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陳宇達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湖北武漢 430205)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實踐模式研究
楊 穎,陳宇達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湖北武漢 430205)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研究已經開展多年,通過在實踐中借鑒學習國外的地質資料服務模式和發展趨勢,并在分析總結中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背景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大型基礎數據庫集群與更新維護、地質資料文件級目錄數據庫建設和地質資料多元化分級服務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實踐模式架構。它符合全國地質資料館、大區中心和省級地質調查院三級資料管理的現實情況,在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進程中,能夠生產出豐富而多樣的地質資料數據,服務于經濟社會,進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實踐模式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具有可被重復開發利用、能夠長期提供服務的重要功能。但在地質資料管理方面長期存在資料信息分散、綜合研究不夠、數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務渠道不暢、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使地質資料信息的巨大潛在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2010年開始,全國地質資料館在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支持下,組織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中國地質圖書館、上海市地調院、安徽省地調院等單位,開展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試點研究[1-4]。試點工作就是要為全國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摸路子、出經驗、建示范,進一步提升地質資料為國土資源管理服務,為新一輪整裝勘查找礦服務,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近年,為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中國相繼出臺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地質檔案資料著錄細則》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政策體系,從制度上為地質資料信息集群服務提供了保障。
中國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已形成政府行政管理與企事業單位業務支撐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成了地質調查資料管理體系。全國地質資料館及各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相關服務人才隊伍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地質資料信息集群服務提供了基礎條件。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累計投入地質工作費用近6 500億元,形成各類成果地質資料百萬余種、原始地質資料數億件、重要鉆孔巖心數億米,以及數千TB的數字化資源。全國各級館藏機構采用傳統窗口借閱、網絡在線服務等形式開展了廣泛的服務,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技術、目錄查詢及電子閱覽服務系統、數字填圖技術、基于SIG的網絡共享服務技術等一批成熟的技術方法,為地質資料信息集聚、挖掘與共享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撐。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屬于國土資源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國土資源信息建設以金土工程一期和“數字國土”工程為依托,立足于網絡、數據庫和應用系統建設,全面推進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政務管理和社會服務等主要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的進展、突破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奠定了有力的基礎[5]。
現階段,通過多年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研究,對實現集群化產業化的具體認識可以歸結為如下過程:以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和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能力為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建設國家和省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集群服務體系;以地質資料集群服務引領產業發展,以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為基礎,以地質資料增值服務為擴展,延長產業鏈,逐步形成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在服務中不斷提升地質資料的價值;結合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在資金鏈上進一步拓寬地學知識普及面和提升信息化設施基礎,進一步把握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社會化服務內容、形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社會化服務的實踐和效益再評估,實現地質資料的多元化有效應用和深層挖掘;通過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推動產業化發展,在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更新集群化的方向、力度、深度,在不斷的循環過程中,推進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的一體化管理,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地質事業的跨越式進步。為了更好地提供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要建立符合中國地質資料實際情況的服務模式,現歸納總結如圖1所示。
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開展以來,圍繞數字國土工程的總體目標,中國地質調查局通過對新一輪大調查全部成果資料和經過篩選的、有價值的已有資料的信息化工作,加快了信息資源的積累,在基礎數據庫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數據資源的積累得到較大提高,大型基礎數據庫集群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完成了9個系列近60種數據集的建設工作,數據量超過10TB,包括區域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系列(從1∶5萬到1∶500萬)、區域水工環災害地質系列(從1∶5萬到1∶600萬)、基礎地質數據庫系列、區域礦產資源數據庫系列、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數據庫系列、區域海洋地質調查數據庫系列、科研類數據庫系列、綜合類數據庫系列、成果地質資料及地質出版物數據庫系列,基本形成了國家基礎地質數據庫系列。

圖1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實踐模式架構Fig.1 Structure of practice model of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目前,大型基礎數據庫數據更新與維護還存在一些弊端:①數據更新與維護的周期長。項目工作周期一般為3~5年,資料整理匯交一般要1年,數據提取與更新至少也要1年。這樣當完成數據更新后,最新的數據也是5~7年前的,時效性太低。②數據更新與維護的積極性不高。項目結題后,在人員和經費都沒有保障的前提下,各級項目實施單位都不會開展數據更新與維護。③資源的重復投入。為了完成數據更新與維護就需要再次組織人財物,成立項目組開展工作,造成資源的再次投入。④數據質量難以保證。由于數據一般不是由原項目人員采集入庫,受專業、經驗、水平等方面的制約,數據數量、質量、真實度必然會降低。為解決當前基礎地質數據庫的數據管理和更新模式比較落后的局面,不斷更新維護中國地質調查局已建各類基礎地質數據庫,保證數據庫現勢性和穩定運行,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創新數據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數據管理和維護水平,對公益性地質數據進行綜合、整理和二次開發,為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和數據資料社會化服務,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近年來,全國各地各級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大多開始了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的建設,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案卷級,并且多數資料管理單位各自為政、相互獨立,就是在上下級之間也沒有建立目錄數據的實時更新維護機制,上下脫節、重復勞動、周期長、效率低,嚴重制約了地質資料的深入服務和數據共享。地質資料文件級目錄數據庫的建設是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有效進行地質資料文件級目錄數據庫的建設,必須統一地質資料文件目錄數據結構,使用全國統一數據采集平臺,通過計算機網絡開展聯合編目,實現采集數據的實時入庫。
通過與地調局、全國地質資料館、大區中心和省級地質調查院三級資料管理人員進行研討,調研文件級資料的種類、數量、每檔所包含的文件數量范圍、平均值等內容,在平衡數據錄入、存儲的工作量與目錄信息完整性與齊備性的基礎上提出目錄數據庫的結構、數據存儲方案和數據采集方案,并最終建立了“地質資料聯合編目與目錄服務系統”來實現地質資料文件級網上按件入庫的共享操作。近期,結合現有系統的使用情況和綜合調研,從地質調查的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三個大類出發,按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水工環地質、物化遙地質調查、信息技術與技術方法、綜合研究等專業類別,分別建立了案卷級和文件級的目錄數據的標準樣表,更進一步規范了“地質資料聯合編目與目錄服務系統”的數據操作;同時,利用現有的網絡環境和存儲設備,搭建了地質資料目錄數據服務負載均衡的試驗環境,為全國目錄中心提供更加全面、具體的數據保護。
為了進一步規范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服務行為,激勵其提供優質服務,保障其工作順利開展,促進其提高服務能力,全面提高其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需要對現有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提倡多元化分級服務,就是對不同層次的用戶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提供不同級別多類型的信息服務。
5.1.1 用戶層次角色的變化需要分級服務
用戶需求已經由傳統的信息瀏覽、查詢向信息依賴轉變,其需求的深度和廣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用基礎地質數據的用戶由過去單純到館借閱復制轉變為以信息知識的搜索、組織、分析、重組為基礎的知識服務需求,關注更多的是幫助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用戶的角色不再僅僅是被動地單向性接受系統提供的服務,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參與整個信息獲知、獲取甚至是地質信息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全過程中。
5.1.2 用戶環境的變化需要分級服務
當網絡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的今天,用戶對待傳統的單機版服務系統的依存度在降低,傳統服務在虛擬網絡世界里變得無能為力,信息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應運而生,基礎地質數據服務在用戶環境變化中也轉變成傳統信息服務和網絡信息服務共存,分別對待已是必然。分布式數據庫技術使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質信息整合與共享成為可能。資源服務和用戶處于同一網絡空間也導致信息的高速運轉和快速傳播。
5.1.3 服務對象的不同需要分級服務
不同的服務對象對于大型基礎數據有著不同的服務需求。對于地質行業決策者來說,所需信息包括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有關的礦產資源和生態狀況現狀與變化的宏觀信息。對于相關行業及社會公眾來說,所需要的信息服務分為兩大類:一是農業、水利、林業、環保、旅游、氣象等行業,在其發展戰略制定和落實方面,需要得到地質相關信息的支持;二是教育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和社會公眾等,為開展科學研究、科技知識普及、文化教育、國際國內各種學術交流等活動對地質信息需要。面對不同于過去的問題,傳統的大型基礎數據服務模式很難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這是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傳統服務和現代需求的今天,分級對待用戶需求勢在必行。
現在,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方式和方法基本借助網絡這一快捷、方便的形式傳播信息。在實際管理問題上,各國基本采用了在線查詢、購買或在線查詢以及其他方式購買完整的所需要的數據。加拿大地理連接代碼政策咨詢中心(Policy Advisory Node of Geo Connections)的200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加拿大客戶在互聯網上獲取29%的數據,美國是27%,澳大利亞只有8.5%;美國數據機構的收入是支出費用的2%,澳大利亞是30%;加拿大是13%。參照世界各國的地質資料服務模式的實踐情況,結合中國現有地質資料實際現狀,提出如下幾種社會化服務模式。
5.2.1 基于Internet的數據服務
此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在于不受地域限制,全球范圍內的用戶均可享受其服務。大型基礎數據的共享是發揮其綜合效益、推動信息應用的必然選擇。在保證數據標準化和元數據充分開放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構建基礎信息共享平臺,開展大型基礎數據的各項共享服務。各級用戶可以根據設定的權限,直接上網查詢有關信息。
5.2.2 基于窗口的數據服務
用戶按照規定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大區中心地質資料館、省級地質資料館辦理借閱手續后,可在資料館閱覽室內進行資料閱覽和摘錄。資料館通過數據處理、拷貝、復印、打印等方式為用戶提供地質資料的復制與加工服務。
5.2.3 基于其他方式的數據服務
用戶可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郵寄等方式訂購地質資料。
5.2.4 基于特殊需求的數據服務
對于用戶提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地質資料利用服務需求,視為專題服務。由地質資料服務部門同用戶協商,以科研專題或課題的形式簽訂協議,根據用戶需求對資料或數據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提交給用戶。
目前地質資料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不高,進程滯后,現有的服務均屬于高度集中化服務,服務對象和服務功能不明確,不能為用戶提供無差別化服務,造成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進展緩慢,影響了社會效益。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模式架構是結合全國地質資料館、大區中心和省級地質調查院三級資料管理的實踐情況提出的,需要在實際的地質資料集群化、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進程中,根據地質部門的不同用戶、社會大眾對地質資料使用度、依賴度和反饋意見,以及地質資料在不同級別用戶使用中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現代的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先進技術,不斷地評估完善更新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方向、力度和深度,不斷科學有效地推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產業化發展。
[1] 王黔駒,顏世強,丁克永,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初步思路與構想[J].中國礦業,2011,20(12):20 -23.
[2] 周進生.國外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及發展趨勢[J].國土資源,2005(11):48 -49.
[3] 朱衛紅,丁輝,石小亞,等.國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經驗及其啟示[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28):122 -124.
[4] 鄒禮卿.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開啟[J].國土資源導刊,2011(10):36 -37.
[5] 王永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研究[J].南方國土資源,2011(2):34 -36.
(責任編輯:陳文寶)
Research on Practice Model of the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YANG Ying,CHEN Yuda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Wuhan,Hubei430205)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In reference to the mode and trend of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abroad in practice,and the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ervice practice model basing on the cluster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 database,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data file catalog database and the geodata diversification service,which accords with the reality of three level of data management that the national geology archive of China,these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and the provincial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In the process of geological data social service,it can produce the rich and varied geological information,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br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clustering;industrialization;practice model
P628+.4;C931.6
A
1671-1211(2014)02-0203-04
2013-10-31;改回日期:2013-11-29
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資助 (項目名稱: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示范;任務書編號:總[2013]02-041-008;項目編碼:12120113025600)。
楊穎 (1983-),男,碩士在讀,經濟學專業,從事檔案管理、辦公室文秘及管理工作。E-mail:306724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