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妮 杜衛東
我國的農業、農村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業現代化、農村生態化已成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從事這些事業的主體就是農民,只有從事這些工作的主體農民學會并應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才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推進現代農業進程;因此,如何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理論及專業技術水平,培育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擺在農業人面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職業農民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下面就其與傳統農民的各自定義和特點進行簡單對比分析。
傳統農民,是在中國現階段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尚未突破,至今仍從事傳統農業,或已從事非農產業,但分業不充分,尚未在城市安居樂業的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的主要追求是維持生計,從事的職業多樣化,而且對所從事的職業不求精、深及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有報酬即可。
職業農民,是相對于傳統農民來說的,是傳統農民不斷分化的結果。主要指在農村中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為獨立產業,掌握農業專業技能,擁有較大的生產經營規模,具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和創業潛力,能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獲取最大化利潤報酬,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理性經濟人,其主體有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專業合作社領頭人或主力成員,以及農民植保員、經紀人、農機大戶、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各類生產經營方面的技能服務型人才。在我國培訓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種好地”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設新農村中一項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
“是否自愿選擇農業作為職業,是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最大區別。”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大多源自“無奈的世襲”,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而職業農民是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新型職業農民除了符合農民的一般條件,還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而新型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后繼有人。穩定性是農業特點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以區別于對農業的短期行為。三是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
職業農民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可起到“領頭雁”的作用。大力培育職業農民,是中央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同步發展的重大部署,其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農村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生產和生活的場所,建設新農村就是建設自己的家園,與他們有著最密切、最現實、最直接的利害關系。職業農民熟悉農村、業務專、技能強、帶動性廣,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是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為新農村建設推波助瀾。
職業農民是種植、養殖能手,掌握著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市場信息靈通,發展理念先進,分散在農村的各個角落,發揮著技術堡壘的作用。他們帶動群眾采用先進技術,組織群眾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為農業產業規模化、精品化奠定了基礎。在他們的帶動影響下,先進的實用技術裝備得到了快速推廣、普及和傳播,職業農民充分發揮了農業實用技術裝備推廣傳遞者和實踐者的作用。
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就是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短,比較效益低。在“四化”同步發展的形勢下,通過加強職業農民的培訓,可以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素質,獲得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收益,實現自身價值,增加收入。
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年輕勞動力嚴重缺乏。而剩余的勞動力對農業效益要求低,經營的土地產出率低,這與職業農民經營的土地效益形成鮮明對比。差距的存在誘惑著他們自愿將土地轉租給職業農民,以實現土地產出效益的最大化,無形中促進了土地的規模流轉,加速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陜西省岐山縣從2003年開始實施農民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現已整整歷時10年。10年持之以恒的培訓,為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實用人才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一是政策制度不完善,雖然國家近兩年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扶持政策很不均衡,不同生產環節的政策待遇有差別;二是農民整體綜合素質偏低,小農意識仍存,整體存在年齡高、文化素質低、科技素質低的“一高兩低”現象,“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思想嚴重,市場經濟意識薄弱,缺乏價格意識、競爭意識、廣告意識及創新意識,農業生產效益低下;三是當前的土地流轉仍處于不規范和無序狀態,沒有明確的法律保障,限制了土地規模化擴張,阻礙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影響了職業農民發展的積極性。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促進職業農民培訓發展。
制定相應的發展職業農民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職業農民培訓補貼制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擴大扶持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對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經營的能人,從創業興業、風險支持、信息服務、勞動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鼓勵職業農民穩步健康發展。
把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納入總體教育規劃,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規模,扎實推進,因材施教,確保培訓效果。對完成義務教育后的青年農民進行分業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造就大批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型農民。積極探索和出臺吸引農村以外人才從事農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工商企業人士等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辦現代農業合作社或企業,吸引和培養有興趣的城市青年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要在農村逐步全面推行農民職業技術資格等級認定制度,建立先培訓后上崗制度。根據認定的等級制定相應的資金優惠獎勵措施,對取得技術資格證書的農民,應優先安排項目和資金扶持等。引導鼓勵高素質的農民向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平穩過渡,確保從業人員的技術業務素質。
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培訓手段和培訓方法,強化對農民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的規范培訓。培訓模式可采用學校+示范園區、學校+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現場推廣(或田間課堂)和網絡現代遠程教育等,培訓手段可采用傳統課堂講解、現場講授、多媒體教學、示范戶傳授等,培訓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課與自學討論相結合、經驗交流與現場觀摩相結合、座談討論與崗位競賽相結合等,從根本上提高培訓效果和培訓效率。
土地流轉是發展職業農民的條件,必須從源頭上解決好規模化用地問題。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建立規范有序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按照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土地流轉,為職業農民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職業農民順利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