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培 茅培新
紹興市柯橋區未來3年農機化發展調研
邵國培1茅培新2

2014年,紹興市柯橋區農機部門對本區農機化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就未來3年發展趨勢和重點進行分析和研究。
柯橋區現有農機總動力28.3萬kW (陶堰、富盛、孫端等3個鎮因行政區劃調整,未統計在內)。主要作業農機擁有量:大中型耕田拖拉機2 815臺,各類聯合收割機405臺,植保機械560臺,水稻插秧機126臺,糧食烘干機33臺,茶葉加工機械9 486臺,各類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 682臺。水產、畜牧養殖、農產品設備、節水澆灌裝備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農業機械得到了應用,農業機械裝備結構、技術含量都開始發生質的變化,農機化作業水平持續提高,全區水稻生產耕作、插種、植保、灌溉、收獲等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74%。
2013年,主要機械化作業量:機械化收獲1.74萬hm2,機械化插秧0.20萬hm2,機械化耕作水田1.81萬hm2,機械化灌溉1.88萬hm2,機械化烘干糧食1.42萬t。機械化作業領域不斷拓展,正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發展,農機化服務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
農機化正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發展。未來3年即2015-2017年全區農機總動力每年將以3%左右的速度遞增,預計全區農機總動力將達31萬kW左右,農機裝備基本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1)繼續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全區水稻生產耕作、收獲、植保等主要作業環節實現機械化,加快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和糧食機械化烘干技術的推廣應用,預計全區水稻機械化插種率達25%左右,規模化水稻生產基地機械化烘干率達到80%左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以上。
(2)發展以茶葉、蔬菜為重點的主導產業配套生產機械。基本實現耕整、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等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大宗茶葉機械化采收面積達到50%以上,名優茶機采機制及加工機械化技術取得較大突破,農副產品冷藏保鮮率達到30%,蔬菜生產耕整機械化水平達到80%。
(3)“機器換人”勢在必行。未來3年中擬試點發展農用無人機。無人機是一種有動力、可控制、能攜帶多種任務設備、執行多種任務、并能重復使用的先進無人駕駛航空器,目前已在農田中開始應用,主要用于施肥噴藥、災害預警、信息遙感等。
無人機不僅能解決梯田或人力無法噴施肥藥的地塊的植保作業,而且能大面積噴藥施肥,且低碳、環保、高效。引進和推廣應用植保無人機是農業自動化與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要求。
高效旋翼植保無人機可在作物上空2 m處噴灑農藥、化肥,單架作業效率可達8 hm2/h,1架無人機抵得上50個勞動力的勞動量。
以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為重點,依托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民“生產在家、服務在社”,較好地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許多生產經營問題,如平水鑄鋪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類型較為典型。
該社理事長祝建寧承包大田36 hm2,連續3年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該合作社現有耕田拖拉機4臺、高速插秧機4臺、聯合收割機2臺、糧食烘干機4臺,2013年不僅合作社自身36 hm2大田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還為周邊農戶代機耕163 hm2,代機插116 hm2,代機割140 hm2,代植保87 hm2,代烘干1 670 t。合作社不僅深受當地干部、群眾歡迎和好評,而且自身得到了壯大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明顯。
該合作社計劃今后3年要建設一流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新建育秧溫室連棟大棚2 000 m2,再購插秧機4臺,培育適宜機插的健壯秧苗,達到機插大田400 hm2以上的規模;再添置糧食烘干機4臺,擴大糧食烘干能力,發展成批次烘干能力100 t的糧食烘干中心,達到年烘干糧食5 000 t的規模。真正實現糧食生產安全,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達到“機器換人”、提高收入之目的。
農機社會化服務具有多種形式,在具體操作中有 “保姆式”農機服務 (紹興助農農機專業合作社)、電話預約農機服務(如馬鞍誠信農機專業合作社)、全程機械化服務等形式(如平水鑄鋪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社會化服務既能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又能使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向其他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在農機與農藝相結合中,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推廣基質育秧。用完全配方化的基質育秧取代傳統取土育秧,不但顯著降低育秧難度,而且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秧苗素質。基質育秧是目前新推廣的一種配套機械化插秧的育秧技術。
(1)耕整機械:以發展大功率、高性能耕作機械為主,未來3年全區以每年8~10臺左右速度發展。
(2)栽植機械:以發展高速度、高性能、適宜紹興地區精耕細作的行距30 cm插秧機為宜,每年發展30臺左右。
(3)收獲機械:重點發展高新全喂入收割機及進口半喂入收割機,每年發展10~15臺。
(4)植保機械:以發展高效噴霧機為主,每年發展10~15臺。
(5)排灌機械:推廣高壓水泵、節水灌溉設備等,每年發展30~40臺。
(6)茶葉機械:發展茶葉采摘、茶園耕整及名茶加工機械設備,每年發展200~250臺(套)。
(7)大棚設施:推廣適宜種植的大棚及與之相配套的耕整、植保機械設備。
(8)烘干機械:推廣進口或中外合資的8~12 t烘干機械為主,每年發展25~30臺(套)。
(9)農用無人機:即高效旋翼植保無人機,在未來3年中,可以試驗示范應用1~2架。
(1)切實加強對農機化工作的領導。把農機化的發展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形成合力推進農機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2)創新農機化發展投入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作業環節補貼等政策。
(3)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適用農機的補貼力度。繼續實施對糧食烘干機、機動插秧機的追加補貼政策,支持農民購買新型適用的農業機械。
(4)全面提高農機化科技含量。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實施、示范推廣和市場驅動等手段,加快農機科技成果轉化,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區域特色,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主導產業生產加工機械化工程。
(5)理順農機隊伍管理體系。特別是鎮、街道農機管理體系,要有專人管理,確保農機管理隊伍的穩定,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機管理隊伍,加強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及法律法規的學習與培訓,使鎮、街道農機管理人員樹立起做好一名優秀農機管理員的意識,一心一意為農業現代化作貢獻。
作者信息:1站長,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政府農機站,312030;2紹興市柯橋區農機管理總站,31203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