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在經歷了充滿變局的2013年之后,中國能源行業所有的從業人員對2014年有了更多的期待。在這樣一個由能源局——中國能源行業最高管理機構牽頭組織的最高層級能源會議上,十項重要任務被提了出來。在這十項能源局2014年重要任務的背后,除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市場機遇,更有許多被經年累積下來,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境。
矛盾
“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和“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是首先被提到的兩項任務。就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結束之后,包括北京、河北在內的省市主要領導就紛紛在各省市的“兩會”上立下降低能耗的軍令狀。
然而就在這些消息爆出之后,作為能耗大戶的鋼鐵產業迅速在市場上出現了反應,上下游煤焦鋼期貨市場紛紛下跌。鋼材原材料鐵礦石期貨更是大幅度下跌,創下上市新低。
然而控制能耗并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的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是單純壓縮消費總量。要知道,能源消耗總量的壓縮,很可能意味著經濟下行的持續,這樣的行為顯然不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能夠實現的,更不是少數人可以付得起責任的。
在大多數清潔能源尚不能實現較高程度的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能耗大戶對于價格持續走低的煤炭的選擇會成為一種市場化的必然。政府無法依靠一紙行政命令來簡單改變這樣一種情況,因為這不僅不符合經濟規律,政府更是無法承擔這背后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因此,在竭力控制煤炭和能耗的時候,完全可以用“開源”的思路,去發掘其他能源的可能性。
風險
重點建設9個大型煤電基地、12條“西電東送”輸電通道,目標很明顯是為了解決西部地區長期積壓的電問題。除了投資發電站的機遇之外,對于電力系統的裝備企業也意味著將會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開拓。但是輸電線路的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的時間也會相對拉長。此外12條輸電通道是否涉及有爭議的特高壓,尚不得而知。在目前特高壓的微妙局面之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如果企業盲目押寶某一方面,可能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企業來說,風險和機遇同在。
僵局
2013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繼續維持著較為低迷的狀態。能源局此番提出的“積極水電、有序風電、加快太陽能”并無太大新意。
光伏和風電企業在2014年需要面對的困境與2013年差別不大,仍然需要解決商業化以來的盈利問題。與其他能源產業相比,光伏風電更加依賴國內和國際上的資本市場給予的支持。但是這種支持并非是無條件的。全球整體性的經濟低迷改變了各個國家政府的補貼政策。如何不依靠補貼獲得經濟效益,是眾多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核電因為國內建設步伐放緩,大公司才到海外尋找機會。規劃去年剛發,不可能朝令夕改,短期內加快建設速度。
水電企業也許才要真正迎來“大躍進”式發展之后的最大困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大江大河的水電資源已經基本都實現了較大程度的開發,剩下的深山資源,規模小、投資大,經濟效益大多較差。“棄水”問題的長期存在也沒有在2013年內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對于水電企業更加不利的消息是,隨著水電建設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生態問題,水電項目的審批開始變得更加困難。
壓力
在國內常規油氣的上游勘探常年沒有大的突破的情況下,提高油氣安全保障這個命題給國內油氣開發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非常規天然氣和海洋油氣會是明年油氣企業的突破重點。此外,在國內煤制氣項目陸續投產的情況下,煤制油氣項目的市場空間開始逐漸擴大。前期已經圈到大量煤炭資源的企業將會在這個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非常規油氣產業的大踏步前進也會有利于幾大國有石油公司之外的企業進入這個長期封閉的市場。油氣產業上游壟斷的打破,也將會是2014年的看點之一。
競爭
裝備制造業的本土化是一個老套的概念,在經過了國內工廠代工,重資引進成套技術之后。獨立的核心技術研究成為了最近幾年時間中國裝備制造業本土化的主旋律。但是有限的幾個轉向課題研究并不能解決技術和人才儲備嚴重缺乏的根本性問題。西方國家的企業在經歷了整裝機械和系統市場的大規模競爭之后,已經開始轉移向裝備服務市場發展。外資企業積累下來的人才、技術和經驗也是國內企業所不能媲美的。因此,全面開放市場競爭,大膽引入國外企業,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持續
2013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第三十年。走出去戰略發展到今天,已經突破了國企的范疇。更多的資本類型開始走出國門去。量力而行的進行海外合作和收購應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之中的主流態勢。政府要做的僅僅只是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