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東,廣西師范學院美術設計學院講師

動畫電影《火童》劇照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和CG技術的日新月異,動畫已不僅是一種藝術現象,它更是一種影響日常生活的方式。動畫衍生的領域已滲透到了影視、游戲、網絡等方方面面,如今其已成為全球新興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外國動畫特別是美國與日本動畫的進入,我國動畫產業的弊端逐步顯現,由于自身的動畫片在民族文化元素運用上的缺失,導致了國產動畫片缺少生活內涵、缺乏創新表現、缺乏個性、偏重說服教育等問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應當從源頭去認識和重視民族文化元素,使學生了解到中國動畫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把傳統民族元素運用于現代動畫課程設計的概念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在動畫作品中體現鮮明的民族精神、民族價值觀念、民族審美習慣、民族道德倫理等,使學生創作出具有生命力、時代感和民族特性的動畫作品。
對于當前的動畫教育,我們應主動順應時代,結合傳統文化,加強對當代動畫產業的積極引導,提升動畫的文化高度,從而逐步推進動畫產業鏈的發展與不斷完善。在當前多元化的全球動畫競爭中,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創新,如何將傳統民族元素與動畫教學相結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發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這些都是我們當前動畫教學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惑。
在動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制作技術的進步與藝術潮流的演進,世界各國的動畫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樣風格與流派。縱觀世界上成功的動畫產業國大多都非常重視自身民族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元素的表達。動漫產業強國日本,在其動畫大師宮崎峻創作的動畫作品《千與千尋》中,無論是場景、角色、情節,還是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對日本民族文化元素進行了巧妙的應用,它不僅為日本動畫贏得了聲譽,傳承和發揚了日本的民族文化,同時也贏得了市場。在美國夢工廠創作的動畫片《功夫熊貓》中,大量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元素,片中主人公的形象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烙印,影片背景以中國水墨畫風格呈現,畫面頗具寫意特質。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動畫的開山人物萬氏兄弟,他們就開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之路。新中國成立后,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萬氏兄弟、特偉、錢家駿、虞哲光等一大批老藝術家創作的大批優秀動畫片,拉開了中國“美術片時期”的序幕。在眾多的世界動畫流派中,以《大鬧天宮》為代表的中國動畫片,借鑒中國民族傳統的繪畫、壁畫、年畫、雕刻、民間工藝和地方戲曲等藝術形式及表現手法,將其運用在動畫人物造型、背景繪制、動作、人物性格、語言、音樂等方面,被世界稱為“中國動畫學派”。如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采用民間傳統技藝制作,具有鮮明的美術風格,在這以后衍生出了眾多優秀的剪紙動畫作品,如《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狐貍打獵人》、《火童》等。這些動畫片來源于傳統的皮影戲和窗花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主題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表現形式多為民族裝飾的圖案。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都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動畫充滿東方宗教的神秘色彩。20世紀60年代,借鑒中國水墨表現形式的水墨動畫片的出現,把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推向了另外一個高峰。以《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為代表的水墨動畫片將中國水墨畫的“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和動畫的敘事手法相結合,使動畫藝術進入到水墨畫特有的情緒、意境的審美境界。這些優秀的動畫片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國產動畫的旗幟。
美術片的民族風格長期影響了中國動畫的創作模式,使我國的動畫片顯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傳承理念和巨大的文化價值。“美術片”之所以能在世界動畫影壇獨樹一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借鑒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廣西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民族,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壯族的傳統文化逐步形成了風格獨具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如:銅鼓文化、繡球文化、歌牙文化、山歌文化、彩調文化、山水文化等。而在眾多的文化類型中,比較典型的壯民族元素有壯錦、花山巖畫、繡球、銅鼓、蘆笙、風雨橋、劉三姐等等。
壯族文化傳承千年,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視覺文化體系。壯族文化中的視覺元素類別按文化內涵可分為圖形、色彩和造型體系三個類別。
壯族的圖形具有簡練概括,變形夸張,率真豪放,剛柔兼備,古樸稚拙等特征。如:左江花山崖壁畫中的人物造型簡練概括,變形夸張,其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都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
壯族的色彩具有濃艷粗獷、多樣統一、華而不俗的特征。如:在壯錦中以濃墨重彩的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余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常是幾種顏色甚至十幾種顏色配合組成,顯得斑斕絢麗卻又對比協調,古艷深厚。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致的圍裙;小伙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壯族獨樹一幟的色彩搭配,體現了壯族人民淳樸的個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表現了壯族人民熱愛藝術的天賦,也表達了壯族人追求藝術、向往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
壯族文化元素在造型上,依據基本的幾種造型形式,有蛇頭、雞頭、牛頭、馬頭、羊頭等等。如:銅鼓是壯族造型藝術的典型代表,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壯族儺面造型不追求逼真的細節且種類多樣,面具粗曠豪放,古樸傳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
在廣西壯族民族文化中還有許多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民族元素,都是我們現代動畫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也為我們打造民族品牌和特色奠定了基礎。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民族文化題材的選擇、民族精神的體現、民族化的造型元素及特有的民族藝術元素的運用,將民族文化元素與動畫設計緊密結合,以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推動現代動畫設計教育的發展。
在動畫編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分析中國動畫中的內容題材來源,同時加強學生對壯族文化元素、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的了解,如《劉三姐》、《蛙婆節傳說》、《媽勒訪天邊》、《密洛陀》、《布洛陀》、《莫一大王》、《封洞巖的故事》、《母娘巖與敢壯歌圩》、《黑衣壯的傳說》、《蟾蜍王》、《青蛙皇帝》等,從民間信仰和傳說中提取塑造有藝術生命力、有藝術價值及市場需要的動畫形象,并將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動畫劇本創作中。
在動畫造型設計教學中,引導學生吸收花山巖畫、儺面、壯族服飾、干欄建筑等的藝術特征來進行造型設計。如廣西花山巖畫在描繪的過程中,將要表現的人進行提煉、整理、歸納,刪除一些過于具象、繁雜而不必要的細節,保留其最具典型特征和審美的部分,使得描繪的形象特征鮮明突出而具有半抽象變形意味的藝術效果。花山巖畫的平涂剪影表現手法與現代動畫創作中的單線平涂具有相似之處。單線平涂是平面動畫形式中最常見的一種動畫技巧,也是商業二維動畫作品的主流表現方式。如:1985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錢運達前輩導演的動畫片《女媧補天》在人物造型上線條簡潔有力,吸收了上古巖畫中人物的造型特點,運用中國傳統繪畫中古樸、粗狂、凝煉的用線特色,充分體現出了巖畫造型簡潔而抽象的藝術特色。通過巖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造型設計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如何綜合運用變形、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法將動畫造型設計為可視化的形象并賦予其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動畫原畫設計教學中,帶領學生分析美術片中的動畫設計,從中提取出傳統戲曲中的動作特征,總結其動作設計的方法。引導學生吸收和借鑒廣西儺戲中的儺舞和一些壯族傳統舞蹈的表現形式來進行動作設計。如:如“春堂舞”、“繡球舞”、“撈蝦舞”、“采茶舞”、“扁擔舞”、“銅鼓舞”、“螞拐舞”等。
在動畫配音配樂的教學中,通過對美術片中的傳統戲曲、歌謠等民族傳統藝術的分析,引導學生去理解動畫配樂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節、推動劇情發展、烘托氣氛,還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變化,更可以描繪時代背景、展現時代氣息。壯族民間歌謠題材十分廣泛,我們可以借鑒壯族山歌和其它音樂表現形進行配音配樂。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內容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形形色色。在廣西民族文化中,不僅有山歌,還有許多其它音樂形式的呈現,如天琴、獨弦琴、京族唱哈、儺戲、桂戲、彩調等。這些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給我們動畫配樂提供了一個藝術寶庫。
在動畫美術設定教學中,主要從動畫片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背景、人物風格、色彩和設計語言等引導學生借鑒壯族文化元素進行動畫美術風格設定,如:花山巖畫的平涂剪影、壯錦的色彩斑斕、桂北染纈蠟染等。由此,使學生能夠把民族文化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創作的美術設定聯系起來,創作出廣西獨特的民族藝術形式動畫作品。
近年來,壯鄉廣西以民族風情文化元素為資源,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創意版權為核心,以產業化運作為手段,催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在我國中西部異軍突起,充滿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而壯族文化元素在這些文化品牌的推廣中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也凸顯出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價值,更增加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將廣西壯族文化看作我們發展動畫產業的優勢資源,對民族文化元素與動畫教學進行融合。在教學中,不是孤立和片面地把傳統的風格樣式完全照搬地繼承下來的,應該重點分析探討民族文化元素并深度挖掘其精神內涵的延伸及相關聯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從而弘揚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推動中國現代動畫設計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