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聞,李瑩,何薇莉,刁青云*,楊 磊
(1.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北京100088)
養蜂業立足生態、服務“三農”、造福人類,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開辟了“空中農業”,將農業生態要素有機連接,成為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蜂業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僅靠飼養蜜蜂為植物傳授花粉,就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產生極為顯著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對于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和改善生態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養蜂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部分,是保障作物增產的有效措施,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了充分發揮小蜜蜂的這些特殊作用,蜜蜂領域的科技創新十分重要,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使小蜜蜂行業在農業增長、農民增收、農產品提質、改善生態等方面發揮大作用。
專利實力是衡量一個領域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其專利的申請發展情況可反映該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本文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系統V3.5》數據庫,以“蜜蜂”為檢索詞,檢索出了自1985年以來在中國的專利申請情況(數據截止于2014年3月27日),從專利的申請量情況、申請法律狀態、申請人地域和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我國蜜蜂方面專利發展的問題、對策與建議,以期為養蜂業的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提供積極的參考依據。
由于通過檢索“蜜蜂”出來的外觀專利,大部分是包裝、標簽設計等方面的內容,與蜜蜂行業的科技創新關系較小,所以此文對外觀專利不作具體分析,僅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情況作具體分析。
以“蜜蜂”為檢索項,共查詢到1985年以來申請的專利693件,其中發明專利180件,實用新型專利203件,外觀專利310件(圖1)。

圖1 1985年以來專利申請量統計表
從圖1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每年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均都不超過10件,1985~2007年,23年期間的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為51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總量為35件。從2008年之后,專利申請開始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12年之后,出現爆發式增長。2008~2013年,6年期間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29件,比1985~2007年期間總量增長了1.53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為168件,比1985~2007年期間總量增長了3.8倍。表明近年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政府對知識產權的政策激勵和推動都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整體加強。同時國家對養蜂業也日趨重視,特別是2008年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實施以來,國家對養蜂業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國蜜蜂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也在大幅度增強。
從1985年至2012年,每年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接近。2013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從檢索數據上看是發明專利申請量的2倍多,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發明專利申請一般是在申請日后18個月后才公開,所以從整體來看,每年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相差不大。
專利申請法律狀態情況見圖2~4。圖2~4反映出,發明專利申請中仍在公開狀態的所占比例接近一半,其原因主要為發明專利公開至授權都需要一定時日,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時間相對較快。另外2012年后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急速增加也是公開狀態的申請發明專利比例高的重要原因。發明專利申請中有27%因為各種原因被駁回或視撤等未授權,駁回通常是因為不符合新穎性、創造性等授權條款,視撤主要是因為不符合授權條款或個人原因主動申請撤回。從授權和失效的比例來分析,蜜蜂專利方面維持有效的生命周期情況不夠理想。專利失效的主觀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專利費未交而終止公告日,客觀原因主要是可產業化的專利應用不多,如果專利未有效地應用于產業化,未獲得因產業化帶來的經濟價值,會影響專利權人進行研發的積極性,造成技術創新的止滯,所以國家應從各個層面鼓勵蜜蜂這個小行業的成果轉化、鼓勵有利于產業化應用的技術創新,真正發揮“小蜜蜂、大產業”的作用。

圖2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法律狀態分布情況

圖3 發明專利申請法律狀態分布情況

圖4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法律狀態分布情況
3.1 發明專利(表1) 從申請人地域來分析,蜜蜂發明專利除了外籍人在中國共申請了11件外,我國排在前4位的分別是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和福建省。浙江省蜜蜂發明專利申請量36件,占全國的20%;四川省24件占13.33%;北京市14件占7.78%;福建省11件占6.11%。這4個省(直轄市)的申請總量已占全國的47.22%,我國其他省份(直轄市)1985年以來申請總量都在10件以下。

表1 發明專利申請人地域和類型統計件
從申請人類型來分析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和福建省等4個省市的情況,浙江省的蜜蜂發明專利主要由高校(浙江大學)申請的,占全省總量的47.22%;四川省主要由個人申請的,占全省總量的91.67%;北京市主要由科研院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申請的,占北京市總量的71.43%;福建省主要由高校(福建農林大學)申請的,占全省總量的81.82%。因為科技創新的能力會受到所在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投入的影響,所以養蜂大省和有研究蜜蜂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地區的申請量會相對領先。

圖5 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
分析全國蜜蜂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圖5)可以看出,個人申請發明專利比例最大,共72件占40%,其次依次是高校37件占21%、企業35件19%、科研院所29件16%、其他單位7件4%。發明專利申請人個人居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創新主體缺位,結構不合理。發明專利的個人申請量存在著地區的差異,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浙江省兩個養蜂大省,其中四川省個人申請量為22件,占全國個人總申請量的30.56%,浙江省為11件,占全國個人總申請量的15.28%,其他省(直轄市)個人申請量均不超過5件。
3.2 實用新型專利(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從申請人地域來分析,蜜蜂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居前的仍是四川省和浙江省兩個養蜂大省。其中四川省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87件,占全國的42.86%;浙江省26件,占全國的12.81%,其他省份(直轄市)1985年以來申請總量均在10件以下。從申請人類型來看,四川省和浙江省蜜蜂實用新型專利主要由個人申請的,四川省個人的申請量占全省總量的98.85%,浙江省個人申請占全省總量的84.62%。
全國蜜蜂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類型中,也是個人所占比例很大,共162件占80%。與發明專利相比,實用新型專利個人申請所占比例更大。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個人居多的情況更嚴重,表明實用新型知識產權方面創新主體嚴重缺位(圖6)。

表2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地域和類型統計件

圖6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
綜上分析,從2012年開始我國蜜蜂方面的專利大幅度增加,表明專利意識加強,蜂業科技創新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如此,在專利申請方面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為專利數量和專利的有效生命周期有待提高;專利的地域發展不均衡;專利個人申請比例較大,存在創新主體缺位的現象。可以通過繼續加大蜂業投入、加強蜂農和科研人員的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健全專利管理制度和專利獎勵制度等方面,提升養蜂業的科技創新。
4.1 繼續加大對養蜂業的宣傳和科研投入 養蜂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部分,是保障作物增產的有效措施,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國雖然養蜂大國,卻不是養蜂強國。雖然近年國家對養蜂業日益重視,但相比其他行業,國家對養蜂業的投入仍不足,社會對蜂業的認知度不高。因此,政府和相關機構應繼續加大對養蜂業的投入,加強蜂業宣傳工作,做好公眾服務,提高全社會對蜂業給人類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認識,喚起全社會對蜜蜂的愛護和保護意識。
4.2 以點帶面發展養蜂業,提高蜂農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自2008年我國蜂產業技術體系實施以來,目前已有20個崗位科學家、21個綜合試驗站開展了蜂業的協同攻關。20個崗位科學家分別是北京、浙江、福建、吉林、云南、山東、江西、山西、安徽等地專門研究蜜蜂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21個綜合試驗站分別屬于北京、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省(直轄市)。可利用這個科研網絡,積極發展養蜂業,以點帶面輻射到整個省至全國,加強對蜂農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宣傳。
4.3 加強科研人員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加強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科研人員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來改善創新主體缺位的現象。可邀請知識產權專家或專利代理人對科研人員進行專利能力的培養,包括專利申請程序及注意事項、專利相關法律、專利信息的檢索與指標分析等;重點培養一些熟悉知識產權的科研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專利培訓班,邀請他們為其他科研人員講解相關知識,提高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多申請可應用于產業化的專利。
4.4 建立健全專利管理制度和專利獎勵制度 科研單位和高校等可成立一個專利管理部門,對本單位的專利進行統一申請、管理和跟蹤,減少因程序問題而致的專利駁回或視撤或失效等。制定單位的專利工作管理辦法,制定專利工作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組織專利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組織、指導、協調、檢查各部門的專利工作,管理專利文獻,建立專利信息數據庫,提供專利信息檢索、分析服務,辦理專利申請、專利權的維護、專利資產評估、專利合同備案、專利權質押和處理本單位專利糾紛等事務[1-2]。在單位內部需建立健全專利等獎勵制度,對獲得專利授權的申請人給予獎勵和報酬,將專利作為成果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作為業績考核和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總之,對蜜蜂專利申請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了解該領域專利的水平、特點、優勢和差距,從而為制定推動科技創新的行業政策措施提供理論參考,更好地為蜂業科研和推廣工作服務。
[1]牛瑞陽,王培璋.我國國內專利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5):88-93.
[2]柯瑞清,程惠香,張斌,等.關于農業科研院所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思考與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1(5):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