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文,王天生,鄧祖善
(1.貴陽市委黨校,貴州貴陽550005;2.貴州省農科院,貴州貴陽550005;3.貴州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貴州貴陽550005)
生態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進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1]。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其實質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其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要利用資源又要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程度”[2]。
筆者所探討的縣域生態文明,是區域生態文明的基本單元,是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西部地區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愈加凸顯。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烏當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東北部,是貴陽市新城區,總面積為686 km2,人口38萬左右。作為西部縣域的貴陽市烏當區在推進生態文明實踐中,大膽探索,協調推進“工業高新化”、“旅游生態化”、“農業現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四化”建設,實現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確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提高民眾的幸福感,為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成功模式。全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07年70.05億元、6.51億元、12 165.5元、4 665元提高到2012年的156.57億元、18.08億元、21 791元、10 440元,森林覆蓋率、城鎮化率分別由2007年的32.8%和%變為2012年49.33%和56%[3-4](圖1~2),空氣質量優良率95%以上,為貴陽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風光秀美、人民幸福的生態文明強區。該區成功的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在西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相當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圖1 2007與2012年烏當區人均收入情況

圖2 2007與2012年烏當區生產總值與財政收入情況
烏當生態文明實踐始于2007年。當年,烏當經濟總量偏小,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僅為70.8億元,二元結構明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2008年貴陽市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之后,烏當開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1.1 以高新技術為“攻堅點”,強力打造新型工業化先行區 烏當擁有全國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工業基礎強,產業高新化,因此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戰略重點,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化先行區。一是系統布局,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找準產業發展定位,明確了打造以“生物制藥、綠色食品”為主導的黔中新型工業化先行區的方向,重點發展特色食品、現代醫藥、新型電子元器件制造產業,并謀劃了“一區三園一基地一走廊”產業布局,拓展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空間。二是找準著力點,促進工業轉型發展。一方面,堅持漸進式轉型,著力凝練優勢產業項目。積極引導和扶持現有區內企業技術革新,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近年來,已有103家中小企業申報成功國家及省、市技改項目98個,科技創新和技改資金達3 031萬元。另一方面,堅持跨越式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圍繞重點產業,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的大項目,走通過大項目帶動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大轉型之路。三是強化公共服務,優化發展環境。抓好企業項目代辦制和承諾制服務;針對企業融資難,組建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和國有獨資投融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業務風險補償基金等;針對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需求,積極引導和推動建立以骨干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紐帶、高校及科研機構聯合研發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積極扶持企業建立一批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現在該區已經擁有國內先進的電子元器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民族藥業新產品開發中試平臺、、貴州省水處理膜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貴州省鋰離子電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2012年烏當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8.82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113.1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3.78%,成為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和上市公司聚集度最高的產業區。
1.2 以生態旅游為著力點,傾力打造高品位休閑度假區 烏當把發展生態旅游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點,全力整合旅游資源,建造集溫泉養生、鄉村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周末花園。一是依托生態優勢,提升鄉村旅游質量。利用“貴在城邊,美在自然”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先后編制了《烏當區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10個規劃,并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等方式,策劃包裝和打造一批休閑旅游項目,培育該區特色鄉村旅游。通過選擇阿栗、偏坡、渡寨、王崗、隴腳五村寨,按照“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開發、統一推廣)和“四化方略”(規劃差異化、建設特色化、開發市場化、資本多元化)的原則,整合打造“泉城五韻”景點,升級了傳統農家樂和觀光果園型的鄉村旅游模式,促進了景區從粗放型向精品型發展的提升轉變。二是構建多元化旅游產業體系。充分利用烏當溫泉資源,在傳統泡浴的基礎上,帶動游覽觀光、餐飲娛樂等消費,形成泡浴、觀光、餐飲三大團塊并行發展的模式,實現了旅游集聚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現烏當也成為了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泡泉的近郊休閑度假區
1.3 以“特色、規模、生態”為導向,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 烏當制定了“蔬、果、畜、花、藥、茶、游”七大產業發展計劃,并圍繞這些產業,積極發展生態特色種、養殖業,打好特色牌,打好生態牌。一是優化產業布局,走綜合發展之路。根據發展現狀調整農業布局,把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由東風園區向羊昌園區調遷,把農業發展重心逐漸轉移至北部鄉鎮。通過調整布局,著力引導,建成了以“貴開路、新下路”交通干線為主線的早熟蔬菜產業帶、下壩的優質櫻桃、烏當區藥材基地、百宜的優質黃金梨、水田花卉基地;建成新場奶牛飼養基地、百宜生豬種畜場、下壩現代漁業園、黃連大鯢馴養繁殖中心、新堡、新場的林下生態雞、百宜的黑羽雞特色基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發展能力。二是推進土地流轉,著力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在堅持自愿的基礎上,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農戶自行轉包、村集體反租倒包、龍頭企業、經營大戶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規模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加速推進了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成片規模開發經營創造條件。目前全區流轉土地占土地面積的20.4%以上,其中以流轉到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所占比例為占流轉土地的91.8%。流轉土地主要用來發展規模種植業和養殖業,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以及化肥與農藥的合理施用,既進一步擴大了如“百宜折耳根”、“阿栗楊梅”等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又推進全區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還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根據產業優勢和資源特點,以增產、增收、節本、生態為目的,以組織實施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為抓手,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以“企業+標準+基地+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標準+基地+農民”為主要方式,引進開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實行良種、良壤、良法、良制配套,大力推廣標準化種養殖生產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先進技術,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推進“豬—沼—菜”、“豬—沼—果”的循環運行模式,初步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畜禽養殖的循環農業格局。目前烏當區獲省農委認定無公害蔬菜基地44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個,2011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農場)”稱號。
1.4 以“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為支撐,打造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烏當是先進的城市工業與傳統的農村并存的特殊地區,區內既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具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條件和基礎。因此,該區努力抓好城鄉統籌發展。一是從無到有與從有到優并存,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采取先補缺再求均的原則,不斷增多基本公共服務種類,縮小城鄉差距。目前,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8%以上,82個行政村有76個建有綜合文化室,64個村建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農民健身工程26個,8個村有農村信息服務站和農村信息化超市。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統籌城鄉發展。烏當區成立了美麗鄉村辦公室,編制了《烏當區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規劃》,著力建設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通過規劃為引領,以新堡渡寨、松樹林、王崗、下壩翁簸等為試點,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是強化路網建設,打通城鄉及產業發展的物流通道。以產業園區及旅游發展地為中心,強力推進覆蓋全區的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體系,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現在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到529.6 km,所有鄉鎮通水泥(油)路,硬化率達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率達到97%,為實現產城互動打牢了基礎。
2.1 生態文明建設的烏當模式特點 烏當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以“工業高新化”、“旅游生態化”、“農業現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為切入點,四位一體協同推進,走一條生態文明引領下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與生態化同時并舉、相互協調,良性互動的發展道路。
烏當模式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2.1.1 系統性。總攬全局,將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有機結合并科學合理的謀劃,既突出階段性重點,也通盤考慮各個環節的銜接配套。通過抓規劃,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為全區生態文明和社會經濟活動提供全面指導。2008年編制了《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面指導全區生態文明和社會經濟活動提,之后又幾度修改和完善,不斷保持先導性,不斷強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格局的部署。還先后編制《貴陽市烏當區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烏當區產業布局規劃》《烏當區鄉村旅游專題規劃》《烏當洛灣云錦醫藥食品新型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烏當區百宜省級生態示范鄉建設總體規劃》《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基本形成了從城鎮到農村、從總體到專項的層次分明、相互銜接、配套完善的規劃體系,體系了注重系統設計和建設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改革行政體制,統籌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整合區環境保護局、林業綠化局,組建了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局,并將區發改、工信、住建、城管、水利等部門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職責劃轉并入,以便更加全面深入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2.1.2 協同性。工業、服務業、農業、城鄉一體化各有側重,但都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結合烏當的經濟發展的使命和現實基礎,4個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烏當科學發展的合力和動力。工業方面:以產業高新化為發展方向,以園區集聚為主要特征,以工業技改為重要抓手,不斷增加技改投入,在技改中實現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和節能減排。服務業方面:把旅游作為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突出發展。通過統籌規劃旅游產業,推動個性化、差異化發展,有重點,分步驟的進行,化解了鄉村旅游長期處于“弱、散、亂、差”的局面,逐步走向“高品位”。通過其發展,既帶動服務業發展,又激活休閑農業,還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多贏。農業方面:著力特色發展、規模發展、生態發展。主要是采取順應烏當農業本體特征,遵循空間發展規律,優化農業發展布局,調整種養結構,加快土地流轉等,推進山區現代農業特色生態發展。城鄉一體化:注意結合本地實際,結合經濟發展水平,注重研究改革進程、目標及任務,細化操作方法,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為載體,采取試點先行,取得成功經驗后,再在面上有序推進,從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縮小城鄉差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內容在內的綜合改進。“烏當模式”核心是協同發展,是重發展、重環保、重民生的科學發展。
2.2 生態文明建設的烏當模式實現進程、實現路徑、實現動力 從實現進程看:注重科學發展,因地制宜,從點到面,從低到高,梯次推進。烏當因受財力、經驗、人才等限制,采取先小范圍試點,取得經驗后大范圍推廣的策略。如:鄉村旅游從“五韻”打造開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先行;城鄉一體化采取先補缺再求均的原則,不斷增多基本公共服務種類,縮小城鄉差距。農村公共服務方面,采取先低水平覆蓋后逐漸提高水平,梯次推進。
2.2.1 實現路徑看。①政府強力推動。建設生態文明是政府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造福于人民的愿望和行動的體現,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政府部門充分履行政府職能,大力推動。就目前而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驅動力是巨大的,占主導地位[5]。如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推行學校開設環保課程,在社區試點推行垃圾分類,在鄉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招商引資項目及項目建設中,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予以否決等。②項目帶動模式。通過以項目為載體,帶動工業走低碳、綠色、循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帶動農業向生態、高效、標準化發展,帶動鄉村朝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邁進。
從實現動力看: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生態化、城鄉一體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烏當把發展新型工業、生態旅游業和現代農業作為強區富民重要推動力,作為生態文明強區建設的物質基礎,努力抓好。另一方面,把城鄉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美麗烏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深入推進。“烏當模式”是新型工業化、生態旅游業、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促進生態文明的典型。
總之,烏當在實踐生態文明的道路上起步早,實施好,取得了顯著進步。當前,烏當生態文明建設以貫徹貴陽市委市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為目標,以突出地方優勢為特色的發展路徑,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建設體系。這種機制的優點是保證了政策、資金的暢通和政府體系內部行動目標的一致性,有助于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社會參與度不高,缺乏參與熱情,社會力量發育不足。如何進一步協調好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和民眾的關系,充分調動各主體間的積極性,需要政府在未來的工作中進一步明確和加強[5]。
3.1 加快生態經濟發展是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物質基礎之上,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態系統安全[6]。烏當因此把發展放在第一位,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發展中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解決落后,在發展中保護環境。以綠色發展為方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逐漸形成烏當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實現了經濟的崛起,夯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
3.2 優化空間開發格局是科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空間開發格局是人口、經濟、資源環境要素在空間上的發布形態以及產業化城鎮的基本構架,空間格局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方式及資源配置效率[7],關系到能取得多大的外部聚集經濟效益和產生多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8]。烏當立足發展基礎和現實,按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對區情進行再分析、再研究,著眼長遠,調整空間結構,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科學布局產業園和產業帶,努力構建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如確立工業發展的“一區三園一基地一走廊”布局、農業發展重心北移,布局特色農業產業帶及基地等,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和關鍵。
3.3 找準著力點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的關鍵因素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統籌安排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找準著力點。烏當把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扎實推進。通過推進傳統工業高新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旅游業,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著力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特別是通過把旅游、農業、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打造主題鮮明的旅游品牌,不僅創新了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提高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效率和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提高了農民收入,化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實現了多贏。“烏當范式”對省內外鄉村旅游發展起到借鑒和啟發作用。
3.4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鋪就城鄉人民幸福之路是生態文明的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最終目的就是要大幅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毋庸置疑,一個既充滿活力又有保障的社會生活一定能夠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因此,以民生發展為導向,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烏當堅持把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為方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提高城鄉居民的幸福。
[1]貴陽市人民代表大會.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網絡版)[EB/OL].(2013-05-24)http://www.ghb.gov.cn/doc/2013524/681813481.shtml.
[2]馬凱.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求是,2013(9):3-9.
[3]貴陽市烏當區人民政府.貴陽市烏當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07[EB/OL].(2008-03-12)http://www.gygov.gov.cn/art/2008/3/12/art_10785_407667.html.
[4]貴陽市烏當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13[EB/OL].((2013-03-10)http://www.gygov.gov.cn/art/2013/3/10/art_10785_418150.html.
[5]吳守蓉,王華榮.生態文明建設驅動機制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2(7):60-63.
[6]趙克志.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07-21.
[7]李裴.貴陽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24.
[8]劉俊.論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南京城市發展模式[J].南京社會科學,2003(S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