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舉案說法】
人人享有環境知情權
◎趙靜

“環境知情權”是指社會成員依法享有獲取、知悉環境信息的權利,它是知情權在環境保護領域里的具體體現,更是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客觀要求和基礎環節。1992年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發表的《里約宣言》第10條原則就指出:“每個人都應享有了解公共機構掌握的環境信息的適當途徑,國家應當提供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
知情權最早由美國前美聯社社長肯特·庫柏于1945年1月提出,矛頭直指當時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內部蔓延的消極對待政務信息公開化,任意擴大保密權限的官僚主義傾向。從此,“知情權”作為現代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逐步得到推廣和實施,而當其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時,就衍生出了“環境知情權”。
在美、英等國,行政公開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地建立起來。例如,為了強調對公民知情權的保護,美國陸續進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公開立法,如1946年的《聯邦行政程序法》、《陽光下的政府法》、1966年的《情報自由法》、1972年的《聯邦咨詢委員會法》等。這幾部法律對政府的行政公開制度予以全面、系統的規定。
我國現行立法中,對公民環境權利的規定主要有三類:環境知情權、對污染環境行為的檢舉控告權、要求污染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權利。
最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公民享有環境知情權。該法第53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2008年5月1日起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環境保護領域屬于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類別。
總體而言,享有環境知情權的主體有兩類,即公民個人和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包括兩大類,其一是企業。環境公害往往源于工業發展過程中的企業生產活動,所以企業是信息公開的主要義務主體。與之相對應,企業也有權了解整個國家或某一局部地區的環境狀況及環境政策,從而規范行事;其二是環保組織。從環境保護運動發展的歷程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環保組織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