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肉雞養殖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1.多。目前,我國肉雞養殖基數大、總量也大,雞多了,病就多,麻煩也多。
2.散。目前,我國的肉雞養殖還是以非專業化的散養為主,規?;B殖剛剛起步,所占比例小、成功的少。
3.分布不均。因為氣候、歷史和資源原因,白羽快大型肉雞主要集中在山東、遼寧、河北、河南、江蘇和安徽一帶;江南主要以黃羽肉雞為主,快大型肉雞不多;魯西、魯西北、洛陽、京津郊區等主要以雜交雞為主,近幾年,山東雜交雞有向東蔓延的趨勢,但空間有限。
4.硬件不硬。雞場通風和取暖條件較落后,風機、暖風爐、鍋爐的使用率還很低。就全國而言,機械化和自動化設備剛開始走入規?;B殖,所占比重不超過40%,有些區域甚至連20%都達不到。
5.水平參差不齊。因為管理不善和疫病泛濫,生產和利潤指標相差懸殊,養殖戶的日子并不輕松。
6.穩定性不足。“賭”的心理作祟,養殖戶賭一把、賭一批、賭行情、賭氣候、賭運氣的現象還很多。
7.從眾心理。這直接導致養殖“扎堆”和“撞車”,行情大起大落。
8.可持續性差。這導致育種、飼料加工、屠宰和食品加工環節產能不穩定,生產和行情常常大起大落。
上世紀80年代肉雞養殖中流行什么?。侩r雞白痢、球蟲、新城疫。那時養肉雞的藥費成本只有0.1~0.2元/只。上世紀90年代有什么病?馬立克氏病、網狀內皮增生癥、禽白血病、法氏囊炎、慢性呼吸道病、腦脊髓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等。2000年以后呢?
一個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應該是模式的轉變、水平的提高、指標的改善、規模和效益的增長。但透視肉雞養殖業,卻發現我們在為疫情糾結、為生存糾結、為發展糾結。
“疫情”比“養殖”發展快具體表現在雞病種類增多和給生產造成的損失日益嚴重。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獸藥廠比養殖場發展快,藥費比養殖利潤增長快。
育種進步和飼料工業升級給養殖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雞長得越快越難養殖,改善養殖環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那就是藥物淘汰的速度比新藥研發速度要快,淘汰一種獸藥約需2年,而研發一種新獸藥需要10年。面對那么多耐藥菌株,我們該怎么辦?
1.“幾乎什么都知道”。很多養殖戶自認為什么都知道,“養雞那點事”幾乎不用腦子都能“耳熟能詳”了。
2.“幾乎什么都拿不準”。養雞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夸夸其談”。有些自以為“什么都知道”的人。到了現場、進了雞舍,居然什么都模棱兩可、什么都拿不準了。以這樣的態度養雞,面臨的恐怕只能是失敗。
1.規?;B殖是一項系統工程?,F在的規模化養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養殖戶”生產,“系統”是規模養殖所必需的“支撐”,而這其中包括施工、設備安裝與保養、機電、財務、采購、內勤、生活、銷售、培訓、技術、人員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才有專業化的高效率,“效率”是企業的成本優勢和生命。
2.規?;B殖要走專業化之路。規?;B殖不是單純的數量問題,是“數量+質量+盈利”,需要有必要的專業設計、相對好的硬件設施、比較充足的資金投入、專業化的管理人員,要在“系統+團隊”的模式下創造專業化的管理效果,打造行業內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指標和利潤指標。
3.規?;B殖注重環境控制。一提到飼養,大家習慣于想到喂料和喂水,其實這只是狹義上的飼養。給雞足夠的飼料和飲水就夠了嗎?遠遠不夠,尤其是在肉雞規?;B殖的情況下。肉雞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吃料、喝水才能長肉,這個環境非常重要,需要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加溫、脫溫、加濕、通風、換氣、降溫、消毒、擴群等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境控制措施。
1.網上平養。這是筆者一直以來極力探索、改進和推廣的一種規?;怆u養殖模式。
2.墊料飼養。這是幾乎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一種規模化養殖模式。但在中國,這種模式有很多弊端,如疾病、藥物殘留、墊料供應與成本、生產指標與效益等都存在問題。
3.籠養。近幾年,國內很多地方的肉雞籠養規模逐漸增大。但并不是把雞裝在籠子里就是籠養,籠養需要系統的雞舍建筑設計和配套設施。籠養的利弊有待于專業化的對比分析,筆者了解過很多籠養戶,對此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4.散養。散養達不到規?;B殖的要求,只是一種“家庭副業”,不可能成為“致富產業”。
來源:中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