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萍+彭蕓
[摘要]以新疆中亞食品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為例,分析俄白哈關稅同盟對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逐步與國際質量標準接軌;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走出去”,開展直接投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俄白哈關稅同盟;農產品;出口企業
[中圖分類號]F7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1-0011-03
[作者簡介]陳銀萍(198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產業跨國經營;彭蕓:(1983-),女,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研發。一、新疆中亞食品研發中心簡介
新疆中亞食品研發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研發中心)是一家集外向型、科研型和生產型于一體的食品企業,2005年12月正式投產運營,廠房面積18600平方米,目前年生產能力10000噸以上,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
研發中心立足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基于“新康食品,新鮮健康”的經營理念,開發出調味番茄醬、特色辣椒醬、特色蔬菜罐頭、特色純果醬四大類百余種產品,暢銷中亞各國,僅在哈薩克斯坦新康產品市場占有率已達25%。
二、俄白哈關稅同盟對研發中心產品出口的影響
2009 年11月俄白哈關稅同盟成立。從2010年1月1日起,三國對外實行統一關稅,至2011年7月1日三國之間的關境全部取消,統一的經濟體即告形成。關稅同盟的成員國,特別是哈薩克斯坦是新疆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因此,關稅同盟的成立勢必對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產生較大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出口市場更加廣闊
雖然哈薩克斯坦擁有耕地面積2941萬公頃,有適于農業耕種的氣候條件,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哈國的農業發展仍然比較落后,所需果蔬類農產品40%以上依賴國外進口,消費需求旺盛,因此新疆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是哈薩克斯坦,而俄白哈關稅同盟成立后,新疆出口的產品不僅銷往哈國,還可自由進入俄和白俄市場,從一個擁有1700萬人口的哈薩克斯坦市場,擴大到17億人口的共同經濟體,這就使得出口市場更加廣闊。
研發中心生產的“新康”牌產品主要出口至中亞各國,俄白哈三國同盟未形成以前,在哈生產的產品進入俄或白俄時,面臨著通關不便、成本增加等諸多問題,因此產品主要投放在哈國市場。而關稅同盟運行后,新康產品在哈國最大物流公司普利瑪集團公司的配合下,以哈薩克斯坦為中心,不僅建立了覆蓋哈14個地州的營銷網絡,而且產品也順利進入了俄與白俄市場,利用更便利的通關程序,擴大并穩固了出口市場。
2規模不斷擴大
自2006年以來,研發中心的番茄醬、果醬等產品的產量及出口量不斷增加,出口貿易一直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由圖1可以看出,研發中心2006年年產量為1108噸,2007年為3186噸,增幅達187%;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產量為3819噸,2009年為3851噸,增幅僅為08%,出口量為43104噸,同比增長19%。2010年關稅同盟成員國開始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哈國也提高了部分產品的進口關稅,致使研發中心的出口貿易受到一些影響,但總體來看影響不大,產量及出口量都實現了持續性增長,終端銷售量也達到7731噸,同比增長13%,出口額達7079萬美元,同比增長12%。2012年全年產量突破7000噸,同比增長102%,超額64%圓滿完成了全年生產計劃。
圖12006—2012年新疆中亞食品研發中心年產量變化圖22007—2012年新疆中亞食品研發中心出口額變化2007—2012年研發中心產品出口額從2377萬美元增長到12881萬美元,增長了441倍,總體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2012年全年總計發運成品199個車皮,發運給哈薩克斯坦新康公司的生產原料約50個車皮,年出口12881萬美元,同比增長5043%。
(二)消極影響
1出口產品稅負加重
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后,哈薩克斯坦上調了5044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占其進口商品總量的32%,哈平均關稅水平由此前的62%提高至106%,而其中農產品關稅稅率調整幅度最大,哈對進口果蔬產品上調了100%的關稅,如番茄原來是400美元/噸,現在高達600美元/噸。同時,關稅同盟建立后哈薩克斯坦對來自非成員國的進口貨物在貨物報關口岸將征收統一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中亞食品研發中心出口給哈薩克斯坦新康公司的產品關稅平均稅率上漲了1個百分點。以漲幅較大的玻璃瓶物料為例,關稅同盟前,1車皮105g玻璃瓶的關稅為42209美元,關稅同盟后為126627美元,增長了2倍;增值稅也由原來的107387美元增加至117517美元。哈大幅調高進口關稅、增值稅等的稅率,導致中亞食品研發中心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2清關費用增加
關稅同盟建立前,俄、哈兩國進口灰色清關現象很普遍。據哈方統計,哈國灰色清關進口中國商品占 282%。關稅同盟成立之后,三國海關采取有力措施旨在清除灰色清關的通關形式,這其中受到明顯影響的就是托運、報關等行業,使得清關費用提高六成左右,運費也大幅增加。以烏魯木齊至阿拉木圖為例,1車皮貨物從烏魯木齊到阿拉山口口岸的運費原來是8000元左右,關稅同盟建立后上漲至11500元,從阿拉山口口岸再運至阿拉木圖的運費更是高達3000美元,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另外,關稅同盟建立后成員國采取的嚴格關稅檢查、降低車重標準、禁止貨物混裝、取消進口貨物包車包稅等措施使得通關逐步規范化,但要求進口貨物需提供的通關文件、單據等增多,出口方的出口程序被打亂,導致出口難度相應加大。例如,研發中心原來出口大桶原料醬只需發票、裝箱單等報關單證及衛生證、品質證等報檢單證,關稅同盟建立后,除此之外還需要增加非轉基因證明這一單據。endprint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1研發中心的產品出口量、出口額及終端銷售額都在持續增長,企業的發展并未因關稅同盟所帶來的稅負加重、運費增加、貿易轉移效應等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停滯不前。研發中心早期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境外配套企業新康番茄制品廠,這一直接投資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規避了同盟成員國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2研發中心注重品牌建設,開發以番茄為主的新康沙司,以果蔬為主的新康沙拉,通過產品、圖形文字、宣傳口號等方式使“新康食品、新鮮健康”的品牌深入消費者的心中;企業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創新,目前擁有15項專利;企業先后通過德國DQS ISO9001:2008管理體系認證、俄羅斯Russian Register ISO22000:2005 體系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逐步應用國際質量標準,做到產品出口優質化、無公害化、品種多樣化和包裝新穎化。總之,研發中心充分發揮新疆本地資源優勢,化解不利因素,有效緩解了關稅同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對策建議
面對關稅同盟對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可能產生的更多不利影響,政府與企業應當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
首先,充分發揮上合組織在中國與哈、俄經貿合作領域的作用,不斷加強政府層面的磋商與談判,有效解決雙方在經貿和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減少貿易糾紛,為雙方的貿易往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政府要扶持小企業、培養大企業,給予企業政策、資金等優惠和支持,并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完善各級部門的工作落實機制,確保有關農產品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與規章順利實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基礎設施、技術引進等建設的投入,建立出口農產品風險基金和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此外,政府要組織建立專門的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密切關注關稅同盟的運行動態,及時反饋關稅同盟的實施情況,并做好同盟成員國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的調查,向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布最新動態,避免由于信息不暢造成貿易摩擦。
2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質量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
為減少貿易轉移所帶來的損失及更好地迎接貿易壁壘的挑戰,企業應優化產品出口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逐步適應國際質量標準。首先,企業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依靠科技創新,充分利用新疆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其附加值,提高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使其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品,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出口產品的經濟效益;其次,重視農產品種植、加工、保鮮技術的引進,采用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的無公害化工藝,全面推行優質化、標準化生產。同時,指導農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實施IS09000、良好農業規范(GAP)等生產管理體系,為企業突破貿易壁壘提供有效的“通行證”。
3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近幾年,哈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希望建立更加現代、完善的經濟結構,希望能在各項投資領域與我國展開合作,以擺脫原材料供應的附屬地位。為充分打開關稅同盟市場,我國應以哈國為突破口,擴大與哈國合作領域,不僅要進一步擴大能源、金融合作領域的投資,也應加強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哈國開展直接投資,從事生產加工,規避貿易壁壘,形成規模經濟,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應有組織地赴中亞地區進行市場考察、貿易洽談和項目投資;借鑒已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先期在哈國開辦產品銷售服務點、售后服務處等,進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等,在規避關稅壁壘的同時進一步開拓俄及白俄市場。
[參考文獻]
[1]孫莉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的影響[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1)
[2]方泗琤,任華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關系的影響[J]新疆財經, 2011(4)
[3]劉東旭俄白哈關稅同盟對新疆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2(9)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1研發中心的產品出口量、出口額及終端銷售額都在持續增長,企業的發展并未因關稅同盟所帶來的稅負加重、運費增加、貿易轉移效應等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停滯不前。研發中心早期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境外配套企業新康番茄制品廠,這一直接投資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規避了同盟成員國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2研發中心注重品牌建設,開發以番茄為主的新康沙司,以果蔬為主的新康沙拉,通過產品、圖形文字、宣傳口號等方式使“新康食品、新鮮健康”的品牌深入消費者的心中;企業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創新,目前擁有15項專利;企業先后通過德國DQS ISO9001:2008管理體系認證、俄羅斯Russian Register ISO22000:2005 體系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逐步應用國際質量標準,做到產品出口優質化、無公害化、品種多樣化和包裝新穎化。總之,研發中心充分發揮新疆本地資源優勢,化解不利因素,有效緩解了關稅同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對策建議
面對關稅同盟對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可能產生的更多不利影響,政府與企業應當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
首先,充分發揮上合組織在中國與哈、俄經貿合作領域的作用,不斷加強政府層面的磋商與談判,有效解決雙方在經貿和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減少貿易糾紛,為雙方的貿易往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政府要扶持小企業、培養大企業,給予企業政策、資金等優惠和支持,并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完善各級部門的工作落實機制,確保有關農產品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與規章順利實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基礎設施、技術引進等建設的投入,建立出口農產品風險基金和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此外,政府要組織建立專門的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密切關注關稅同盟的運行動態,及時反饋關稅同盟的實施情況,并做好同盟成員國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的調查,向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布最新動態,避免由于信息不暢造成貿易摩擦。
2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質量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
為減少貿易轉移所帶來的損失及更好地迎接貿易壁壘的挑戰,企業應優化產品出口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逐步適應國際質量標準。首先,企業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依靠科技創新,充分利用新疆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其附加值,提高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使其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品,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出口產品的經濟效益;其次,重視農產品種植、加工、保鮮技術的引進,采用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的無公害化工藝,全面推行優質化、標準化生產。同時,指導農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實施IS09000、良好農業規范(GAP)等生產管理體系,為企業突破貿易壁壘提供有效的“通行證”。
3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近幾年,哈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希望建立更加現代、完善的經濟結構,希望能在各項投資領域與我國展開合作,以擺脫原材料供應的附屬地位。為充分打開關稅同盟市場,我國應以哈國為突破口,擴大與哈國合作領域,不僅要進一步擴大能源、金融合作領域的投資,也應加強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哈國開展直接投資,從事生產加工,規避貿易壁壘,形成規模經濟,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應有組織地赴中亞地區進行市場考察、貿易洽談和項目投資;借鑒已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先期在哈國開辦產品銷售服務點、售后服務處等,進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等,在規避關稅壁壘的同時進一步開拓俄及白俄市場。
[參考文獻]
[1]孫莉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的影響[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1)
[2]方泗琤,任華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關系的影響[J]新疆財經, 2011(4)
[3]劉東旭俄白哈關稅同盟對新疆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2(9)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1研發中心的產品出口量、出口額及終端銷售額都在持續增長,企業的發展并未因關稅同盟所帶來的稅負加重、運費增加、貿易轉移效應等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停滯不前。研發中心早期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境外配套企業新康番茄制品廠,這一直接投資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規避了同盟成員國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2研發中心注重品牌建設,開發以番茄為主的新康沙司,以果蔬為主的新康沙拉,通過產品、圖形文字、宣傳口號等方式使“新康食品、新鮮健康”的品牌深入消費者的心中;企業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創新,目前擁有15項專利;企業先后通過德國DQS ISO9001:2008管理體系認證、俄羅斯Russian Register ISO22000:2005 體系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逐步應用國際質量標準,做到產品出口優質化、無公害化、品種多樣化和包裝新穎化。總之,研發中心充分發揮新疆本地資源優勢,化解不利因素,有效緩解了關稅同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對策建議
面對關稅同盟對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可能產生的更多不利影響,政府與企業應當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
首先,充分發揮上合組織在中國與哈、俄經貿合作領域的作用,不斷加強政府層面的磋商與談判,有效解決雙方在經貿和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減少貿易糾紛,為雙方的貿易往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政府要扶持小企業、培養大企業,給予企業政策、資金等優惠和支持,并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完善各級部門的工作落實機制,確保有關農產品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與規章順利實施;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基礎設施、技術引進等建設的投入,建立出口農產品風險基金和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此外,政府要組織建立專門的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密切關注關稅同盟的運行動態,及時反饋關稅同盟的實施情況,并做好同盟成員國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的調查,向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布最新動態,避免由于信息不暢造成貿易摩擦。
2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質量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
為減少貿易轉移所帶來的損失及更好地迎接貿易壁壘的挑戰,企業應優化產品出口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逐步適應國際質量標準。首先,企業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依靠科技創新,充分利用新疆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其附加值,提高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使其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品,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出口產品的經濟效益;其次,重視農產品種植、加工、保鮮技術的引進,采用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的無公害化工藝,全面推行優質化、標準化生產。同時,指導農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實施IS09000、良好農業規范(GAP)等生產管理體系,為企業突破貿易壁壘提供有效的“通行證”。
3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近幾年,哈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希望建立更加現代、完善的經濟結構,希望能在各項投資領域與我國展開合作,以擺脫原材料供應的附屬地位。為充分打開關稅同盟市場,我國應以哈國為突破口,擴大與哈國合作領域,不僅要進一步擴大能源、金融合作領域的投資,也應加強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哈國開展直接投資,從事生產加工,規避貿易壁壘,形成規模經濟,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應有組織地赴中亞地區進行市場考察、貿易洽談和項目投資;借鑒已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先期在哈國開辦產品銷售服務點、售后服務處等,進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等,在規避關稅壁壘的同時進一步開拓俄及白俄市場。
[參考文獻]
[1]孫莉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的影響[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1)
[2]方泗琤,任華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關系的影響[J]新疆財經, 2011(4)
[3]劉東旭俄白哈關稅同盟對新疆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2(9)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