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陽,王 洋,王凌云,袁先鈴 (四川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四川自貢643000)
食品工業關系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12年四川省食品工業總產值已躍居全國第三,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進一步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2013年四川省政府報告提出了“重點發展包括飲料食品在內的七大優勢產業,推動飲料食品等發展成為萬億元產業集群”的戰略部署,大力發展糧食、果蔬、飲料等優勢產業,并將“五糧液”、“新希望”納入全省千億元大集團培育戰略。
隨著四川省食品工業的飛躍發展,傳統食品企業面臨更新換代、規模化發展的趨勢。基于這一發展趨勢,食品行業將需要大量的應用型專業人才[1],這就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2]。在當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用和創新能力也越來越被用人單位看作是首選要素之一。因此,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顯得尤為迫切。
為了提高本科生的課本知識向社會需要轉化的能力,教育部提出在學生實驗課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科特點適當適量開設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這一項措施對培養學生在實際環境下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重要作用[3]。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實施實驗方案、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4]。
1.1 實驗教學內容設計 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內容應比較新穎,實驗方法應是比較成熟、穩定和可再現的,能夠訓練學生多方面的操作能力,能夠激發學生從事研究的積極性和創新欲望[5]。基于這些目標,在專業實驗課60學時的基礎上開設了6個設計性實驗,具體實驗項目、教學目標及學時數見表1。

表1 綜合設計性專業實驗內容
1.2 實驗實施方案 實驗采取分組進行,每組3~5人,推選1名負責人。指導教師在設計實驗開始前2周向學生提供本次實驗的實驗指導并進行具體的資料閱讀安排,要求學生在按時完成資料閱讀的基礎上,1周內提出實驗方案。教師在接到學生實驗方案后,要及時審閱并在1周內完成和學生的交流工作。交流要針對每個組的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存在的問題等單獨進行;要求各小組的成員分別集中討論,最終確定統一的實驗方案。實驗開始后,指導教師應向學生講明每次實驗的要求及應注意事項,避免可能的實驗事故。在實驗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堅守工作崗位,通過巡視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并根據實驗情況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學生完成實驗后,要及時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同時,教師應及時批改學生的實驗報告,并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實驗總結。
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要求本科生以團隊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實驗、組建實驗設備、開展實驗、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6],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歸納和撰寫科學報告的能力,使其在本科學習階段得到科學研究綜合系統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使其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主要在課外進行,結合教師科研課題情況,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相關項目進行。自申報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以來,學院學生積極參與申報,近3年每年都有2項國家級項目立項,10~15項校級項目立項,參與人數達到120人以上。近3年學校申報的大學生創新基金部分項目見表2。

表2 大學生創新基金部分項目內容
畢業論文(設計)作為本科教學中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1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與大學生創新基金有相似之處,二者主要區別在于畢業論文是一人一題,著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在科研工作中嚴謹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素質。畢業論文也可和大學生創新基金結合進行,使學生盡早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比如在大三就著手進行,學生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對所選論文進行思考和研究,指導教師也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論文的具體指導。另外要逐步完善畢業論文的實施、考核管理制度,加強畢業論文選題上的管理和對畢業論文質量的控制[7]。
3.2 畢業設計 以前做畢業設計時,大多都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校內完成,因此書本知識較多,實踐內容相對較少。學院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支持學生結合就業單位情況進行畢業設計。也就是讓找到工作的學生到就業單位去工作,邊工作邊實習,并且根據工作單位生產情況自己選擇合適的題目完成畢業設計。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在校設計時抄書現象,避免和實際脫節。由于畢業設計的完成是在各單位的生產實際中進行的,實踐內容比例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對學生的工程實踐素養要求較高,學院鼓勵推行畢業設計指導教師“雙導師”制,由思想作風正派、業務水平較高、實際經驗豐富、具備較高的工程素養的企業人員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擔任。整個畢業設計工作分選題、開題、設計、答辯4個階段。畢業設計選題首先由指導教師根據專業教學要求,緊密結合科研及生產實際需要提出,經審核后向學生公布,然后進行師生雙選,并最終確定指導教師和題目;學生進入畢業設計環節后,應在2周內完成開題報告工作;開題后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題,并撰寫畢業設計(繪制廠房設計、車間布置、工藝流程等相關圖紙);企業和學校一起按照培養計劃定時檢查學生進度,按時做好畢業設計的評閱、答辯和成績評定上報工作。
實習基地包括校外與校內兩種形式。功能齊全、覆蓋面較寬的實踐教學基地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
4.1 利用學院中試車間 由于實驗室實驗與工廠要求還是有一定差距,在實驗室完成工廠化全套技術操作不太現實。同時,一些中小型食品工廠存在自動化水平不高、儀器設備較為落后的問題,而大型食品廠家對食品衛生要求較高,一般不能接受學生的短期實踐實習[8]。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學院探索建立一個適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學生實習(實踐)的食品加工中試車間,具備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功能,滿足學生專門能力或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的訓練。
學院生物技術與工程協會利用食品中試車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專業類實踐活動。在食品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開放現已建成的食品中試車間,帶領學生親手制作蛋糕、橙汁,醬腌菜、生產調味品,釀造果酒、啤酒,蒸餾白蘭地等。為了保證這一實踐性環節在校內有足夠的場所進行,學院新增200 m2左右實驗室用于肉類及罐頭加工、果蔬汁飲料、焙烤類制品生產車間,學校現已投資167萬元用于實驗室的內部建設,主要用于購買肉類加工、飲料生產加工、食品殺菌、包裝等儀器設備。通過建立本中試車間,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院食品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4.2 創建校外實習基地 為達到應用型食品專業類人才培養的目標,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除了要開設綜合設計性實驗,開放實驗室和中試車間,加強畢業論文(設計)等重要環節以外,學院積極創建校外實習基地,加大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的力度。建立穩定合適的校外實習基地是加強生產實習的重要教學環節,是保證學生完成實習教學,強化專業知識,獲取實踐經驗的重要保障[9]。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堅持“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原則,學校與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友好協商,簽訂實習基地協議書,將企業與學校緊密聯系起來[10]。學院在一些大、中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企業實習,例如參觀四川新希望乳業有限公司牛奶生產及包裝線,參觀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泡菜生產,參觀自貢市天味食品有限公司醬油、甜面醬的釀造,參觀香辣醬的包裝生產線,參觀啤酒的生產線等,讓學生親眼看到了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大規模的生產。學生可以通過與工廠工人、技術人員的直接交流,培養他們良好的工作作風與優良品質。同時學院積極聘請校外實習基地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管理者作為兼職教師,請他們對學生進行現場講解和指導,并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為學生舉辦講座,讓學生及時了解企業、了解市場和技術。
學院“卓越食品科學與工程工程師”工學學士的培養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完成部分實踐環節。其中,企業工程實踐主要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與以往單獨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不同,與高職的“頂崗實習”也有區別,“3+1”培養模式中的學生最后一年在企業實習,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同時又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3+1”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重科學、輕工程”問題的有效途徑。完成3年在校學習的學生,在食品加工企業實習的1年時間里,可較好地彌補“工程”知識,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11]。
學校與四川新希望乳業有限公司、瀘州老窖集團責任有限公司、華潤啤酒有限公司、自貢市天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食品科學與工程工程師,共聘請27位工程師作為工學學士工程實踐企業導師,他們和校內導師聯合指導大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通過“3+1”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可以培養一批熱愛企業的精英隊伍,畢業后上崗快,適應強,促進企業的發展;學生能有效提升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育團隊精神,增強競爭力,拓寬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活動要不斷革新,加大創新性實驗,指導好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要以實習基地為平臺,將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實習與就業實戰結合起來,積極推進“3+1”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學到更多與專業知識相關的實踐知識,從而建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1]郭元新,李先保,李鳳霞,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育體系改革的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12):109-110.
[2]齊景凱,錫林高娃,劉燕.淺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J].吉林農業,2013(1):179-180.
[3]陳計巒,焦揚,江英,等.《食品化學與分析》實驗教學改革創新的幾點體會[J].中國科技信息,2006(19):211-213.
[4]邵秀芝,寧維穎,于功明.食品化學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2):9503-9504.
[5]張帥,董基,黃志明.食品化學設計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1,39(5):183 -184.
[6]付章杰.開放實驗體系建設及其綜合網絡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湖南大學學報,2008(1):25-26.
[7]張小平,師俊玲.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設計工作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31):144-146.
[8]牛廣財,張麗萍,曹龍奎,等.利用食品中試車間培養復合型食品專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8(2):26-28.
[9]張治國,趙志根,鄭永紅,等.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1):139-141.
[10]董事爾,姚安林,張天軍,等.產、學、研相結合,創建校企共贏的實習基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9):15-22.
[11]于長青,王憲青.食品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1(6):26-27.
本刊提示 《安徽農業科學》是全國為數不多各大數據庫同時收錄的農業刊物之一。面向全國,融學術性、指導性于一體,既刊登作物育種與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園藝、林業、蠶桑、煙草、茶葉、畜牧獸醫、水產及其他農業相關科學的研究報告、綜述、研究簡報;也發表農業經濟、農業科技管理、農業發展戰略及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和對策性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