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易流行穿孔病
1.病原。該病的一種病原為產堿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球桿菌、短桿菌;另一種病原為氣單胞菌,也為革蘭氏陰性菌,呈球形或球桿狀。
2.癥狀。除具有一般傳染病的病態外,該病的特殊癥狀為:甲魚頸部、背甲、裙邊、四肢基部和腹部初期出現點狀突起,以后突起逐漸增大,四周紅腫;突起逐漸潰爛破裂,內容物呈膿汁狀,并有惡腥臭味;隨著病情的發展,內容物變為干酪樣(豆腐渣樣),瘡周浸血,略高于周圍皮膚;最后,病灶擴大露出骨骼,骨骼出現穿孔。與穿孔相對應的臟器表面,表現為炎性浸潤,中心深紅略黑,紅色向周邊漸漸變淡。病至此時,甲魚多數衰竭死亡。剖檢病死甲魚可見:體腔內積有體液;肺充血,呈紫紅色;肝臟腫大、充血,呈紫褐色,邊緣出血嚴重;膽囊腫大;腸道內無食物,腸紅腫充血。
3.流行規律。甲魚穿孔病是一種流行病,在常溫養殖條件下,流行時間為5—11月份,發病高峰在6—9月份,12月至翌年3月患病甲魚帶病灶冬眠。加溫養殖條件下,此病可周年發生。
4.防治。該病系維生素缺乏和飼料腐敗所致。添加維生素E,防止飼料氧化,對預防此病有一定效果。在水中種植空心草、水花生、水浮蓮等(占池面20%~30%),混養少量鯉魚、鯽魚、鰱魚、鳙魚,也可預防此病。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或強氯精)交替進行全池潑灑,既能調解水質,又可殺滅水中病原菌,切斷疾病傳播途徑。一旦發病,可按每100千克甲魚投喂土霉素2~4克加氟哌酸2~4克進行治療。還應及時隔離病甲魚,并用2.5%食鹽水浸洗病魚10~20分鐘;原池用生石灰水潑灑,5天后再用1次;同時投喂藥餌,用上海水產大學研制的鱉必康1號連喂1周,療效較好。
來源:《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