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芝
農機農藝融合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以陜西省岐山縣為例
陳靈芝

陜西省岐山縣是糧食生產大縣,全年種植小麥2.8萬hm2、玉米2萬hm2。全縣農業機械總功率25.4萬kW,擁有大中型拖拉機3 081臺、配套農機具7 086臺。小麥機械化生產水平較高,耕種收關鍵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玉米機械化播種基本達到全覆蓋,機械化收獲率達到10%。全縣種植模式多樣,傳統精耕細作是基本特征之一,種植制度是多熟種植、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相結合,充分利用每一小塊土地,精細管理,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目前推廣的農機化新技術有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探索農機農藝融合的有效途徑,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是岐山縣農機化發展的新課題。
1.1 生產規范化差,種植規格多
多年的精耕細作傳統,嚴重影響著農民對農業規范化生產的認識;因此各地種植規格多樣,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據調查,全縣小麥種植有撒播、旋播、條播等3種不同模式;玉米有套種、間作、大小行、等行距等不同種植方式,有5種種植模式。
1.2 配套農業機械種類多,社會成本高
由于種植規格不規范,許多地區不得不配置多種型號的農業機械,完成不同環節的農田作業。如配置大型拖拉機完成土壤耕翻、作物收獲和秸稈處理作業,配置中小型機械完成筑畦、播種、鎮壓等作業,造成農業機械配套成本高、資源浪費等現象。
1.3 農藝環節多,生產成本高
在秋季,傳統的農業生產要經過玉米收獲、秸稈還田、翻耕、整平、小麥播種、鎮壓等五六道工序,造成季節性用工短缺,機械作業成本高,嚴重影響糧農的收入。僅秋季每667 m2機械作業和人工費用高達260元。
1.4 收獲重籽粒輕秸稈,生產環節銜接欠合理
受傳統糧食收獲方式的影響,糧食收獲機械大多注重糧食籽粒和果穗的收獲,對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欠統籌考慮,嚴重影響下一生產環節的作業;同時,下一生產環節對秸稈處理能力嚴重不足,以及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農作物秸稈作為燃料和飼料的數量減少,大部分小麥和玉米秸稈拋棄在田間被燒掉,造成農業生產資源的嚴重浪費。



2.1 農村經濟發展因素
我國近代農業是從傳統人畜力農業發展而來的,農藝措施受農村經濟影響較小,如小麥播種從建國初期的小麥密植播種,到小麥精少量播種,再到精量寬幅播種;而農業機械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如實行承包責任制后,農村人均收入增加,普及了小型拖拉機和簡單的機具,實現了一段時間內的農機農藝的同步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轉移,農民收入渠道增多,大型拖拉機和大型復式作業機械普及應用,農機和農藝發展出現了不同步現象。
2.2 傳統農業影響因素
發展農機化以來,多數農業管理人員、農業科技工作者,包括農機從業人員,都認為農機是農業生產的工具,農業機械化是服務于農藝要求的;因此,當農業機械發展到需要改變農藝措施時,或者高產農藝措施實施必須考慮農機作業的需求時,傳統農業的思想意識制約了農機農藝的融合。
2.3 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因素
在農機保有量少、服務范圍小、與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相對適應的情況下,農機農藝的結合還是比較緊密的,如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期間的土地機械化深翻、動力排灌等技術推廣;但當農機保有量大、大型復式機械發展快、服務范圍廣時,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就與農機化大規模作業要求不相適應了。
2.4 農機農業管理體制因素
多年來,基層農業生產管理和農業機械管理分屬兩個不同的管理體系,當技術發展一致時,農機農藝結合得就緊密些;當雙方發展不一致時,農機農藝就會出現“各拉各套,各走各道”的局面,影響著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2.5 不同作物研究分離因素
以前,為實現糧食高產,農業科研院所將小麥、玉米分別進行研究,對單項作物的生長環境、發育機理、高產要素、種植模式研究較多,形成了小麥專家不研究玉米,玉米專家不研究小麥的現狀。當現代化農業生產需要將上下茬作物統籌考慮時,缺乏將小麥、玉米兩種作物放在一個生產體系中進行機藝融合的系統研究,包括種植規格、高產要素、配套機械、上下作業環節銜接等,影響整個生產體系的效益和效率。
目前,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機械化作業的歷史性跨越。糧食生產對農機化的需求成為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的有利條件。一是近年來,在購機補貼的拉動下,農機裝備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更新,裝備更新是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的切入點。二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主要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機械化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三是耕地向種糧大戶、農機大戶流轉趨勢明顯,使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這些因素都是對農機農藝融合的有效拉動,也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施展空間。要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應做好5方面工作。
3.1 更新思想觀念
目前,一些人對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性還缺乏應有的認識。有的人認為,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土地條塊分割現象嚴重,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也有人認為,實行機械化作業會增加生產成本,影響農業生產效益;有一些贊成農機農藝融合的人認為,農機農藝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現在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等條件成熟了自然就融合了。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機藝融合的推進,有必要更新思想觀念。
3.2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農機農藝管理部門思想要一致,要有統一的政令。如果農機農藝兩部門在工作中爭項目、互不支持,就會給推廣工作造成極大被動。農機農藝兩部門互相溝通和協調,共下一盤棋,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
3.3 加強宣傳培訓
推廣的過程就是一個大力宣傳、培訓、全面發動的過程,農機農藝融合也不例外。要使技術信息快速傳播到千家萬戶,就要選擇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現場會、培訓班等方式,持續不斷地加強宣傳,使農機農藝融合深入人心。二是利用科技下鄉、現場示范、培訓講座、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宣傳培訓。
在培訓上,充分發揮農機農藝高級專家的領軍作用,堅持多層次、多渠道,經常化、科學化、規模化、全民化培訓,加快提高教育培訓服務能力,堅持農機與農藝等有關部門共同配合、扎實有效的原則。組織開展多項培訓活動,充分利用“陽光工程”等農民培訓項目,深入開展教育培訓大行動。積極培育農機農藝融合的典型,特別是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社,要有專人負責、長期扶持,以達到規范化要求,并逐漸做到從重點到普及。
3.4 從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起
試驗示范是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普及應用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初始環節上堅持農機農藝融合,堅持在基地建設中農機農藝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讓農民從試驗示范所取得的實效中得到啟發、教育,才能使農民認可,消除疑慮,主動自愿地接受新技術。
3.5 以區域主要作物品種為目標
完善技術體系要從有利于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角度出發,努力探索適應本地的農機農藝融合栽培技術體系,示范帶動區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農機農藝融合的核心就是要構建適應農業發展要求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而探索適合本地農機農藝融合的栽培技術模式尤為重要。
作者信息:岐山縣農機技術推廣站,722400,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