而將故事推向了高潮,派在救了日本保險員之后,通過蒙太奇式的方式展現給觀者。電影敘述了227天海上漂流的另一個版本,派和他的媽媽、廚子、水手在逃難之中相互廝殺,最終派在憤怒之下殺了廚子。導演將這兩個獨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通過蒙太奇的方式,進行串聯式地講述故事內容。這部影片使用了交叉式的蒙太奇手法闡述了人間冷暖的故事。影片中,將鏡頭銜接起來進行敘事,達到了更好的藝術效果,將一個好萊塢常用的遭遇海難、劫后重生的故事賦予了全新的藝術內涵,使得整部電影主題升華,形成了一種廣闊而不刻板的新型敘事方式。
(二)“猛虎輕嗅薔薇”式的敘事風格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敘事風格被稱為“猛虎輕嗅薔薇”,即西方的后現代主義藝術風格與中國細膩的寫意式藝術風格相結合。這部影片從后現代藝術風格角度看,其敘事風格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局限。比如,幼年時期的主人公派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教派,并在每天飯前采用不同形式進行祈禱。鏡頭被拉向了飯桌之上,派的哥哥嘲笑地說:“你信奉那么多主,你會忙不過來的。”這時母親批評哥哥說道:“就如你喜愛足球一樣,這是他的愛好。”而突然,爸爸插嘴道:“找不到方向,如何談信仰。”媽媽卻反駁:“他正在尋找自己的方向。”爸爸又說:“找不到方向,不要去談信仰,要用理性去思考。”這一片段雖然與故事主題關系不大,但卻向觀者間接傳達了一種教育方式,正是這些簡單的片段,可以展現出影片的敘事風格打破了藝術與生活局限的風格特征。同時,這部電影采用了多元化的敘事風格。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敘事中,無論是電影的某個片段,還是電影的故事情節都采用了多元化的風格。電影中,將兩個相互的獨立故事串聯起來,正是運用了多元化的敘事風格。又如,電影中,主人公派信奉多個教派,其體現了導演的敘事風格,將各種人類文化融匯于電影之中。這部電影從細膩的寫意式藝術風格角度看,具有主觀性、象征性的風格特征。其一,這部電影主觀性的敘事風格特征主要是指在敘事之中,加入自我風格。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自我風格的展現極為廣闊。比如,這部影片之中,既沒有對某一信仰進行批判,也沒有對某一文化進行排斥,而是透過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客觀的態度來理性描述有關信仰和人性的話題,而正是這種奇特的敘事風格,使得這部電影的主旨有了“大域無疆”的境界。其二,這部電影象征性的敘事風格特征是指運用隱喻的手法來指代真實的事物。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派向日本保險員講述海上漂流的故事,將斷腿的斑馬比作水手、用猩猩暗指派的媽媽,而孟加拉虎則是派自己,這些成為影片中最為顯著象征性的敘事風格表現。縱觀整部影片,無論是后現代主義的敘事風格,還是細膩的寫意式的敘事風格,其并不是相互存在,而是將兩者相互融合起來進行故事的敘述,給觀者帶來了西方敘事風格的理性和壯觀感,也能夠體驗到中式敘事風格的細膩和靜默感。
(三)多角度的敘事視角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了一種“世界主義”的敘事視角,其并不是從單純的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角度去描述故事內容,而是站在全球文化的角度上,從更為廣闊和宏觀的角度來描述了一個人類信仰和本性的故事。從這部電影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敘事要素,可以發現這一特征。首先,導演將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發生地點不只是放置于一個國家,先將電影的視角放在印度這個國家,之后又隨著派的父親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要向西遷。影片的視角被擴大到三大洲和兩大洋的廣闊地域之中。另外,這部影片選擇了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人物來演繹這部電影,不同的人物特征使得影片內容更加豐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擴大了敘事視角。同時,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多元化的敘事視角,最為充分顯示在了影片對“人“的詮釋,人的具有不同的特性。少年派、孟加拉虎是共同存在的,但其又具有不同特性,少年派代表著理性、情感和信仰,孟加拉虎代表著本能、狂野和兇殘。
再有,這部電影的事件因素也具有多元化的視角。比如,影片中描述幼年時期的派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教派時,將影片所表述的信仰問題放到全人類的問題上。總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了宏觀的大視角,以西方敘事方式來描述了一個“全球化”的亞裔故事,影片既有西方后現代主義風格,又有佛教精神的闡釋,其將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理念都糅合進去,使得敘事視角更加廣闊,也使得這部影片能夠展示給更多觀者。
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美學意義
一部電影如何才能拍攝得更加成功,其首先需要有鮮明的美學意義。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運用了一種美學理念,借用意象化的抽象事物來描述一個殘酷的故事,恰恰是這樣才更能夠凸顯影片的主題,即人們對生活的懺悔、對信仰的懷疑以及對人性的感悟。這部電影更注重觀者內在心靈的體驗,如在貨船將要沉沒的時刻,派卻好奇地沖上甲板去看暴風雨,并高興地呼喊道“上帝的暴風雨”,瞬時間喜劇轉變為悲劇,派的家人全部遇難,但影片并沒有描述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而是將悲劇的色彩抽離于影片之外,逝去的親人僅存在于派的腦海之中,而故事之中只有遙遠而空靈的奇幻景象。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沒有在電影開頭直接來描述第二個故事,而是以第一個故事為鋪墊來影射第二個故事,使得觀者能從一種審美角度來探索事實真相,減少故事的殘酷性而使得其更加富有哲理和寓意,能夠表達出更深層次的主題意蘊。從藝術美學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巧妙地運用了自然景觀與3D技術吸引觀者,使得其成為對自然景色及人的本質的審美創造者與欣賞者,并通過影片受到深刻的感染,進而思考自己的人生及信仰。這部影片利用連續性的自然景觀調動起觀者的審美心理,在影片所創設的自然美的氛圍中,觀者運用其審美心理來推動其思維活動,依據不同的人對影片所產生的不同理解,從人與自然、信仰的角度來實現人對自身全面的反思,并運用觀者的全部情感體驗在影片世界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具有豐富性的感覺,進而這部影片所具有的美學內涵及意義打破了地域與民族的局限,直接指向了全人類。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將藝術美與思想內涵完美地運用于電影之中,通過其唯美的畫面及故事情節從整體性、深入性上探索了人和人性、人和自然、信仰等方面的問題,并從審美角度出發,使得影片具有多維的欣賞性,結合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可以看出影片具有濃烈的現代美學色彩。
[參考文獻]
[1] 石雅菲.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敘事層次及意義分析[J].西江月,2013(09).
[2] 盧衍鵬.講好故事是電影成功的關鍵——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敘事策略[J].創作與評論,2013(08).
[3] 朱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三重敘事策略[J].藝術評論,2013(03).
[作者簡介] 于欣欣(1978— ),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沈陽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