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
潘振武將軍(1908年4月26日~1988年9月22日)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開國將軍。這位經歷過北伐、秋收暴動、蘇區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將軍,不僅戰功赫赫,而且還文武兼備,他有著宣傳、政治、后勤等多項工作經歷。潘振武將軍的多才多藝全軍聞名,而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將軍的九個女兒,被稱為多才多藝的“九朵金花”。
文宣骨干
潘振武是湖南常德縣人,原名潘人安,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聰敏好學,讀了5年私塾后,13歲考入全縣第一流的高等小學堂。1926年春,湘軍內亂爆發,百姓飽受戰亂之苦,18歲的潘振武血氣方剛,獨自一人跑到北伐軍招兵處,報名從軍。但因為他年齡小、個頭矮,只能在團部當了一名傳令兵,這與他心目中“打倒軍閥”的理想相距甚遠。暗地里,潘振武準備另投門庭。不久,常德成立了農民協會,潘振武回到老家,經選舉當選為區農協宣傳委員,負責發動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失敗后,反動勢力發出通緝令,懸賞五百銀圓緝拿潘振武。潘振武不得不遠走他鄉,他改名為“潘振武”,取投身武裝重振革命之意。潘振武參加紅軍后時,根據地有一個在戰士中間享譽盛名的文藝宣傳隊,宣傳隊通過講故事、唱小調等形式,活躍部隊的文化生活,潘振武的活潑天性被激發出來,報名參加了文藝宣傳隊,并很快成為文娛積極分子。
1933年春天,潘振武所在的紅一軍團文藝宣傳隊正式更名為“戰士劇社”,雖然劇社還屬于業余性質,但在紅一軍團的文化宣傳史上卻是一個里程碑。那年,第四次反“圍剿”剛剛取得勝利,中央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8月1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為此,紅一方面軍舉行了大規模的紀念活動,戰士劇社獨領風騷,他們演出的由聶榮臻親自編寫、羅瑞卿擔任導演的四幕話劇《南昌暴動》,廣受歡迎。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此時已擔任紅一軍團直屬隊俱樂部主任的潘振武率領戰士劇社,擔負長征途中的宣傳鼓動任務。在敵軍圍追堵截的惡劣環境中,紅軍傷亡很大。潘振武把宣傳隊員們組織起來,臨時編寫根據長征途中發生的故事改編的小節目,鼓舞士氣。1935年8月,紅一方面軍和紅星縱隊踏上了艱難的長征征程。為了保證不斷增加的傷病員能夠吃到食物,安全歸隊,部隊首長決定成立收容隊,任命潘振武擔任隊長。那時,因為缺糧少藥,每天都有傷病員死亡,潘振武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掩埋好戰友的尸體,帶領其他同志繼續前行。經過七天七夜的艱苦跋涉,潘振武他們行程二百公里,終于把傷病員們全部帶出草地,追上了主力部隊。
有一天,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羅榮桓找到潘振武說:“根據形勢發展,決定調你到政治部,擔任文化娛樂科科長。長征途中,宣傳鼓動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過草地你們又收容了那么多傷員,功勞不小。你們一定要把戰士劇社的旗幟重新打起來,要把宣傳工作搞好!”潘振武說:“我又沒有沖鋒陷陣,功勞談不上,只有一點苦勞。請首長放心,我會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1936年元旦是紅軍到達陜北后迎來的第一個新年,有關方面舉辦了一場熱鬧的軍民聯歡會。時任師政治部俱樂部主任的潘振武,和大家一起選了兩首歌頌長征的歌曲《長征勝利歌》和《長征小調》,讓戰士劇社的隊員們演唱,受到首長和戰士們的歡迎。
喜結佳緣
從18歲開始組織農民協會,十幾年來潘振武的生活一直處于動蕩之中,直到回延安,才安定下來。這時他也已經三十多歲,到了成家的年齡。經人介紹,潘振武認識了端莊秀麗的延安女子大學學員馮光晉。
馮光晉是山西孝義市人,1938年開始在村里做抗日工作。當時,縣里有一個抗日民族革命大學,馮光晉從那里畢業后,參加了八路軍領導的縣抗日政府劇團。不久,她聽說延安有個女子大學,就主動要求參加。當年潘振武相貌英俊,儀表堂堂,但他畢竟比馮光晉大了12歲,這一點起初讓馮光晉有些猶豫。但潘振武認準了馮光晉,因而發動強勁“攻勢”,時不時地就寫信給馮光晉,希望盡快贏得她的芳心。但馮光晉卻不表態。潘振武毫不氣餒,他認定這個漂亮又有些倔強的女子就是他尋覓已久的革命伴侶。每逢休息日,不管刮風下雨,潘振武都會步行到和平醫院,看望在那里當護士的馮光晉。精誠所至,1942年中秋節,經在總政組織部工作的胡耀邦批準,潘振武與馮光晉終于走到了一起。
后來,潘振武所在的部隊到達了承德,在此駐扎的冀熱遼軍區政委羅瑞卿接見了潘振武。作為老領導,他很了解潘振武的為人和才干。當時軍區缺乏干部,羅瑞卿和軍區司令程子華商量,決定讓潘振武留在軍區,擔任敵軍工作部部長兼秘書長,負責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和策反任務。1949年,潘振武又被任命為四野后勤部副政委,駐防武漢。
家有九鳳
新中國成立后,潘振武擔任中南軍區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潘振武被授予少將軍銜。1956年3月,潘振武調到廣州軍區后勤部任政委。
1959年2月,在中蘇關系最緊張的時期,潘振武接到一項新任務:出任駐蘇聯大使館武官。潘振武以前做過統戰工作,上級領導希望他能夠通過外交手段,擴大中蘇兩軍之間的交往,增進友誼。1962年5月,追隨丈夫到蘇聯的馮光晉提前回國。她為了照顧九個女兒,失去了很多,1956年她甚至放棄了工作,回歸家庭。當他們最小的女兒已經六歲時,馮光晉希望重新回歸社會,一方面可以為黨工作,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家里的經濟困難。于是,她給遠在莫斯科的丈夫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意愿。潘振武回信說:九個女兒離獨立生活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她們需要上學,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呵護和照顧。將來孩子們長大成人,對社會的貢獻會比你一個人的貢獻大,這就是你的功勞。盡管現在家里的生活遇到困難,但都是暫時的。沒有好的就吃一般的,沒有干飯就吃稀飯,一定要把女兒們撫養成人……馮光晉聽從了潘振武的勸說,為了女兒們放棄了出去工作的機會。
女兒潘麗娜后來回憶說:“當時正值困難時期,為了讓我們姐妹都穿上暖和的毛衣毛褲,母親不停地編織,每個女兒毛衣、毛褲、毛背心各一套,九個女兒加起來就得織二十七件。母親手上磨出了繭子,關節也變了形,到了晚年,遇到天寒關節疼痛難忍。母親的功勞,父親心里是感激的。1982年7月,父親要做一個大手術,他怕有意外,專門寫下幾句囑托的話:‘15號要開刀,欲話不能,我含著熱淚,向有四十年夫妻恩愛之情的老戰友講兩句話,作為長世永別的最后囑托,家中大小事,一切您承擔。父親用‘您稱呼母親,可見他對母親的尊重。”
潘家有九朵金花,彼此之間都直呼大名,若喊一聲姐姐,答應聲會響成一片。潘振武給孩子們起名字,有的是出生地,有的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分別是:延延、利利、平平、東齊、南勝、建軍、美娜、麗娜、園園。九姐妹的名字連起來,就是潘家的歷史。
潘延延說:“我們家雖然姑娘多,但父母卻絕對一碗水端平,什么東西都買九份,不偏不向,一視同仁。夏天的花裙子、花襯衫掛一排,飄揚在陽光下,像萬國旗一樣好看。”
雖然潘振武有時自嘲“九個女兒九只‘狼,一月工資半月光”,但他還是一直以“家有九鳳”為驕傲。有一次潘振武率隊到基層演出,把九姐妹的照片給大家看,得意地說:“我搞過很長時間的文藝工作,對文藝的興趣一直沒有減少。我希望我的九個女兒組成一個‘九姊妹合唱團,由她們的媽媽擔任領唱,我來當團長。”當時有人接過話茬說:“未來的九個女婿可以組成一個‘九女婿舞蹈團,爸爸當領舞,媽媽當團長!”大家笑著說:“干脆成立一個‘九夫妻歌舞團,那多有意思啊!”
從蘇聯卸任回國后,潘振武給女兒們帶回了兩架蘇制兄弟牌相機,姐妹幾個開始喜歡上攝影,并學會了沖洗放大的全套技術。女兒們大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潘振武對女兒們擇偶沒有等級和門第觀念,但有一點不容含糊——必須是黨員。要愛黨愛國,積極向上。這樣,潘家的女婿中有出身工人家庭的,有出身農民家庭的。
1983年,潘振武離休。他先后擔任了許多社會工作: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北省花木盆景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手指畫研究會名譽會長。這些頭銜與戎馬將軍毫不搭界,但從中可以窺見將軍的愛好和情趣,很有儒將之風。1988年9月22日,潘振武因病去世,享年81歲。夫人馮光晉含淚寫道:“常德振武,孝義光晉,育九女,教九婿,平生無憾事。慰英靈,清白家風人稱頌,載譽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