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即將于3月初召開的全國兩會,將迎來多個“首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首次兩會,李克強將首次以總理身份作政府工作報告,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等也將首次在兩會期間作人大、政協、高法工作報告。
政策觀察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去年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整體部署,落實推進全會的改革部署將是今年兩會的首要任務,預期會議將觸及多項改革議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未來7年的改革目標細化為60項具體的任務。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要通過具體的改革措施才能落實,比如土地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公車改革等方案都需要在兩會上出臺。
日前,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全面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實”;2月初,李克強在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談及2014年工作時也指出,“對已部署的改革發展任務要抓緊落實,已有基礎的要加快推進。”
《中國新聞周刊》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三中全會決定的60項改革任務至今啟動的項目已超過半數。其中,反腐、行政審批改革、“單獨二胎”等進展較快。
以反腐為例,三中全會閉幕的次日,中紀委即在京召開會議,就相關改革做出部署,并連續多日在其官網上刊發對全會《決定》的系列解讀文件。
12月11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指出,將適時開展對領導干部住房、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的專項清理工作,對違規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
汪玉凱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中央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打虎,后改革。通過打虎一方面遏制官員腐敗的勢頭,一方面調動起大家對改革的熱情。”
據《中國新聞周刊》統計,十八大至今的15個月內,已有超過20名副部級以上干部被查,其中包括兩名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蔣潔敏和李東生。
“尤其是近期打‘大老虎的一系列行動,讓老百姓看到了中央反腐的決心。”汪玉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相信隨著一年來反腐工作的深入推進,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將在兩會上得到落實。
與此同時,三中全會決定設立的兩大高層決策機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和中央國家安全委員,輿論認為,在兩會上也將進一步揭開面紗,進入全面運轉階段。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到2月15日,31個省區市中已有26個設立了省級改革領導小組,僅有北京、浙江、福建、寧夏和青海等5地尚未正式宣布。不少省份還對外發布地方版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確定地方改革路線圖。
此外,環保部、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海關總署、民航總局、氣象局、水利部等部委和機構也相繼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有分析認為,兩會后,料有更多部委和機構設立新的改革小組或整合到現有改革小組中,進一步完善推進改革的領導組織架構。
兩會另一大看點是新一屆政府將交出履職一年后的首張“答卷”。
此前,李克強已經相繼召開了三場座談會,分別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教科文衛體各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以及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
1月23日,李克強還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將報告的征求意見稿發往各省區市和中央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并于2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聽取關于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匯報。
有分析人士預計,產業結構調整、行政改革、推進城鎮化等料將成為今年兩會重點的改革領域。這些改革,不僅在整體改革方案中占據重要地位,對短期增長將帶來正面影響,而且這些改革措施在內部已獲得廣泛支持。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將是今年推進深化改革,也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調整產業的同時是否能提出新的產業結構藍圖,不但會影響2014年的經濟,也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中國目前產能過剩的問題嚴重,一直未能徹底解決。有學者指出,中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維持GDP增長,對于能夠創造GDP的產業,即使產能過剩仍提供補貼,不讓它退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余淼杰認為,地方政府關心的是升遷,以往升遷的指標如果只看GDP和稅收,地方政府就會把它做大,現在官員的考核多元化,不是只有一兩個指標,預計在接下來的推進改革進程中,地方政府“以GDP論英雄”的思維會有所調整。
此前,地方兩會已有22個省區市下調今年的GDP增長目標。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兩會可能會打破以往慣例,不再設立所謂的GDP目標,而是以“區間”取代,一方面給予經濟轉型更大空間,亦呼應中央一再重申的“不以GDP論英雄”。
行政改革的目的是取消行政審批,或向地方政府下放審批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就表示,將在他任期的五年內取消或下放三分之一的行政審批項目。
2月11日,李克強在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清單以外,一律不得實施行政審批,更不得違規新設審批事項。也就是說,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此外,地方兩會有29個省市區明確提出要推“城鎮化”。因此,分析預料“城鎮化”也將是全國兩會討論度最高的議題之一。
兩會前,包括北京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頻頻拉響重度污染警報。輿論認為,“如何治霾”這一話題或將在此次兩會上達到前所未有的討論高度。
2月24日,中央氣象臺發布霾黃色預警,稱灰霾影響面積約143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多個大城市處于重度污染之中。據悉,此次霾過程從20日一直持續到27日,時間超過一周。
有統計顯示,2013年31個省級地方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只有10個省份提到了霧霾治理,但在今年這一數字已增加到29個。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報告中講到“再花多少錢,也要堅決完成任務”;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則表示,2014年在“四控(即控煤、控車、控塵、控污)”方面實現大突破;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說,鋼鐵、水泥、平板玻璃不能形成一噸產能,超過一噸產能的就地免職,而且黨政同責,必須執行。
中國公眾與環境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當前環境問題突出相對應的另一個難題是,環保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著眾多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等問題。除了環保部之外,國土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眾多部門對相關領域的環境有直接管理權。
此前有消息稱,中央正考慮對各部委進行全面重組,賦予環保部在資源方面新的權力,環保部或將取得對未來相關項目的否決權,并在處罰污染單位方面取得更大權限。
春節后,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幾次講話中,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都提到“統一管理”“獨立執法”,進一步引發外界對啟動環保大部制改革的猜測。
馬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如果在此次兩會上,能夠啟動環保大部制改革,實現統一管理,解決責權不清的問題,對有效緩解當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將是一件好事。”
